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 > 湘西州特产

湘西州地理标志产品

绺巾舞为苗族祭祀性舞蹈,以手拿的法器(绺巾)而得名。多用于傩愿、接龙、椎牛等祭祀活动之中,流布于湘西州花垣、凤凰等苗族聚居县。花垣司刀绺巾舞是起源于湖南花垣县的一种祭祀舞蹈,现发展演变成民族群体性的娱乐舞蹈,其舞蹈寓意是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等。2008年,苗族绺巾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几千年来,苗家人创造了鲜活的苗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司刀绺巾舞就是苗族文……[详细]
保靖松花皮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分布在保靖县的碗米坡镇、迁陵镇、普戎镇、比耳镇、-乡、涂乍乡、毛沟乡、清水坪镇、野竹坪镇、清水乡、阳朝乡、复兴镇、大妥乡等土家族聚居的乡镇以及周边邻近的永顺县、花垣县、龙山县、吉首市、古丈县。酉水从县西往东折迥而过,保靖有广阔的水域,素有养鸭的习惯,为皮蛋的加工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靖松花皮蛋是湘西保靖县传统名产,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配料、制作工艺讲究,蛋体饱满、晶亮,蛋体有弹性,……[详细]
沅水是大自然造就的一条神奇的河流,是湖南四大河流之一,它发源于云贵高原,穿过高山峡谷,流经贵州、湖南的几十个县(市),汇入洞庭湖,然后缓缓注入长江。在沅江水域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盘瓠与辛女传说就是流传的最为广泛、影响最深的神话故事之一,这个传说不仅在很多古书里有很详细的记载,而且至今还在苗、瑶等少数名族中广为流传。盘瓠与辛女的神话故事发源于泸溪县,流传于各乡村和梁家潭乡、八什坪乡、潭溪镇、洗溪镇等地,集中表现在……[详细]
土家族梯玛神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梯玛”是土家语音译,“梯玛”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又是巫师的土家语称呼,即“敬神的人”。土家族梯玛神歌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土家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对土家族人文社会影响深远。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土家族梯玛神歌格局宏大,篇幅浩……[详细]
土家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几千年来,土家族凭着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艺术特色浓郁、生活气息浓厚的鲜活民族文化,土家族摆手歌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异卉,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土家族摆手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摆手歌又名社巴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和摆手堂掌堂师在祭祀活动中所唱的古歌。摆手舞随歌而产生,随舞而得名。摆手歌产生于远古时代,明清时期相当盛行。清……[详细]
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县、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以及湘、鄂、渝、黔土家族聚集区的民间歌曲。2008年,湘西土家族民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湘西土家族民歌——历史渊源据《龙山县志》记载:“相传某土司,调征南门外,及令其土卒扮女装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童集欢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门,踊而入,遂克。”《永顺县志》记载:“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祠畔水生……[详细]
苗族团圆鼓舞流行于古丈县河蓬乡民族传统舞蹈,产生于汉代之前,源于苗族古代祭祀活动。据《古丈坪厅志·民族卷》记载:“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五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盘于背,男女左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名曰跳鼓藏。”这是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时代变迁,团圆鼓舞从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舞表演样式。新中国建立初,古丈县文化馆就着手进行……[详细]
挑花,俗称数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苗族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工艺。它有别于绣花,从第一针起,所有的走针引线,全在布料的表面挑花行针,是苗族妇女娴熟的手工技艺。苗族妇女自己纺纱、织布,织的布叫“家织布”。因手工纺纱,不像现在机织布的纱那样细匀,家织布的纱较粗。因此纵横分明,经纬清晰。用家织布做头帕,长约丈余,宽1尺左右,头帕上有各种花的图案。挑花是在家织布头帕上,挑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挑花的工艺程序,完全不同绣……[详细]
八部大王祭是流行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流域保靖县、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土家族民间的先祖祭祀活动,它祭祀祖先八部大王涅壳赖。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三日或六月六土家年进行祭祀。“八部大王祭”在土家族中世代流传,由来已久。八部大王庙碑叙述其历史沿革说:“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名为八部者,盖以威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说明当时土家族地区共八个区域“峒”,八峒各有其首领,而……[详细]
酉水船歌是流传于酉水流域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即有槽船在酉水河中摆渡和进行短途运输。里耶出土的秦简、《禹贡南条水道考异注》及屈原的《涉江》中均有有关酉水船运中关于酉水船歌的记载。沈从文在其《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风滩茨滩不为凶,上面还有绕鸡笼”,记录的便是酉水船歌中的滩头歌。酉水船歌是酉水流域船工们即兴演唱的一种劳动歌,主要表现为喊、唱、吼等带有远古气息的演唱形式,表现的船工们与自然搏斗的豪情、毅力和……[详细]
湘西苗族接龙舞诞生在苗族古典祭祀仪式中,是我国700余万苗族人民所拥有的苗族舞蹈之一。早期的接龙是苗家请巫师祈福,求龙神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治虫防灾的法事。如今,苗人每年十月和二月或兴土木、办喜事时,都要跳接龙舞。湘西苗族人民视龙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接龙”的风俗便在湘西苗族地区世代相传,人们认为“接龙”能够祛病除灾,人寿安康,风调雨顺,年丰畜旺。因此,每年秋后的十月和春耕生产大忙前的二月或者大兴土木和办喜……[详细]
湘西苗医苗药在花垣县流传久远,应用很广,全县17个乡镇的群众在以前都以苗医苗药治病,就是在各民族杂居的乡镇村寨,其他民族也请苗医治病。如吉卫镇、补抽乡、雅酉镇、民乐镇、两河乡、猫儿乡、龙潭镇、排吾乡、雅桥乡、道二乡、麻栗场镇、排碧乡、排料乡、董马库乡、窝勺乡、长乐等乡镇的群众普遍用苗医苗药诊治疾病。湘西苗医苗药源远流长,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从远古时代的各奶嘎(母药王)、各巴嘎(药王爷)到上古……[详细]
土家年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代代相袭。虽然,这种过年(土家语:侬咔)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称为过赶年,但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流传至今而被保留了下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2010年5月18日,土家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即年节。前清时按农历称元旦。辛亥革……[详细]
湖南省保靖县,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苗画,起初只是作为苗族刺绣的花样稿,包括服饰、被面,床帘、门帘、堂帘、床檐、壁挂、佩饰等各个方面,其渊源与苗族绣花一样可追溯到苗族古老的文身习俗。20世纪初保靖县的苗族人梁求瑞大胆创新,改锉苗绣花样稿为描画花样稿,受到了苗族妇女的普遍欢迎。后经过几代苗画师的不断开拓创新,将简单的苗画从刺绣绣稿发展成为现在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苗画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文化、生……[详细]
湘西竹编制作技艺(保靖县)湘西盛产竹:山竹、桂竹、水竹、楠竹、绵竹……蕴藏着竹编制品萌生与蕃衍的厚重基础。这里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多有善竹编者。竹编历史已逾千年。酉水岸边保靖县境内崖墓葬中曾发现的竹席残片,就是唐宋时期的遗物。竹编制品已经涉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筛、箩、簸、箕、篮、篓、筐、架、床、桌、椅、扇……竹编制品三百余种,遍及湘西城乡,深受民众喜爱。竹编多为一地一品。就湘西保靖县而言,比耳、-两地竹编制品以……[详细]
泸溪县傩面具品种多,造型各异,功用不一,有祭祀面具、傩戏面具、驱鬼面具、战争面具、开山面具、跳香面具等。傩面具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演化,以渗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样本,作用于土家苗寨的日常生活。大致可分为36类,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他们各不相同,形态各异,多采用“人兽合一”,这种复合型艺术表现手法,再加上夸张变形手法增强傩面具的艺术感染力。傩面具的种类之多,形象各异,门类齐全,是其它……[详细]
苗族医术创立了家望、号脉、询问、触摸“四诊”诊断方法,科学地把疾病分为“36症72疾”,辨病立症科学完整,从实际出发,坚持经济实效的行医原则,推出药物、医巫、推拿、针挑、蒸熏、拔罐等治疗方法,既保证疗效,又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008年,苗族医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历史渊源苗族医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刘向在《说苑辨物》写道:“吾闻古之为医者—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管为……[详细]
苗族医药始于部落联盟时代,西汉刘向所著《说苑辩物》对苗族医药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追述。《中国苗族通史》、《凤凰厅志》、《永绥厅志》、《乾州厅志》以及中华民国社会科学院著名民族研究学者芮逸夫,纯凌声合著的《湘西土著民族调查报告书》对苗族医药都有记载。苗族医药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的凤凰县、花垣县、吉首市、古丈县、保靖县、泸溪县,尤以凤凰、花垣、吉首为甚。苗族医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创立了家望、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