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特产

北京市民俗文化

  千军台、庄户一带盛行的民间正月十五的古幡会。据说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是三官爷的生日,千军台村有三官幡,因此庄户村的会档需去那里走会。据了解,古幡盛会是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古幡会充满了明清古代遗风,形成了京西独特的民间风俗画卷。古幡会始于明朝,兴于清朝,至今已流传了几百年,现已发展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传统的古幡盛会是以两村数十面中幡为主体的会档,是京西门头沟、乃至首都北京地区的珍贵民间文化……[详细]
  葡萄常料器葡萄是指常姓家族用祖传工艺制作出的以葡萄为造型的玻璃工艺品,是北京独有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之一。清光绪二十年(1894),居住在北京崇外花市地区的蒙古族后裔常在在改进其母制作泥葡萄技艺的基础上,独创出玻璃葡萄的制作技艺,制作的玻璃葡萄以形象生动名扬京城,人称“葡萄常”。“葡萄常”的作品得到慈禧的赏识,曾赐匾“天义常”,后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因家族原因,常家立下了“……[详细]
  传统的紫檀雕刻技艺主要用于传统的明清宫廷家具制作,代表了当时木作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有着特殊的风格特征。紫檀雕刻讲究的是手工制作,其雕刻手法多样,融合了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平雕、圆雕、毛雕、透雕等各种技法。作品以木为地,以雕代笔、以刀作画,构图繁茂饱满,刀法刚健豪放,画面深邃幽远。作品的题材广泛,以山水、花卉、鸟兽、博古为主,其图案纹样蕴含着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等……[详细]
  荣宝斋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西街十九号,其木版水印技艺堪称一绝。荣宝斋木版水印源于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谓“版”套印,是根据画稿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阴阳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无误,达到乱真的程度。木版水印这种纯手工印刷工艺有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艺程序和刻、剔、……[详细]
  月盛斋创办于清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创始人为马庆瑞。因店址选在前门箭楼西月形墙路南,于回族斋月期间开业,故取名“月盛斋”,寓以月月兴盛之意。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产品是酱羊肉和烧羊肉。2008年,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工艺复杂,其独一无二的兑“老汤”技术为月盛斋独创。月盛斋在每次煮肉后,都要留下部分浓厚肉汤,将其……[详细]
  根据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至清代这一运动得到极大发展,清廷设立善扑营,摔跤称为“官跤”,达到较高水平。清朝被推翻后,威震善扑营的“官腿”头扑户瑞五爷和宛八爷(宛永顺)在天桥红庙(金钟庙的下院)开设跤馆,收弟子朱六、魏德海、李连峰、沈友三、满广田、宝善林、孙宝才、何生等人。从此,“官跤”融入民间,统称为“掼跤”。20世纪20年代,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1900—1965)……[详细]
  我国传统家具以明式家具最为著名,它不仅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具有辉煌的成就,被视为传统家具的典范,而且在世界家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明式家具在清代康熙以后流传至英法等国,对欧洲18世纪的家具产生了很大影响。明式家具在继承宋元家具制作传统的基础上,材料、加工工艺、造型设计、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清代的一些家具仍沿袭了明代家具的风格和工艺,也称为“明式家具”。我国现有的明式家具以苏州、北京、广州为……[详细]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汉族手工技艺,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由“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结合而成,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明代的万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瓯永固杯、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金嵌珠宝朝冠顶、现代的珠宝天坛祈年殿、中华世纪龙等都是花丝镶嵌的代表作品,突出地显示出花丝镶嵌精湛的技艺、优美的造型、华丽的皇室风格,是我国古代劳动……[详细]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起源于宁夏,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深得皇家权贵的青睐。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宫的御用品,宫毯也就由此得名。北京宫毯织造技艺因在宫廷长期织造使用而得名,它是以羊毛、蚕丝、金线、棉线为主要原料,以经纬线交错为毯身结构,以栽绒、盘金、片剪等技艺为技艺方式,以手工织造方式进行织造的传统技艺。北京宫毯,又称官坊毯,可知其是有专门的官方作坊织造的技艺。北京是……[详细]
  北京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出现于清代中叶,它是伴随着京剧艺术的兴起而产生的。剧装戏具分衣、盔、杂、把四项,衣主要指戏衣,盔主要包括头盔、帽子等,杂主要包括髯口、靴鞋等,把主要是刀枪把子等,其中盔头、戏衣和靴鞋三部分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北京戏装最讲究舞台艺术效果,它优美而夸张的造型、色彩和图案有利于衬托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北京戏装的设计制作涉及京剧服装配饰的各个方面,讲究色彩鲜亮、造型大气、图案丰富,具有技……[详细]
  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工序主要包括画、刻、凿、染色、裹绒、掐丝、拼胎等十几道。戏曲盔头是随戏剧发展而生的产物,它注重装饰性,常缀以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同戏曲演员穿着的戏装相协调,丰富表现戏剧人物的形象特点。戏曲盔头分巾帽和盔帽,也称软帽和硬帽。巾帽是用绸缎等布料配合刺绣工艺缝制,质地较软。盔帽先用硬纸板制成帽坯,上面装饰龙……[详细]
  围棋起源于中国,“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晋朝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以闲其情。”就是说围棋是尧发明的,用来教育儿子。《论语》中也提到了围棋游戏,称之为“博弈”,《孟子》中有对于围棋高手奕秋的记载。作为一种传统智力竞技游戏,围棋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围棋棋盘由纵横各19条等距离、垂直交叉的平行线构成,形成361个交叉点,简称为“点”。棋盘上还标有9个小圆点,称作“……[详细]
  清代顺治八年(1651),山西籍王姓匠人在北京经营剪刀,生意兴隆,因其面部有麻子,人称“王麻子”,“王麻子剪刀”之名就此扬名。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已有王麻子剪刀的相关记载,说明这一手工产品在当时已成为名牌。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北京宣外大街135号的居太店铺挂出“三代王麻子”招牌。后来,北京以王麻子为招牌的刀剪业作坊不断发展,至1936年已有70家,1956……[详细]
  在房山岳各庄乡孤山口村的北部,有处悬崖叫“黄马岩”。关于它的来历,人们是这样传说的。很久以前,孤山口村北有个山叫“青草岭”,那里绿草丛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但是去过人说这岭上很脏,常有人一去不回,所以谁也不敢到这岭上去放牧。绿葱葱的嫩草年复一年就这样荒废了。一天,有个不满三十岁的小伙子,到孤山口村乞讨。有人问他:“为什么年纪轻轻的落得如此地步?”他流着泪说:“家中发了大水,房子被水冲倒了,父母姐弟……[详细]
  座落在黑龙关村前的黑龙潭,自宋代以来,就成为北方的祈雨圣地。元明时期,每遇大旱之年,朝廷都派官员到这里祈雨,而且每求辄灵。这些记载屡见于皇朝实录。黑龙潭前的龙神庙,始建于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距今有650多年的历史。清雍正帝赐题“甘泽普应”匾额。清嘉庆皇帝还曾到这里祭拜龙神,祈求甘霖普降,福佑苍生。按照传统习俗,每年春节要持续到农历的二月初二。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