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蓝戏”,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茶腔”、“灯腔”……[详细] |
安远县孔田镇,古称太平堡。宋乾道四年建东林寺。几经兴废,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于孔田镇上官村再次重建东林寺。东林寺是安韵片最大的寺庙,当时寺内和尚十多人,吹鼓手多人相配套。1952年,东林寺遭火烧毁,和尚四处流散,吹鼓手多为本地人,回家为婚丧喜事吹奏佛教音乐,受民乐的影响,后形成安韵乡民间大堂音乐,有10支曲牌,俗称“十大调”。据考,全国各地均无此乐。南乡民间大堂音乐始于孔田镇,以孔田镇为中心,流传到周边区……[详细] |
安远欣山过火炼(第四批省级)“过火炼”又称“下火海”,是我国传统道教文化的一项绝活,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的庙堂、宫观进行表演,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它既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说,又吸纳了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派思想,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遗产的结晶,由于贴近民间群众生活,不仅流传于国内,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都盛行。“过……[详细] |
安远茶篮灯(第四批省级)茶篮灯起源于安远县九龙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原始剧目《大摘茶》的上半段舞蹈表演部分,是反映当时茶农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早在宋朝,安远九龙山一带已是江南著名茶区,茶区里九株特别好的红花茶树远近闻名。至清康熙、雍正年间最盛,九龙茶被取作贡品,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等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受当地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增加茶篮、纸扇等道具,于……[详细] |
安远欣山上刀山(第三批省级)“上刀山”是我国传统宗教文化,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庙堂、宫观表演的一项绝活。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上刀山”在明朝时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传入安远,在清朝和民国时最为盛行。“上刀山”表演者叫“红头道士”,也称“阳师”,不仅流传于国内,东南亚许多国家也很盛行。安远欣山“上刀山”,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详细] |
安远瑞龙(第三批省级)瑞龙又称纸龙、五股龙,是江西省安远县中部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民间舞蹈,是一种头、腰、尾五节互不相连的民间龙灯,瑞龙头、尾各一节,腰三节。瑞龙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表演前要进行传统的祭龙仪式,村民们手执龙灯,敲锣打鼓来到河边摆上供品、点燃香烛、燃放鞭炮、祭拜龙神,进行“拜水开光”仪式,然后到各个村庄进行表演。它的舞蹈动作较简单,舞步以小碎步和跑跳步为主,摆出“天下太平”字样。舞龙的动作内容包括东君赞……[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