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人练杂技有古老的传统风俗。据记载,吴桥是庙会盛地,过去吴桥境内庙宇林立,庵寺错落,庙会繁多,至今从庙宇命名的村就有张仙庙、霸天庙、双庙王等不下十个,以寺命名的村就有大悟寺、张朝寺、石佛寺等也有十多个,以庵命名的村也有董家庵、牟家庵、大小马家庵等不下十个。庙会上,除了做法事之外,都要举行娱乐性的表演。其中以扮演奇禽怪兽的马戏最盛,并出现了狮子舞。传说狮子是避邪的神兽,佛教也把它当做护法神看待,百……[详细] |
乐亭皮影,俗称乐亭影和老呔影,是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成形于金代,盛行于清中晚期,发展于建国后。影人和场景均用驴皮雕刻,又称驴皮影。清代初期已遍及永平府各州县,乾隆年间进入北京,得到朝廷的确认,清中晚期至民国初,乐亭影戏风靡盛行,班社蜂起争奇斗艳,代表性的班社有:杨寡妇班、庆丰堂班、崔家大小班等五十余个。乐亭影的唱腔源于境内的民歌、民谣、……[详细] |
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康熙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了自己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的独特风格,由于当地满人居多,决定了满族剪纸的走向,是以窗花、礼花、节令、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极具地域化、民族化的特殊风格。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村村有自己的剪纸群体和高手,几乎人人会剪纸。建国后,剪纸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之更贴近现实的生产与生活。每到年节,当地人不但有剪纸的习俗,而且家家……[详细] |
武强年画始创于明永乐年间,到清乾隆、嘉庆时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县各种年画生产厂家和作坊达到近千个,从业者万余人。遍布全国各地的武强年画批发庄有160多处,年销量1亿多对开张。它对武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武强年画制作是在木版上雕刻细线图像,以纸印刷,并套色、填色,便于大量复制。武强年画一般在春节前上市,以满足人们贴年画的民俗需要。旧时,武强年画有单幅、对幅和多幅连环画……[详细] |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民间鼓曲艺术的一大曲种,源于唐山市的滦县、乐亭、滦南等地的乡间,至今有二百年的历史。唐山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西与天津为邻,东连滨海名城秦皇岛,是首都北京的东大门,有京哈、京秦铁路与京哈高速公路纵贯市区,自古就是华北与东北的咽喉。在京津地区业内人士将乐亭大鼓称为“唐山大鼓”!可见唐山是乐亭大鼓发展成型的重要基地,在东北、华北和京津地颇有影响。乐亭大鼓是在老木板……[详细] |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早在清康、雍、乾时期,冀中一代流行着许多说唱艺术,诸如弦子书、渔鼓道情等,西河大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河间一代有不少说唱艺人,他们根据当地的小调、民歌唱出一种新的调子,并用犁铧片击拍,这就是西河大鼓的雏形,故曰“犁铧片”,后又称“河间大鼓”。后来马三峰……[详细] |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详细] |
乐亭地秧歌是乐亭县流传范围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民间舞蹈。清光绪以前,乐亭秧歌主要是以跑套路的大场秧歌为主,到宣统年间,小场秧歌逐渐增多。大场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串街和打场两种。串街秧歌是沿街串巷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串街秧歌动作简捷,注重整体效果,气氛热烈红火,伴奏曲牌一般使用平缓的中板。常用队形有一条龙、二龙出水、二级登楼、编花等。场子秧歌是固定在某一场所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有大场、……[详细] |
评剧的前身是冀东莲花落。莲花落起源于唐代佛曲“莲花”、以名“散落花”,是佛教募化或宣讲时之唱曲。清光绪年间(1875左右),冀东莲花落盛行于唐山附近,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十四年(1908年)两度“被禁演。莲花落艺人失去了生存的权利,滦南县以成兆才、任善庆等为首的莲花落艺人,于困境中崛起,吸收其它戏曲剧种的分场演出形式,把莲花落原有的“单口”、“对口”、“拆出”,改编成分场的大戏,丰富了文武场……[详细] |
产于河北蔚县。一“熏”,即将厚纸样或新设计草图,贴白纸上,然后燃烛烟熏,使于白纸上留下清晰的黑样;二“焖”,即将窗花所用宣纸多次折叠至三五十层,然后用水淋湿,以手压实,使之形成一块整体,以待刻制;三“刻”,即将黑样放于焖好的纸块上,用刀刻制;四“染”,即在刻出的白样上点染着色,点染毕,逐张揭开即为成品。乡土气息极为浓厚。构图空白不多,线条粗犷有力,少纤细条纹;敢于变形与夸张;装饰性强。设色大胆,不……[详细] |
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的西陲,东距省会40公里。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详细] |
沧州木板大鼓自产生至今流传了几百年,2006年“沧州木板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名录。在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由沧县木板大鼓老艺人王振义、刘凤鸣表演的《贾宝玉夜探潇湘馆》获得了最高奖“卢浮”金奖。沧州木板大鼓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华人艺术节。在沧县礼堂年年举办免费供人欣赏的“古韵书场”活动,已经成为沧县独特的地域精神文化象征。2009年10月中国曲协正式批准命名沧县为“中国曲艺之……[详细] |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详细] |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它形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内容上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的行当分为“妞”、“丑”、“”、“公子”几种,表演各具特色。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各行当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受蒙古族文化影响,现在……[详细] |
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据《广宗县志》和《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术,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先后出现邹宏、景廷宾等著名拳师。梅花拳的组织形式分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领导武场。文场领导层侧重研究集“三教”学说精义的文理,负责管理拳内事务;武场弟子通过武功锻炼体悟拳理拳法。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