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特产

北京市民俗文化

  大悲陀罗尼拳为北京市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面积2019平方公里。境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形成了上方山兜率寺、云居寺为核心的西部佛教文化圈。大悲陀罗尼拳就发源于上方山兜率寺。大悲拳以佛教中“千手千眼观音广0 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为依据,按照全经84句真言,已传承百余年。当代主要传承人为崔永明,八十年代中期,随崔雅斋一起整理大悲陀罗尼拳精要。期间,为弘扬……[详细]
  粉条是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传统美食,在我国至少已有1400年历史,“尹氏粉条”传统制作技艺流传于河北省涿州和房山地区。该项技艺目前的传人尹志刚,其祖尹文(1837年-1898年)善于制作粉条。民间绝大多粉坊都是添加明矾制作粉条的。而尹文则研制出了一套无明矾粉条的制作方法,后传于家族子孙,到了第六代尹金宝(1948-至今)始终以粉条制作加工为生,尹志刚为第七代传人。2009年后,尹志刚在保留“尹氏粉条”……[详细]
  陈式太极拳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集近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公发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代表人物胡公耀贞老先生毕生武学之精粹,由当代著名武术家、太极拳一代宗师、二位老先生的得意弟子冯志强先生创立的优秀拳种。混元太极拳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依据太极阴阳哲学和混元运动力学之理,将太极拳、心意拳熔为一体,习练过程中逐步做到周身缠丝,内缠外绕,以心意支配六合,以六合贯通心意,通三节,达四梢,运五行,……[详细]
  戴氏心意拳是以道为根本,以“阴阳五行”为总纲领,以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为基础而创造的符合中医理论的拳种。其以修身养性之术来育人,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胆壮勇,更能使人明理达道,练出冷静、明察的素质,是祖先创造的开智拳。戴氏心意拳内容丰富,主要有七大丹田功、养生功、五行拳、四把、闸势、十大形、各式炮拳、各式双把以及六合枪、心意棍、十三刀等器械。主要表现形式以养生功、- 套路和实战竞技为主。以- “丹田”……[详细]
  “皇城四酱”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北京炸酱历史悠久,追源溯流,春秋时期始有大酱,皇太极时有酱坯(干酱)。皇太极举兵南下,欲问鼎中原。满族士兵长驱入关,身为主帅的皇太极深知保障大军饮食的重要性,军中缺盐更是大忌。为此,皇太极一再下令,各级将领务必在行军途中,向民间广为征集豆酱,晒成酱坯,随军携带,始有批量化酱坯出现。清兵进入北京城后,军中食酱的习俗被沿袭了下来,食酱文化被带入皇宫。……[详细]
  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仁盛聚”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河南滑县道口镇,该镇是冀鲁豫三省交界的重要军事、交通要冲。北京仁盛聚道口烧鸡承传了滑县道口烧鸡的元宝造型,油炸卤煮后外皮金黄,故称元宝鸡,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义兴张”道口烧鸡有350年历史,《滑县志》中记载始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乾隆五十二年(1787),张家后人张炳得到清宫御厨刘义“八料加老汤”……[详细]
  苏造肉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清乾隆年间宫廷苏造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相传此菜来自于乾隆年间的苏州名厨张东官。苏造肉是张东官受苏州酱肉启发,自主研发的一款菜品。张东官随侍乾隆十九年后告老还乡,乾隆朝以后“苏造菜”在宫中衰落了。清朝末年,民间出现一位制售“苏造肉”的高手孙振彪,他是满族人,原名克兴阿,光绪十一年(1885)生人,其祖父与叔父皆在御膳房承差,“苏造肉”制作秘方得自家传。……[详细]
  京西隗氏祭祖习俗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隗氏家族北方根祖发源地房山蒲洼乡芦子水村,位于北京最西部,与河北省涞水县九龙镇三坡相接。金代成村,原称楼坐水,因山泉之上建立牌楼而得名,后演变为芦子水。该村有313户,829人,村民姓氏中隗姓占85%以上,素有“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之说。村内现存有隗氏606年古墓一处,有道光年间至明国年间地契文书等近四十件,村西有隗氏家族古墓。碑中记载着由隗氏七代……[详细]
  北窖村音乐会是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窖村位于佛子庄乡南部,元代以前成村,村内共有五档民间花会。根据村内民俗,在每年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出会。出会时,首先在本村村大庙祭拜、请会,然后是走会,又称盘街。多沿本村内道路行进,遇到膳桌,要在膳桌旁献艺,每次走会要一天的时间。北窖村音乐会属民间音乐,年代最为古老。传说从建村始就有,是北窖村的公会,距今已有500多年,可考证215年,主要传承人六代,自180……[详细]
  我国灯笼制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现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张连友,现年74岁,艺名张明亮,七岁开始跟随原清宫太监董仕荟学习制作传统灯彩制作,经过七年的学习,能够制作宫灯以及各类民俗灯笼,人称灯笼张。灯笼,俗称灯彩。制作工具主要有:锯、锤、斧、刻刀等,原材料主要有:木、竹、绸缎等。宫灯制作材料考究、工序复杂、工艺细致、制作严谨,主要有木质宫灯和竹扎宫灯,宫灯比例匀称、样式美观大方。民俗灯笼主要用于……[详细]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口技起源甚早。可以一直追溯至上古时代,人们为了狩猎,经常必须要模仿鸟兽的叫声来欺……[详细]
  二月二龙抬头,从二月初一至二月初三,在龙神庙举办大型活动——酬龙节庙会,是房山区北沟龙神庙周边地区多年的习俗。早在清朝年间,龙神庙附近的佛子庄、黑龙关、班各庄、陈家台等几个村子的村民集资,修了龙神庙对面的大戏楼,专为龙神唱大戏。到了二月初一,各村的花会,如大鼓会、高跷会、幡会等十多种会,开始表演,从佛子庄到班各庄村西四十多里河岸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黑龙潭庙已缺乏有效的管理……[详细]
  高跷会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房山区河北镇河北村传承了一百六十多年。据《房山县志》记载,河北村高跷会成立于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一八四五年),由房山区燕山地区办事处东风街道东流水村传入,时断时续传承至今,有九代传人。河北村高跷会为花会中的一种。会戏中有十二个角色:陀头、卖豆子的、公子、座子、渔翁、樵夫、卖药儿的、渔婆(渔姑)、卖花线的(又叫打镟的)、有“俊花”和丑花”之分,打花鼓的分“俊鼓”和“……[详细]
  史家营乡山梆子戏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明朝末年,李自成(陕西米脂人)进京后,把陕西的“秦腔”、山西的“晋剧”(即中路梆子)带入京冀地区,人们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喜好等,将“山陕梆子”的韵调及原始形态与当地民间小调、民歌、方言等融会贯通,经过多年磨练,创造了一个新的剧种——“山梆子”戏,在百花山一带传承不衰。史家营乡的山梆子发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山梆子戏将仪规、音乐……[详细]
  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着孙子即第二代传人刘抵明来京谋生,在西单牌楼东北角开了一家酱肉铺,即天福号酱肉铺。师徒二人反复研磨酱肘子的制作工艺,研究出一套与众不同的酱制方法,即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2008年,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天福号是中华老字号之一,天福号的酱肘子是其独具特色的产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