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齐白石大师不仅是著名的书画大师,也是一位篆刻大师。他将汉、魏碑刻书法,融化到篆刻之中。他的作品布局简洁洗练,整体感强,以写意的单刀冲凿法创造出了奇恣跌宕、酣畅淋漓的齐派风格。宋致中得到齐白石大师的弟子刘淑度先生的真传,经过勤学苦练,深得齐派篆刻中刀法、篆法、章法的精髓。他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受到广泛的好评。作为齐派篆刻的传人,他一直在从事传授工作,得以将齐派篆刻广泛地普及和推广。……[详细] |
![]() | 杨玉栋,男,1943年生于北京。从小在京城一个老戏园子里长大,钟爱京剧脸谱艺术。六、七岁起开始搜集有关京剧资料,并多次观看梅兰芳、裘盛荣等名家的演出。1960年,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了“泥人张”的泥塑艺术。其作品独到之处在于脸谱色彩层次丰富,不拘泥于传统,并成功制作了“武生”、“丑角”等各种行当的脸谱,深受人们喜爱。……[详细] |
![]() | “京剧盔头制作技艺”是自清朝以后,随着京剧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盔头是戏曲剧装的道具之一,根据戏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与性格特征设计而成。该项目借鉴吸收了我国传统绘画、雕塑、书法、刺绣等艺术,其造型各异,种类达数百种之多。尤其与脸谱艺术的有机结合,使作品色彩更加艳丽、生动鲜明。张月兰在继承父亲张连城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其作品极具艺术欣赏及收藏价值。……[详细] |
![]() | 太平鼓最早不叫太平鼓,它源自一种教派的祭祀仪式,出现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在清朝流传到民间且非常盛行,人们为了乞求风调雨顺,歌颂太平盛世,打起鼓,载歌载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所以人们就把这种鼓叫做太平鼓了。京西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了太平鼓,相传是由皇宫里的宫女传出来的。由于这种舞蹈式的表演是为皇上和大臣们进行表演的节目,所以一经传出,便立刻盛行于京郊地区。在京西一带,自清末以来,太平鼓普遍流行在王佐地区,成……[详细] |
![]() |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除夕,乾隆皇帝到通州微服私访,回宫途经前门大街时,人困马乏,腹中饥渴。但临近年关,各商铺已经打烊,惟有王记酒铺仍掌灯营业,乾隆便带着随从进店用餐,品得酒醇菜香,从而龙心大悦。在得知此店还没有正式的字号时,乾隆帝环顾四周后对店主说:“这个时候,京都只有你一家营业,如此勤业,必有锦绣前程。我看,就叫‘都一处’吧!”回宫之后,乾隆皇帝御笔亲提店名并制成蝠头匾,从此“都一处”……[详细] |
![]() | 沙峪村的“竹马”是以假马套在人身上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北京的“竹马”起源于清代宫廷,用于各种仪式或盛典的场合。流传于民间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自从“竹马”在沙峪村产生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与其他花会节目一道上街表演。另外,旧时的竹马表演还用于祭祀。沙峪村的“竹马”在花会表演的过程中,始终以严谨著称。其第一代传人是邢怀,至今已经是第四代了。传统的……[详细] |
![]() | 宣武区白纸坊地区的“白纸坊太狮老会”,成会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其后几经兴衰,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经由白纸坊地区两大户:李庭朴、陈子鹤共同出面,重整太狮老会,名称为“广安门里白纸坊永寿长春太狮胜会”,李、陈二人先后出任会头。陈为原清工部火药局的四品1,他模仿紫禁城里太和殿门前石狮子的神态和造型,重新设计了大碑额头、窝窝眼、血盆大口、翻鼻孔的威武、凶猛的狮头造型,并在狮头上缀挂了七个大……[详细] |
![]() | “扑蝴蝶”就是清末起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一带流传至今的一个民间舞蹈项目。据史料记载,“扑蝴蝶”的项目最早出现在南宋江浙地区。传至北京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海淀扑蝴蝶源于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上的一支民间歌舞,此舞被后沙涧村一个叫李五的拉洋车人看到,后回村组织村民编排而成。从第一代传人李五到第四代传人刘炳焕,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扑蝴蝶”的表演形式一般以十人至二三十人参加为宜,分……[详细] |
![]() | 米粮屯“同乐高脚会”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曾受过皇封,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最早是由家住米粮屯、在北京打工的马四爷带领本村几个人创办的。米粮屯高跷跷上角色13人,旗手伴奏25人及演出保卫勤杂人员数人,共计45人。全程表演分大场引入、头跷指挥,分跑大场、个人现计亮绝活(上大跳、旱地拔葱)等高难动作;后面接着清场逗俏,小戏表演,最后以麒麟送子收场。米粮屯高跷作为丰台区享有盛名的花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详细] |
![]() | “蝴蝶会”是以蝴蝶为形象特征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因其通常随走会队伍进行表演,也被视为一个会档。流行于北京密云县卸甲山、康各庄、尖岩、古北口河西、八家庄等地。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据传说,“蝴蝶会”起源于元朝初年,就已知材料证明在密云已流传二百多年。密云“蝴蝶会”与国内其它地区以蝴蝶为形象特征的表演形式不同,它采取成人与儿童叠加上肩的表演形式,拓展了表演的空间,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其基本形式是:选择……[详细] |
![]() | 蜜三刀是北京传统特色风味小吃。具有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的特色。蜜是饴糖,是由大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成,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 老号祥聚公蜜三刀很有名气,是老北京的重要年货。北京地安门小吃店制作的蜜三刀,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蜜三刀的历史典故——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与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山人过从甚密,常常诗酒……[详细] |
![]() | “曹氏风筝工艺”是金福忠先生的《宫廷风筝图谱》与孔祥泽先生1943年抄录的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两部书结合后,形成的风筝流派之一。它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的精华于一体,其扎、糊、绘、放的制作流程具有独到之处,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及20种制作技法,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凸显了北京特色。它集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身,并极具研究和收藏价值。孔家三代人为其传承和发展倾入了毕生的精力。……[详细] |
![]() | 吴文明(1908—1988)先生祖居北京房山县,系清朝贵族后裔,自幼在家庭的影响下,学习乐器演奏。1937年进京挂牌制作民族乐器,随后与其子吴仲孚在北京宣武门东市场创办“宏音斋乐器店”。吴景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使乐器更加系列化和科学化。产品选材考究、做工精良、音色优美、造型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音乐欣赏和艺术收藏价值,在民族乐器的发展史上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详细] |
![]() | “绣花鞋制作技艺(王冠琴)”经家族四代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王冠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采取刺绣与缀饰相结合的手法,结合古代绣鞋的各种风格,使其作品具有富贵典雅、造型别致、构思巧妙、配色协调、做工细腻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详细] |
![]() | 中国脉相准确可靠,可对人体的心脑、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以及运动器官、脏腑功能、遗传基因等50余种疾病进行预测。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信息也可以及早地寻找到。它针对医学诊断的局限性,将人体的遗传基因与人一生的疾病、事业顺逆全面清楚地推断出来,全方位全视角的进行预测,实用价值与历史保存价值非常珍贵。传承人蔡新长从小随父亲行医,经40余年的不断实践验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详细] |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05121332号-1 |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风光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QQ: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