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特产

北京市民俗文化

  彩灯,是具有老北京民俗特点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各种技艺为一体,作品样式有大有小,为了便于旅游时携带方便,还有拆装式彩灯,既有观赏性和收藏性,又有一定的民俗、艺术价值。清末民初年间,北京人张长顺(人称“小灯张”)制作的小方灯和小宫灯,小巧别致、物美价廉,深受群众喜爱,在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享有盛名。其子张双志继承父亲技艺并努力创新,他制作的九莲灯、大型宫灯等作品独具特色,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好评。……[详细]
  “惠丰堂鲁菜制作技艺”是以经营山东福山风味菜肴为主的老字号餐馆,以“扒”、“烩”、“爆”见长,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由山东省福山县人朱九在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开业经营。从专门承接婚丧嫁娶、喜庆宴会等包席生意的“冷庄子”,到开设散座、零吃零点的“热庄子”,到如今,惠丰堂是老北京经营山东风味菜肴的“八大堂”中仅存的一堂,其历史、社会价值可见一斑。……[详细]
  在原清朝御膳房师傅的帮助下,颐和园听鹂馆以寿膳膳单为基础,挖掘整理恢复了当年作为清朝帝后的寿诞宴,也是内廷大宴之一的“万寿无疆席”的寿膳制作技艺。听鹂馆一直以接待国内外政要及贵宾为主,在这里用餐的中外政要已达100多位,接待政府代表团200多个。它不仅保持了中国传统饮食的精髓,而且体现了深刻的敬老、孝老的文化内涵。……[详细]
  “珍珠球”源于古代满族人民的采珍珠游戏,在民间广为流传,俗称“踢核”、“采核”、“扔核”,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的记载和其他考证,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随着满族的不断南迁,采珍珠这项满族民间游戏也逐渐流传到了北京、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目前,“珍珠球”已成为了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详细]
  绣花鞋即鞋面绣有图案的鞋,又称“绣鞋”、“扎花鞋”,色彩艳丽,绣法多样,图案多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企盼。传承人蒋丽娟,10岁起学刺绣,四十多年来从事工艺布鞋的研究制作,尤以工艺童鞋见长。她的绣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夸张的虎头,侧有生风的虎足,后有竖翘的尾巴。女孩鞋的前脸饰以含有吉祥、欢乐寓意的花鸟图案,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并多次获奖。……[详细]
  清末,御膳房的厨师把原皇家宫廷菜肴的制作方法带到了民间,后经五代传承至今。第四代传承人行- 查阅了《宫中杂件膳单》等大量文献资料,使皇家御膳的恢复传承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并在尊重皇宫饮膳原始记载的基础上,逐渐整理出了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皇家御膳百余种。由他制作的皇家御膳不仅选料考究,追求原汁原味,注重膳食的滋补、养生功能,而且注重环境、装饰、餐具的文化内涵与食物搭配的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详细]
  蒙镶是吸取藏、蒙、苗、满等少数民族风格,以金、银、铜、铁、玉、石、牙、角等为材料,运用纯手工锻打、錾刻、焊接、组装施以精湛技艺而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老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郑旭映1971年进入北京金属工艺品厂蒙镶车间工作,师从宋智礼,并从康文生、郝宝祥那里得到真传,掌握了蒙镶的全套工艺。1996年她参与了大型蒙镶作品《海晏堂》的全部制作工程。目前这项技艺后继乏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详细]
  山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出生于清朝道光末年的韩恒生,在造园叠山方面技艺非常高超,被人们誉为“山石韩”。其技艺经家族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山石韩”的后人曾参与了北海公园、豫园、拙政园等几十处古园的修复工作。韩雪萍继承并发扬了“三安、三峰、三远”的叠山理论,参与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近百处大型园林的修建工作,作品遍及全国各地。该项目做为中国叠山技艺的代表,极具保护价值。……[详细]
  盘扣是中式服装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及鲜明的民族风格,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手工盘扣不仅美观漂亮,而且结实耐用。白莲芳女士手工制作的盘扣造型优美,颜色绚丽,工艺考究,花样繁多。其中立体梅花盘扣、立体蝴蝶盘扣等,让许多人爱不释手。但随着服装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手工盘扣技艺几乎濒临消亡,亟需保护。……[详细]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是我国著名风筝流派之一,经过家族四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囊括扎、糊、绘、放四艺并有所创新发展。其作品骨架精巧牢固,轻盈考究,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工致典雅,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中的“大沙燕”具有鲜明的北京地方特色,微型的风筝不仅是高档的馈赠艺术品而且可以放飞。哈亦琦作为传承人,其作品不仅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还被多家国内外博物馆及国家元首收藏,具有很高的艺……[详细]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海淀,清康熙年间建园,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皇家园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传说”包括: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皇室的生活侧面,颂扬中国人民奋力反抗侵略者的民族精神等内容。由于圆明园曾有过的辉煌与屈辱的历史,使圆明园传说不仅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史资料,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详细]
  纪氏太极拳法是专供晚清皇家善扑营的“布库”(跤手)演练的一套内功拳法,是善扑营布库吸纳太极拳的内功拳技法,并将其与固有的满族掼跤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经过三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纪氏太极拳法全套动作108式,整体要求“中正安舒”、“凝神用意”、“松顺自然”、“柔缓轻灵”、“贯续不断”、“圆活无滞”,集中体现了老北京所谓“把式跤”的真正含义以及善扑营掼跤“近摔远打”、“摔打并重”的实战特点……[详细]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这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气息浓郁,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香山传说主要包括景观传说、历代帝王传说、历史人物传说、神话传说、满族故事、佛教文化传说等内容。它具有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等特点。这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史资料。……[详细]
  张氏风筝制作技艺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燕山地区风筝制作者张金龙,多年来酷爱风筝艺术,1957年,他学习天津“魏氏风筝”的制作技艺;后又师从“曹氏风筝”传承认孔祥泽先生,学习制作技艺;后将中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理念运用于风筝图案的勾勒与着色,增加风筝色彩;风筝扎制时以“魏氏风筝”的仿真工艺扎糊风筝骨架和形体,凸显主题的形神与特征;将“曹氏风筝”的技艺精髓,“宁简勿繁”“宁轻勿重”和“艳而不厌”的理……[详细]
  每年的5月5日前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立夏节。熬立夏粥风俗从明末清初开始在苏家坨地区兴起,历史最早的为北安河、西小营等村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年立夏这一天,在苏家坨镇各村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或三五户,或十几户,由家族中年纪较高有威望的人负责组织筹办,目的是图个吉利祛病灾,同时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氛围。据老人说,凡在立夏这一天吃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