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特产

北京市民俗文化

  据史料记载,轿子是东汉时的交通工具,后延用在结婚时新娘子坐喜轿嫁娶,在唐代逐渐普及。明清时期,老北京把姑娘坐喜轿出嫁视为明媒正娶的标志。因此,当时的喜轿行业最为兴旺,四九城都有专门向外租赁花轿、锣鼓、执事和彩衣的轿子铺。李连生师从徐场(1921—2007)、李顺(1926—2009),系统掌握了有关喜轿的全套婚俗礼仪,他的喜轿集众家之所长,并富有现代气息,深受老百姓喜爱。……[详细]
  中国气象谚语源远流长,追根溯源,现有“籍”可查的是从《尚书大传》等孤本善书延续至本世纪的各类民间流传谚语。自古以来,社会各界就以各种方式来关注它、记录它,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发展它,进而形成数千年来世代相传、丰富多彩的民间气象谚语。它言简意赅,是炎黄子孙长期实践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它对研究中国气象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详细]
  凤凰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北部大西山东麓,占地973公顷。在这片土地上,遍布着大量的文物古迹名胜,人文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特别是流传已久、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更给这片土地增添了靓丽迷人的色彩。这些传说和故事脍炙人口,精彩动人,既有歌颂真、善、美的,又有鞭挞假、恶、丑的,集中体现了百姓的美好、善良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详细]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是全国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传说”中的故事主要产生于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容也不断丰富,情节里有不同程度的虚构性,但它反映了劳动大众的真实情感。经过世代相传,故事情节更富有传奇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艺术价值。……[详细]
  京西佛乐是与京城智化寺音乐并生并存的民间佛乐。自清中叶张氏先祖形成风格,经民国流传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张佳艺为第十代传承人。它的演奏风格独具,区别于智化寺音乐的演奏方式,独创大管演奏,表现力更加丰富,气韵洒脱豪放。曲目中无论唱诵、器乐,都保留了大量与佛教音乐相通却又极富民间色彩的丧葬歌调和曲目,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详细]
  太少狮(京西蓝靛厂义振旗缘太少狮会)清朝时,太狮表演是专为皇家的大型庆典仪式或接待外国使臣时进行表演的。民国后,太狮逐渐流行于民间,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少狮。太少狮表演时逼真细致,把狮子的各种动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步法主要是“弓步”与“马步”的交替。在其表演时,领狮者所用的不是绣球,而是一黄、一蓝两把布弹子,特点鲜明。再加上其独有的“摔娄”功夫,是真正的传统技艺的再现,具有极高的欣赏、研究及保护价……[详细]
  西北旺万寿无疆万寿秧歌成立于清嘉庆六年(1801),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相传村民郝大筲向关老爷发愿而承起。光绪二十四年(1898)承差颐和园,受封皇会。此后又传承八代,目前会众五十余人。御赐的龙旗至今保存,在北京各会档中十分罕见。这档高跷会属于文跷,共有十二个角色,据传他们分别由十二个精灵转化而成。以扭、逗、走阵图、摆山子等表演动作为主,间以一些个人技巧。表演形式可分为:走街、大场、小场三种表演……[详细]
  “南安河武松打店棍会”又名“善缘老会”,建于光绪二年,创会是由本村赵、李、魏、张、冯等数家姓氏人自筹资金、自发办会,经几代人的传承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当初表演的内容以宋代水浒中十字坡“武松打店”的情节设计为主,套路有:毛毛郎围城、武松打店、武松过桥、长短棍围城、链子棍围城、三人的小围城、单人出操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详细]
  太平鼓源于一种教派的祭祀仪式活动,出现于我国的隋唐时期,至清朝开始在民间盛行,是北京地区民间优秀的代表性舞蹈。苏三四村的太平鼓活动已有300多年历史,它是在每年农闲时的一种娱乐活动,表演套路丰富,鼓点明快,队形变化多样,男女老幼都可参加,女性动作小巧而妩媚,男性动作刚劲有力。不仅有一定娱乐性,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详细]
  飞叉是从冷兵器时代蜕化出来的,具有完整套路体系的表演项目。在老北京传统十三档香会中,每当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时,走在最前面、担任“开路打先锋”任务的就是“飞叉”。清末的王雨田善使飞叉,后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李学军拜第三代传承人谢希光为师,并组建京西善缘和谐开路圣会。他演练飞叉时,叉环响声均匀,富有节奏,轻松舒展,显示了独特的阳刚之美,极富观赏和保护价值。……[详细]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1862—1933)创始后经四代传承,已逾百年历史。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高架活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转换简捷。第三代传承人孙永田(1948—)和周世勤(1941—)和第四代传承人周梦华(1987—)积极为“孙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并且多次获奖。……[详细]
  清朝中叶,宋迈伦大师把“宋氏三皇炮捶拳”带到北京,依托“京都会友镖局”经历了六代传承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第六代传人张成仁对该拳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该拳法是以“天皇、地皇、人皇”,即“天、地、人”、“天人合一”的易学理论为基础,是以“磨转千遭脐不动”为要领,以“夫子三拱手”为主要技击方法。其拳势勇猛,劲似发炮,具有技击防身和修命养生的功能。……[详细]
  海淀乡的“六郎庄五虎棍”又名“忠孝童子棍会”,大约起源于康熙时期,到光绪时期最负盛名。表演中将宋朝赵匡胤、郑恩见义勇为,打败恶霸董家五虎的故事编排成对打、群打套路。走会时,文场在前,武角儿在后,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其表演形式雅俗共赏,独具特色,对发展民间艺术,了解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民情都有很大的价值。……[详细]
  “吴式太极拳”源于全佑先生(1834—1902),形成于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1870—1942)。任达文追随第四代传承人王培生先生习练该拳法,为其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吴式太极拳特点是以柔化为主,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极柔软而后极坚刚,呼吸采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呼吸与动作相配合,故保健效果极佳。……[详细]
  西北旺镇的“屯佃中幡”始创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31),既能健身又是娱乐活动。近90岁高龄的中幡老艺人梁文海先生不辞辛苦的收徒和整理资料,为恢复这一传统项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项目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极强的臂力和反应力以及良好的精神面貌。整个表演套路有26个动作,其表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表演时场面惊险、扣人心弦,深受人们喜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