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闫记酱制品制作技艺源于清光绪23年(1885年),自回民闫富生创立起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期间受战乱、解放后公私合营及文革等影响,闫记酱制品几经销声匿迹,但其制作技艺并未因此受到损失而是在闫氏家族几代人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天穆村是回民聚集区,已有600年历史,祖辈保留着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以贩运、宰杀牛羊和蒸煮牛羊肉为主要谋生手段,而且牛羊肉酱制品是当地民众的主要食品。回族的生……[详细] |
![]() | 王秦庄村已有近300年的习武历史,清康熙末年(1720年),村内就曾有刘姓和景姓两家组成的保镖为主的习武会馆,习武人员达30余人,曾经威震一方。村民们也在劳动之余,习武健身,切磋武术技艺,王秦庄村成为北运河畔一个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漕运文化和妈祖文化的影响下,河北省沧州少林功力拳师王大友,闻名来到王秦庄落户,住宿于村内慈善组织抬埋会馆。抬埋会是无偿为村内贫穷无能力掩埋……[详细] |
![]() | 穆氏传统戏法是由戏法大师穆文庆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建的,它继承了民间戏法的特色,利用“声、光、电、化、物”等原理进行表演,在我国大江南北独占一孤,传承人杨晓亭、穆成玉、穆成科、郑少义、王文、王武、陈亚南、陈亚华、王殿英、杨发清、马国良、张映敏等均成就显著。在表演中“捆、绑、藏、掖、撕、携、摘、解”的技巧,对于演员自身的技术要求极高。能熟练掌握,实属不易,目前,全国能够表演中国戏法武活“胆、剑”;……[详细] |
![]() | 芦新河少林长拳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刘兴安创立,历经百年传承至今。光绪年间,有为青年刘兴安亲历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的场景,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苦于无力,只好愤愤作罢,立志习武。于是他投奔嵩山少林寺,经过近10年的刻苦磨练,练就了一身好拳脚。1904年下山之后,曾在当天津洋钱场护院、保镖,并自立门派,其人不仅功夫好,人品也很好,武德造诣极深,在天津一带小有名气。在清宣统元年(190……[详细] |
![]() | 大沽舞龙表演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渔民的一种节日娱乐活动,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摆渡师傅李树清受当地舞狮表演启发自编而成,后来演变为一项深受大沽口一带渔民欢迎与喜爱的娱乐节目。它的制作简单,用藤、竹、麻、木、纸、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个渔民用上两个半月左右就能扎制成一条长约45米的“水龙”(当地渔民的称呼)。每到冬季渔民休闲之际就开始排练,在每年阴历二月十九潮音寺庙会这天前来助兴,场面宏大,热闹非……[详细] |
![]() | 霍家嘴平音法鼓始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原为庙中“娘娘出巡”随驾进香礼仪的半副銮驾。霍家嘴平音法鼓由仪仗队和乐队组成,表演形式分设摆(固定表演)和行会(行进表演)。设摆时看演奏者的表演。行会时主要看茶炊子的表演。平音法鼓属半文半武的法鼓,设摆造型深受五方观念的影响,以大鼓鼓箱为中央,演奏人员与仪仗道具,分别布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鼓箱的前面是钹、铙的演奏者,呈八字形,分左右站立……[详细] |
![]() | 上善道乐是一门古老的道教音乐,俗称“老道经”。清同治年间,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输入 ,导致国人吸食成风,白银外流,国力日衰,民不聊生,偷、抢、, 、淫相继大量滋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韩家墅村志士忧国忧民,每日苦思扶国救民之策。故请来静海县独流镇北会的华主持向本地青年人传授上善道乐的演奏方法与- 吟诵方式,成立了韩家墅上善会,并以严格的会规,约束规化入会青年,崇德崇善,主动 当时恶劣社会现象的影响,……[详细] |
![]() | 北仓随驾狮子建于清乾隆32年(1767年),是北辰区久负盛名的一道传统花会,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历经10代传承至今。北仓随驾狮子老会前身为“大鼓会”(始建于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表演者头戴战盔,身穿铠甲,肩负大鼓载歌载舞。明末,尹儿湾(北仓村前村名)建立娘娘庙。到了清乾隆32年(1767年),北仓村开始举办东顶娘娘出巡、散福、庙会及花会赛事等活动。为使皇会队伍雄伟壮观,按照娘娘真实出巡的仪……[详细] |
![]() | 北仓少练老会创建于明末清初,是北辰区首个民间群众习武组织。创始人是北仓村武林高手孙东来。孙东来出身贫苦,12岁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生活所迫上船做苦工。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特别是北运河漕运相当发达,南来北往船只穿梭于此,北仓原名叫尹儿湾,是这一带最大的漕运码头,南粮北调进京都经过尹儿湾,后因朝廷在此建立仓廒(即皇仓)设南仓、中仓、北仓,北仓设在尹儿湾。随着岁月的流逝,“北仓”名声传遍大江南北,故“……[详细] |
![]() | 北仓“虫八(ba)蜡(cha)庙小车会”建于清光绪年间,有100多年历史,除“文革”期间中断外,每逢春节、元宵节均为本地区村民演出。小车会主要表演《施公案》中黄天霸带领三班衙役化妆成戏班,在庙会上捉拿费德功的情节。主要演员扮相是诸彪(推车老汉)、诸香兰(拉车姑娘)、朱光祖(打莲花落穿青衣留小胡子者)、贺人杰(身背两柄短练锤),以及黄天霸、张桂兰(黄天霸夫人)、杨香武、费德功等。演员全是油彩化妆、包……[详细] |
![]() | 拦手门是汉族传统拳派之一,其源一说为少林一支,清初传入天津,另说源于四川,最早为南方拳种,也有说最初传于关东朝阳一带。拦手门内容丰富,套路与拳术、器械和对练。另有童子功为基础功。拦手门武术属于少林流派,是在拦路拳和练手拳的直接影响下,由李金刚、封水伯等人于1650年创始于天津大直沽天妃宫庙的,至今已有358年的历史。拦手门武术是天津地区也是中国武术久负盛名的优秀传统项目,讲究练养相兼、内外双修。在……[详细] |
![]() | 宜兴埠诚音法鼓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1790年),正值社会昌盛国泰民安时代,法鼓已从单独的酬神祭仪中分离出来,逐渐向民间群众娱乐活动过渡,并走向兴盛。古镇宜兴埠建于永乐二十年,与城区一河之隔,地理位置优越。受城内妈祖皇会和漕运文化影响,先建药王庙后建碧霞宫,为诚音法鼓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法鼓为庙中娘娘出巡时随驾会,诚音法鼓意为诚音之乐。诚音法鼓使用五种打击乐器:鼓、钹、铙、铛铛、镲铬。鼓是……[详细] |
![]() | 刘园祥音法鼓会是乐舞结合的民间花会,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会员多为当地居民。清代,天津法鼓因妈祖娘娘祭祀而盛行,每逢“皇会”,民间的法鼓会、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祥音法鼓会原为庙中“娘娘”出巡时的随驾法鼓会,前面是仪仗队,由前彩和乐队两部分组成,由引锣指挥。前彩是娘娘出巡时警示人们回避和随身携带的起居用品的编队,包括两面大门旗、……[详细] |
![]() | 天津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自民国初年(1911)创办老美华鞋店至今已近百年,其制鞋传统手工技艺主要体现在四种传统手工产品:坤尖鞋、绣花鞋、杭元鞋和骆驼鞍鞋。四种鞋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包含50道工序,其工艺考究,做工精细,工艺要求高,工序较复杂,技术难度大。其共性为千层底的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精湛,堪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的瑰宝,百年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 爱。传统工艺制作千层布底,原材料选用两层白布做……[详细] |
![]() | 赵堡太极拳是我国六大门派太极拳之一,她发祥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素以乾坤正气和搏击风采威震武林,是武林中的珍稀拳种,曾受雍正帝“乾坤正气”御笔褒扬。历经岁月沧桑,以“硬如钢,软如棉,滑如鱼,黏如鳔”为重要特征的赵堡太极拳,经过拳师们的不断创新发展、完善,赋予了赵堡太极拳勇于创新的活的灵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拳宗,特别是清代以来的陈清平、和兆元、和庆喜、郑悟清、宋蕴华等杰出传人。20世纪中期,赵堡太极……[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