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手长仕门武术”源于霸县胜芳镇,由少林长仕和尚把少林武术与当地拳种融合而成的独特门派。以“行云手”为标志,以和尚法名命名,称为“行云手长仕门”(金永一善武社)距今已有730多年历史。1906年由“行云手长仕门武术”第二十三代传承人津门第一代掌门人刘文玉到天津开设分社。民国期间注册为二十六国术社,天津第二代掌门人杨芳德解放后曾在天津市红旗武术学校授课。该武术有套路,- ,散手擒拿,心法四部分。套……[详细] |
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形成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距今已有158年历史。当年,宜兴埠人温长勇在省隶武举大赛中摘取葵丑科武状元,荣获头等侍卫封号,可佩刀入宫,曾任山东青州营参将,咸丰皇帝下旨拨款建“状元及第”,清政府每月发给俸银,从此温家在宜兴埠发迹,并在镇内推动民众习武。劳作之余在田间地头、村间空场,都有习武者的身影,后来温家晚辈敬赠“武魁”大匾一块悬于温家正厅。由于镇内民间习武盛行,太祖通背拳第……[详细] |
东于庄同乐花鼓老会成立于清咸丰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该会位于东于庄崇善堂公所内,据该会98岁老艺人“刘金山”等人回忆,该会早年是由安徽风阳传至天津。当年,因安徽闹水灾,有安徽“于氏”弟兄俩人逃荒至此,以唱花鼓为生,他们演唱的凤阳花鼓音乐别致、曲调优扬、雅俗共赏深受百姓喜爱。后来,经当地富商李、王、费、周等人倡导,并多方联系,发动居民筹资组建,逐步形成现今的同乐花鼓老会。同乐花鼓老会表演的……[详细] |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北板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曲种,也是北京、天津地区特有的地方性大鼓曲种之一。梅花大鼓曲调优美,旋律悠长,唱腔悠扬婉转,咬字珠圆玉润,拥有自己独特的唱腔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钗头凤》《琴挑》等。梅花大鼓的创始人及名称来历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梅花大鼓为满清子弟所创,是文人在闲暇时娱乐的音乐曲种,因住在北京的北城,所以又称为“北板大鼓”,传到南城后,因唱腔迂缓动听,……[详细] |
金狮大轿老会于清朝乾隆年间创立,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由东于庄村“李氏”家族立会,金狮大轿老会座落于东于庄13号,金狮大轿老会出会踩街表演时主要有两项内容:一、花会表演花会的文艺表演有演员10人,演出的内容包括迎亲、抢亲、搭救、拜堂及乡下妈妈探亲家等,并用河北秧歌配合表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花会表演形式。演员化妆按京剧扮相,角色有媒婆、小姐、丫鬟、公子、家丁、济公等。乐队由7人组成随队而行,乐器有唢……[详细] |
鹰帽子(猎鹰防护罩)在天津的制作工艺,始创于汤八(1868—1950年)、田凤集(1850—1935年),距今120余年历史。鹰猎文化在中国据考证有六千余年历史,在中国的唐代少数民族就有将海东青(猎鹰一种)作为名贵贡品进贡给皇帝。随着时代的变迁,辽国入侵中原游猎民族的鹰猎文化迅速地传遍了中原大地,到明朝的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后,使鹰猎文化在京、津地区普遍传播,在这里我们要重点提到天津的三岔河口,三岔河……[详细] |
津门重刀36式(天津群英武学社)始建于清末,第一代创始人郑玉春以弓、刀、石为根基奠定了大刀会的基础,传至第二代掌门人谭鹤霖,由他到民国时期再传承传至第三代掌门人谢宝椿后“天津群英武学社”在武术界名声鹊起。舞大铁刀据考证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到清朝年间成为广受民间喜爱的一项健身活动。明清两朝把舞大铁刀、抱石和拉硬弓设为是考取武举应试的科目,因此成为民间考取功名而流传的健身(也可作为一……[详细] |
“踢花毽”起源汉朝,盛行于六朝隋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踢花毽流传于民间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据毽界前辈回忆,天津花毽始创于清光绪年间(1889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踢花毽,全称花样踢毽(俗称“踢毽子”)。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体育活动,有民间体育国粹之美誉(即: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族文化)。“踢花毽”因其不受性别、年龄、人数、场地、季节和器材的限制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详细] |
工艺京剧艺术人偶由孟宪麟(生于1898清光绪24年)于1910年研创,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孟宪麟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艺术,对京剧各流派的唱腔及人物相当熟悉.很小的时候(约13岁左右)在其父的指导下就制作出了工艺京剧艺术人偶。孟庆慧(孟宪麟之子)自幼也跟他父亲一样酷爱京剧艺术,在10岁左右时就随其父学习用各种布料和泥巴等原料创作工艺京剧艺术人偶,他从事制作工艺京剧艺术人偶距今也已经有近60年的……[详细] |
天津大数子,也有人称为“时调大数子”。因此,提大数子,就不能不提到天津时调。天津时调在清代被称为时兴小曲,后统称时调。正式命名为天津时调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改革“靠山调”而开始的。但也有专家考证,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灌制的唱片中就已经出现了“天津时调”的字样。天津时调是天津的地方曲种,产生于清代,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那时,随着漕运和天津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口流动,各地的民歌小调也流入……[详细] |
津门霍氏迷踪艺为津门大侠霍元甲于1889年在家务农时所创。津门霍氏迷踪艺以霍氏家传七代的秘踪拳为基础,将内、外两家的- 和运动轨迹的精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霍氏秘踪拳原有的- ,又突出了迷踪拳械套路动作快、慢相间,姿态顺遂,体现了手、眼、身法、步、刚、柔、绵、圆、巧及猛、快、脆、硬等,不停滞及落地生根和桩功稳重的特点。套路编排朴实、古拙、简洁、粗壮,手法多变,敏捷刚烈,攻防有序,步法顺畅,进……[详细] |
彩塑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天津泥人王彩塑属于庙宇彩塑范畴,由王晓赢所创,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天津泥人王彩塑是古老庙宇彩塑的一种,泥人王彩塑的祖辈曾是兴建庙宇的彩塑工匠。据查,在京津地区庙宇种类繁多,尤以关帝庙居多,关帝的忠、义、仁、勇、诚信的精神深入民心,从古至今代代相传。泥人王彩塑的祖辈用虔诚之心,精心塑造武圣关帝,特别是为塑造好关帝的神韵,遍访全国各地的关帝庙,认真学习各种彩塑技法、汲取前……[详细] |
天津的“朱氏泥塑”由朱宝文始创于清末民初(1912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朱氏家族几代人研创体现着自家流派创意结晶的泥塑艺术,初创时流传在天津河东区的李公楼一带。朱氏泥塑的特点是以优质泥土为原料,将特意选至的纯净泥土与水拌合后闷制到一定时间,还要掺以优质棉絮,再经铁条反复抽打,待手感滋润后,才能用于泥塑制作。塑制的作品不烧制,经自然凉干后,不开裂、不收缩,可长期保存。该泥塑初创时期以捏制小……[详细] |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创始于清嘉庆年间,据考证已有近二百年历史,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内画鼻烟壶》发祥于京城,是当时皇宫贵族达官显贵的身份象征。清嘉庆时期,“京城四大内画名家”之一的叶仲三,被称为现在“京”、“冀”两派内画的先驱和创始人。建国后,北京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从此内画工艺有了基地和明确的师承关系。目前国内主要有“京派”“冀派”“鲁派”“奥派”四大内画流派。……[详细] |
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是一门既能诊断又能治疗的中医诊治督脉病(脊椎病和脊源性疾病)的推拿医疗保健康复技术。坐落于河北区小树林大街21号的同德堂是它的教学实践基地。由第一代创始人丁甘仁始创于清末,是中医孟河医学体系的分支,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是丁甘仁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武术文化中的骨伤复位、理筋技术,总结出通调督脉治疗督脉病和调补督脉气血治疗脏腑疾患的中医学说。北孟通督正脊推拿术传承到第二代……[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