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特产

河北省民俗文化

  刻铜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唐宋时期的金银器上就刻有精美的文字与图案,但那时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艺而存在,并未成为一门独特的‘刻铜艺术’。直到清朝同治初期,在北京的秀才陈寅生自书、自画、自刻书画于铜质的文房器具上,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刻铜艺术才逐渐流传开来。至同治年间,陈寅生首次将刻铜艺术施于墨盒,其“盖上或携篆楷,或镂花木,字有作蝇头楷者,如兰亭叙如柏庐家训”。方便实用的器物与……[详细]
  泥塑包括空心陶球的制作与雕刻,在民间传承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金保成的空心陶球的制作与雕刻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及规模,是由他的祖父金朝荣(1898—1962)及父亲金建龄(1927—2006)的传承、开拓、发展而来的。空心刻花陶球的制作与雕刻作为泥工工艺的一部分,经过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锤炼与提高,现在已成为独树一帜的一门绝活工艺,是典型的民间艺术。经过金保成五十多年的钻研与创新、精炼与提高达……[详细]
  石影雕,顾名思义,就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创作者用金刚石为尖的钢锥不断凿击花岗岩,黑色的石板上即留下或白或灰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的小点。石影雕完全依靠创作者手腕力度的大小轻重,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来形成摄影效果,其画面细腻逼真,清晰生动、古朴高雅,且材质坚硬,可长久保存,堪称“中华一绝”,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石影雕艺术完全颠覆传统的“相似”概念,经过千万次不同力度、不同方位的纯手工敲凿,使黑色石……[详细]
  水墨布画,即用水墨为颜料在特制的纯棉布上绘制的画,内容主要取材于戏剧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等,是民间传统工艺画的一种,在画风上继承了宋、元时期绘画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明代版画和年画的韵味,是我国民间原生态绘画艺苑的一枝奇葩。水墨布画艺术主要分布在以广平县南阳堡乡高庄村为中心的周围100多个村庄。随着作品、技艺、人才的交流,水墨布画艺术也流传到豫北安阳、濮阳,鲁西聊城,晋东长治,冀南邯郸……[详细]
  100多年前,清末书坛泰斗张裕钊的入室弟子王洪钧先生由天津来到大名。大名县地处古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有漳河、卫河、马颊河,属黑龙港流域。大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为都。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王洪钧在这里开坛授徒。李鹤亭等一时俊才成为其高足。1949年李鹤亭、李守诚由大名移居邯郸市。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市自西向……[详细]
  衡水地毯,在清末时期,是由薛振领、薛廷法、赵振洪、白立杭为代表的家庭作坊为主要经营模式,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发展衡水经济,1972年,衡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衡水鞋厂组建地毯车间,当时得到原衡水军分区司令员沈铁民同志、原衡水地区妇联主任闫碧波同志的大力支持,在衡水县及衡水地区各县广招地毯老艺人十几名,主要代表人有薛廷法、赵振洪、白立杭等。这些老艺人一边织地毯,一边传授技艺,并扩展到安平县前程干、……[详细]
  中国人的用香习惯历史悠久,自西汉时期清苑县(属中山国)就已经将香使用在生活上,到两宋时期进入鼎盛,明清则广行。香即用于祭祀、敬奉天地、日月神灵,也用于日常生活。清苑人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木废弃物材料资源,将带有天然香味的芳香植物碾制成粉末与榆皮粉黏合,加水搅拌成面糊块状,经人工揉和,手工揉搓制成香条雏形,经手工制成球状、饼状、条状等各种形状。清苑传统制香技艺对香品品质的要求极高,从原辅料的选配到产品……[详细]
  烙画,也叫烫画、烫花或火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竹木等物体上熨烫出烙痕来作画。木纹烙画、火喷烙画是烙画的两个不同烙画品种。因使用的材料不同,有木板烙画、布烙画,纸烙画和葫芦烙画等。因使用的工具不同,有火印版画、火喷烙画等。烙画是中国民间美术,汉代就有了烙马印。清末《中国艺术家征略》一书记载:“张崇,唐代名画工,擅长烙画,人称巧人张崇。”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擅长绘画的南阳赵绘三初试而成,经历代民间……[详细]
  据《徐水县新志》记载,漕河驴肉制作工艺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技艺日臻成熟。经过漫长的小型家庭手工作坊时期后,徐水县吴庄村人田老荫办起了首家漕河驴肉店。如今,刘敏英传承漕河驴肉加工技艺,注册“漕河”商标,兴办了徐水县漕河驴肉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真空包装驴肉系列产品,2007年开办了漕河全驴宴饭店,现已发展加盟店三家。经过上百年的传承,漕河驴肉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分4个阶段25道工序。一是相驴估重,……[详细]
  据《定州市志》记载,“定州缂丝,始创于宋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质手工艺,它能织出各种图画文字,后传艺随人迁徙南方”。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质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由于缂丝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又有着“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盛誉。在历史上,定州缂丝于蜀锦、苏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工艺名品。定州缂丝,是传统的经纬交织的装饰性丝织品,因织物的花纹近看犹……[详细]
  保定市定兴县南大牛村手工刺绣是一种传统宫廷手工刺绣技艺,主要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它有着丰厚的刺绣文化底蕴,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明代以后,刺绣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人员日趋扩大;清代最为兴旺,特别是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如今,受先辈刺绣艺术熏陶的梁淑平女士,在原手工制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融历史与现代于一体,从设计、绘图、刷版、挣布、刺绣到成品,工艺更臻精湛,……[详细]
  清宫传统刺绣又叫宫绣,始见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的古易州,广为流传于辽代,兴盛于明清,晚清时达到巅峰,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中国刺绣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清宫传统刺绣传人因绣院解散而流落民间。为将这项技艺传承下来,1979年王占录承包绣花坊经营刺绣业务,1991年创立了以传承、制作、创新、销售为一体皇家御绣服饰企业——河北易水工艺美术厂。王占录凭借对清宫传统刺绣艺术的极度……[详细]
  永清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亦为京南酿酒圣地。隋唐以来,酿酒之风日盛。志书记载:“古通泽秦翁者,通国之善酿者也,秦翁佳酿,瑶池醉仙。”今《燕南春》酒,便是秦门一脉酿酒传人逾千年奋斗的成果。北宋年间,永清城南秦氏家族独家开办酒坊。因怀揣酿酒绝技,又配有龙泉老井一眼,能酿造六种不同口味的美酒,人送雅号“秦公老酒”。据传,宋朝杨令公镇守三关时,因饮此酒醉卧三日而惊动朝野。后太宗品酒笑曰:“真乃燕南佳酿,莫……[详细]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戏靴尤其是京剧行当戏靴制作以北京、天津最为发达,行内有“京一津二”之说。现年88岁的小辛庄村民范振义,少年时期入天津劝业场名鞋坊学徒行艺,青年时期已成为天津知名鞋匠和戏靴制作专家。1978年退休后返回家乡,创办了“艺丰坊”,专门从事京剧行当戏靴制作。1981年,范少奎子承父业并扩大了生产规模,1992年慕名拜师北京“三义斋”吴瑞启并邀请其担任小辛庄“艺丰坊”的终身技术顾问……[详细]
  承德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间藏有许多传统艺术。乔杖子剪纸便是其中的姣姣者。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承德县乔杖子剪纸一直做为贡品送入宫中,深得皇家赏识。相传,在清代康熙年间,一位名叫王来子的剪纸艺人来到该村,专门租了一间屋,刻得一手好窗花,向村人兜售。其刀法细腻,做工精细,但不肯教人。该村15岁的孩子王德林通过爬窗台、扒门缝学得了这一技艺,并在亲戚中悄悄传播。其后,为了谋生,冷万金、冷义等相继学会了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