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特产

甘肃省特产介绍第4页

  花椒:花椒的主要产地在中北部12个乡镇,尤以平洛、豆坪、望关、长坝、太石等乡镇所产质量为佳。品种有“大红袍”和“八月椒’两种,以大红袍为主导产品。因其色泽殷红,质好味正,颗粒肥大,果皮厚嫩而闻名省内外,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2016年底花椒累计面积达到29万亩。……[详细]
  板栗:康县南部为板栗的集中产区,北部长坝、巩集、大堡、云台、迷坝等地也散产,康县板栗果大,皮薄,外观呈红色,有光泽,果肉饱满味甘甜。经检测每100克板栗中含有蛋白质5.7~10.7%,脂肪2.5~7.5%,淀粉52~61%,还含维生素A、B、B2、C及矿物质钙、磷、钾等,营养价值高。……[详细]
  薇菜:康县中、南部广大阴湿山林地区盛产薇菜。康县薇菜以肥大粗壮,茎条匀称著称。薇菜含有多类维生素、蛋白质、淀粉、糖粉等,营养丰富。加工成薇菜干后,呈褐色或棕色弯曲环形,有光泽,富弹性,水浸泡后可恢复原状,脆嫩鲜美,食之可口,是迎宾待客的美味佳肴,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山珍”。……[详细]
  “二脑壳”酒:康县各乡镇人们多自酿白酒,以康南为多,名曰“苞谷酒”。因此酒是纯苞谷酿造,味美香甜,受人喜爱,亲戚朋友聚会,不知不觉就已喝多,眼前出现幻影,看人或物都是两个,故又名“二脑壳”。做法是:将包谷煮熟后拌以酒曲装入缸(天热一周,天冷半月),待发酵后,舀出酒醅置入锅中加水后用缸盆密盖煮沸,其蒸气经瓴子(一种密封铜管)通往套缸(双层缸,缸中盛水)冷却后即是,又曰烤酒。饮时须加热。饭前、饭后均可……[详细]
  火锨馍:康县的豆坝、店子、秧田一带,习惯制作火锨馍。其制作方法独特,味道鲜美,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实为粗粮细作之佳品。这些地区因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多产洋燕麦、荞麦、玉米等杂粮,因此普遍以杂粮面做馍。做法是:将洋麦面杂以玉米面和荞麦面加水揉和成面团,然后擀压成饼,将专用铁锨在火上加热,把面饼放在热锨上反复烧烤,待面饼两面均匀变硬结壳,再埋入热灰中烧熟取出,去灰即可食用。其质虚空而酥脆,喷香可口,与油……[详细]
  粉鱼:以包谷面、荞面、豆粉等为原料,现在城市居民也有用小麦面作原料。在沸水中边撒面边搅动,呈粘团状后加入开水稀释搅动再至糊状后,又加开水稀释至熟。有俗语云:“搅团要得好,三百六十搅”。然后用专用漏子在盛有凉开水的盆子之上过滤成小鱼状,盛在碗里调以醋、盐、油泼辣子或者调以酸菜、油辣子,冷食、热食均可,食之香柔可口,回味无穷。……[详细]
  黄酒:康县中、北部各乡镇人们普遍煮黄酒。其做法是:将小麦、包谷、高梁等粮食煮熟后,拌上黄酒曲子,装入缸中,用盖子盖好后,再用泥巴密封缸口,待发酵后,将酒醅舀入煨罐或茶壶,加水用文火煮沸,汤色微红或淡黄。用时可只饮黄酒,也可同酒醅共饮食,其味醇香甘美,经常饮用可开胃健脾,强身健体。黄酒有活血之功效,故妇女生孩子后多喝黄酒补血气。……[详细]
  豆花面:康县南部乡镇,普遍盛行吃豆花面。即将黄豆磨成豆浆用适量酸菜汤点成豆花,把面片或面条下入汤中,即成豆花面。团团豆花飘在上面,如白云朵朵,同时散发着豆类的清香,使人食欲大增。再加入盐、油泼辣椒、嫩绿葱花、香菜等。色形俱佳,其味独特,惬肠上口。贵客登临,多以此相待。豆花面的渊源虽无所考,但历久不衰,至今普遍。……[详细]
  面茶:面茶是康县北、中部的传统饮食,尤以云台、大堡、大南峪、迷坝、三官、城关、王坝、岸门口等乡镇的面茶为佳。面茶是在煨罐内加入冷水,又加入茶叶、盐、花椒、茴香、红葱根等调料烧开,水开后掺搅经炒熟之麦面漫火煮熟,倒入碗中,调以油炒鸡蛋、豆腐丁、核桃仁、油锅渣〔炸去油后所余大肉渣〕、葱花等混合调料,食饮相兼,以饮为主,其味浓香可口,人人喜爱。云台、窑坪一带,素以“三层楼”面茶著称。即一碗面茶中,上层漂……[详细]
  仇池石产于伏羲之乡——仇池,即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大桥乡。据传说,伏羲创世时,其妹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所余之石弃置仇池,故有此石,当地群众称之为“五花石”。而“仇池石”之得名则始于宋代文豪苏轼之诗。苏轼梦游仇池,醒而咏杜甫“万古仇池石,潜通小有天”之句,遂将自己珍藏的一块爱石命名为“仇池石”。苏轼所咏之仇池石与西和所产之仇池石,名同而实异。彼仇池石是一块观赏石的名号,此仇池石则为一种石料。称呼即……[详细]
  在西和的大部门城乡,农闲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女孩儿们手拿针线,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纳鞋垫。西和鞋垫分为针纳和刺绣两种,大部分为针纳。从布料、颜色到针法,都十分讲究。一双漂亮结实的鞋垫就是衡量女人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也是女人传达情意的信物,如果您有幸收到一双鞋垫,十有八九很可能就是被一位姑娘看上了或表达对您的爱意、好感和尊敬。手工纳的鞋垫十分结实透气。制作时,先是用浆糊粘上好的白布六至八层,然后在鞋垫的最上……[详细]
  在西和有一种特色食品名叫锅盔,很受人们的欢迎。向来以闻着香、吃着酥、出门携带方便、家里久存不坏而闻名。它既是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士兵们常年征战在外,往往因为成千上百的军卒的饭食不能按时做成,而影响到打仗。无奈之际,有一军士将面压在头盔里,放在火上烤,结果竟烙成了一个香酥可口的饼子。这种饼子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香味异常,吃了耐饥,久存又不馊,受到了广大……[详细]
  在西和的众多小吃中,大多数人爱吃的要数面皮了。它的滋味酸辣劲香,又能消油腻,让人百吃不厌。无论走在西和哪个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卖面皮的摊点,价钱很便宜,一碗只要两元钱。坐到摊位上,你可以说一声,“来份面皮,辣子蒜都要”。麻利的摊主便会抓一份放在一个专用的瓢里,放进各种调料水和各色配料,再捏一小撮面皮蘸饱辣椒油,搅拌均匀倒入碗里端来。只看那红油油的颜色,闻闻那股酸香,你的口水便要流下来。忍不住吃一大口……[详细]
  馓饭最早的吃法是在农村,家家户户有土锅炉,在土锅炉里放入木材或蒿草或秸秆等燃料,点燃,把锅架在上面,倒入水,等水煮沸后,搅入玉米面粉。这种饭吃起来既方便简捷,又能给农人腾出农忙时间。做馓饭的时候,要等锅里水煮沸后,边撒面粉边搅,这样做出来的馓饭才好吃。西和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馓饭若要好,三百六十搅”的俗语。其实,在不断搅拌过程中,馓饭也就慢慢煮熟了。饭熟后,舀入碗中,加入浆水汤或臊子汤,配以诸如炒韭……[详细]
  饸饹面是源自西和县长道镇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也只有长道镇的最为正宗。原料是荞麦面,不但美味爽口,而且具有降压清火之食疗功效。其做法是,将荞麦面和水反复多次柔和,成面团后,将其放入铁质漏槽,挤压入锅,熟后捞出放冷,和以香油,调入油辣子、蒜泥、陈醋等调料,凉拌后即可食用,也可盛入鸡汤、臊子熟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