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烧鸡是沙河站镇的名肴之一,系清朝同治年间沙河站镇沙北村侯延文创制,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外形完整,内里酥烂,吃时肉脱骨离,香味浓醇,咸淡适宜,余香悠长。中国以鸡供馔,历史久远。周代鸡已列为六畜之一。《淮南子·说山训》载有“齐王食鸡,必食其捕,数十而后足。”战国时《楚辞招魂》中载有露鸡。唐代有黄金鸡,宋代有蒸鸡,至清代《随园食单》、《调鼎集》、《清稗类抄》等典籍中均记载了多种鸡肴。鸡肉……[详细] |
黄河鲤鱼是生活在肥沃的黄河水中的一种野生名贵鱼种。红尾金鳞是它与别的鱼种最明显的区别。历史上,东平湖作为自然滞洪区时,因与黄河相通,每逢汛期都有大量的黄河鲤鱼进入东平湖内。黄河鲤鱼体形瘦长,游动骄健有力,它有逆水而上的生活习性,碰上障碍物即蹦跳,民间有“鲤鱼跳龙门”的形象说法,就是指的黄河鲤鱼。它每年在入海口处或黄河流域的支流河里产卵,幼鱼孵出后游入黄河,顶着滚滚而下的波涛往上游动,边游边长,因为……[详细] |
东平湖鲫鱼,属鲤形目鲤科鲫属,是东平湖里的主要鱼类资源,据老湖镇老湖村(原随河船村)老渔民说,1961年时,他们在湖里捕鱼,一网可捕50多公斤鲫鱼,一条船1个小时可捕上千公斤。1966年前,鲫鱼的捕获量占东平湖鱼类总产量的30%,1975年占总产量的40%。近年来,由于人工养殖鱼类的多样化,鲫鱼产量略有下降,年产量约吨。鲫鱼肉味鲜美,可做成红烧闷酥鱼或糟鱼等美味食品。近年来,东平县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详细] |
草鱼是鲤形目鲤雅罗鱼亚科草鱼属的惟一种,称鲩,俗称草青、厚子等。体略呈筒形,头部稍扁平,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呈线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色,其他各鳍浅灰色,是东平湖特有鱼类,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草鱼的密度最高,长势最好。1956年,一条夫妻船一年可捕上百吨鱼,主要是草鱼和鲫鱼。1964年,曾在湖内捕获一尾体长1.5米,重达50多公斤的大草鱼。草鱼喜居于水中下……[详细] |
鲢,又名边鱼,鲢子,为东平湖特产之一。鲢鱼除鳍部稍带棕黑色外,其余部分皆呈银白色,故有“白鲢”之称。是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的唯一种。鲢鱼眼小,头大,口宽大,鳃孔大,鳃盖膜很宽,各个鳃耙有膜连结,连成特殊的网,这与其食性是密切相关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主要靠滤食水中的浮游植物为生,不摄食人工饵料,可谓之“水中的绿色食品”。白鲢是东平湖内的主要鱼类,年产量约3300多吨。鲢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详细] |
乌鳢是鲈形目鳢科乌鳢属。又名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才鱼,是名贵的野生鱼种。1970年以前,东平湖内乌鳢最多。单船日捕获量可达二三十公斤。据说,1964年,现在的二级湖排干水时,一个人一天在湖底淤泥上可以拾到一“挑子”即一担乌鳢(约50公斤左右)。六十年代老湖区内出现干湖现象时,也曾捕获大量乌鳢,最重的达8公斤。乌鳢体呈圆筒形,尾部侧扁,体色黑麻,系底层肉食鱼类,常生长于水草茂盛、水质混浊……[详细] |
鳌花鱼,又叫桂鱼、鳜鱼,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鳌花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向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湖内鳌花鱼较多。据老湖镇老湖村渔民介绍,1971年,他们用专用渔网,一天可捕获七八十公斤。这种鱼长不大,一般重1公斤左右,渔民捕到最大的个体是约2公斤……[详细] |
黄桑鱼,又名嘎牙子、金丝鱼,天然分布于东平湖水域的底层,为野生肉食肉性鱼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内黄桑鱼最多,一网可捕四五十公斤,据渔民说,1964年时,雨后撑船下湖,可看到成群的黄桑鱼露头于水面,日捕获量上千公斤。但那时黄桑鱼价格十分便宜,市价仅0.16元1公斤(而现在已高达16元1公斤)。在八十年代后,由于过度捕捞,产量已明显下降。目前年产量约120吨左右。黄桑鱼背部黄绿色,体侧黄色并有断续的……[详细] |
鳝鱼又名黄鳝,渔民俗称“血鳝”。鱼纲合鳃科,体圆,细长,呈蛇形,头圆,唇发达,上下颌有细齿。眼小,为皮膜覆盖。左右鳃孔在腹面相聚,体无鳞,无鳍,鳍退化仅留下不明显的皮褶。鳝鱼在河道,湖泊、沟渠、塘堰及稻田中穴居。日间潜伏于洞穴中,夜间出穴觅食,为肉食性。能吞吸空气,借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辅助呼吸,可适应缺氧的水体,且离水不易死亡。黄鳝具有性逆转的特性,性成熟前均为雌性,产卵后,卵巢逐渐变成精巢,雌……[详细] |
东平湖鳊鱼,又名“武昌鱼”、“长春鳊”,渔民称为“方鱼”,属鱼纲鲤科。是湖里名贵鱼类之一。1970年以前为丰产期。据经验丰富的老渔民介绍,秋后初寒时最宜于捕捞。渔谚曰:“人冷了穿袄,鱼冷了奔草”,天冷时,鳊鱼喜欢聚集到草丛里取暖。六十年代时期,老湖镇老湖村渔民曾经在一片面积约40亩的水草丛中,捕获过近4万公斤鱼,其中多数是鳊鱼。东平湖鳊鱼,体侧扁,腹部与背部较为突出,略呈菱形,一般鱼体长30厘米左……[详细] |
泥鳅又名鳅,真泥鳅,鳗尾泥鳅。1950年前后,东平湖内泥鳅最多,一条船每天可捕获三四十公斤,有一年,老湖镇老湖村渔民20条船曾捕过千余公斤泥鳅。据他们说,下大雨后湖里涨水时,泥鳅最多,这时泥鳅多藏在水面漂浮着的草团里,最容易捕获。东平湖泥鳅有5对须,最长须可伸到或超过眼后,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其高,尾鳍圆形,-靠近臀鳍。泥鳅为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详细] |
餐条俗称白条,餐条,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餐属的一种。餐条是东平湖常见鱼类,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最多,常常形成鱼汛。据老湖镇老湖村渔民介绍,1961年10月出现阴雨天,湖内有大面积餐条出现,两条船用30米长、20米宽的大兜网对拉,一天可捕获5000多公斤鱼,有的船捕捞竟达上万公斤,其中主要是餐条。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湖内出现炸鱼、电鱼等灭绝性不法捕捞行为,餐条数量已大大减少。现在单船作业日捕获量不过5公斤……[详细] |
东平湖螃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湖蟹”、“毛蟹”。我县沿湖乡镇商老庄、银山、老湖镇等都有养殖,总养殖水面约10000亩以上,其中湖内网围养殖5000亩,湖外池塘养殖4000亩,稻田养殖1000亩,年总产量约30万公斤。商老庄乡是湖塘和稻田养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乡,约占全县养蟹总量的一半左右。中华绒螯蟹为方蟹科,属绒毛蟹类。它有步足五对,第一对步足呈棱柱形,末端似钳,称螯足;螯足是五对步足中……[详细] |
东平湖是中华园田螺的天然养殖场,年产田螺达1500吨以上。田螺,腹足纲,田螺科,壳略呈园锥形,壳面光滑或具纵走的螺力肋。中华田螺常见而分布较广,壳高6厘米,有6—7螺层,层间缝合线很深,壳口呈卵园形,有角质的厣。它螺适宜栖息于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小溪中。雌雄异体,卵胎生,体内受精发育。它以宽大的足匍匐于水草上或爬行于水底,对环境适应性强。东平湖里的中华园田螺原产于我县稻屯洼,为了大面积开发这一……[详细] |
东平湖褶纹冠蚌,是生长于湖中的一种野生蚌类。俗称“鸡冠蚌”、“湖蚌”、“扯旗蚌”。瓣腮科蚌属底栖水生动物。壳大型,壳质较薄,两壳略膨胀,壳顶位偏前方,外形呈长椭圆形。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而高,后背向上斜伸展为大型的冠,壳后背部自壳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绞合部强大,韧带粗壮,位于冠的基部,左右两壳各具一后侧齿,无拟主齿。前侧齿细长,弱蚌老蚌的个体则消失,壳外表面深黄绿色、黄褐色或黑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