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特产

河北省民俗文化

  落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它流传于沧州地区,尤以沧县、南皮县为盛,据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落子系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唐山落子发展成为现在的评剧。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详细]
  “横河蒙丁演武”历史悠久。自清王朝康熙末年(1720年)鼎盛时期,蒙古族将士的退役军人从东北的蒙古来到当时的军事要地—平顶山下的横河村安家落户。这批落户的蒙古族勇士性情刚毅、豪爽、智勇双全、文武兼备。他们落户后,将荒山荒地开垦成良田,一边种地为生,一边游牧、狩猎习武、保家护院。逢年过节以武会表演庆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具有蒙古人特色的“横河蒙丁演武”。“横河蒙丁演武”至今已292年。多年来,不仅没……[详细]
  沧州地区海兴剪纸在当地是一项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剪纸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装饰工艺。它的制作,即是用剪刀将色纸剪成各种花卉、鸟兽、人物、图案等。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各种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至宋、元时,发展成为在节日或新婚嫁娶中,剪出各种花样、图形作为室内装饰,贴在窗户的称窗花,贴在门楣的称名门签。到明、清时,式样和种类及装饰范围日趋扩大,并与刺绣联袂,几乎充满人们日常生活……[详细]
  河北省沙河市沙河城北街,系沙河的古县城。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商贾云集之地。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技艺是明末第一代传人胡耕成从南方学来的,在沙河城开办的“全兴号”印染作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始于明末,盛于清。沙河城北街“全兴号”印染作坊印染的豆面印花布以花样繁多不而褪色著称周边各县市,且图……[详细]
  井陉县北秀林村的传统焰花有拉鞭、一窝猴、锅火、灯炮等,其独特部分是“马火”。“马火”影响甚广。北秀林马火会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马火”中所谓的“马”,是用实心竹棍或能够承担相当重量的其他材料捆扎成形状似“马”的架子,“马火”就是用独特的材料及其配比制成的各种焰花单体,组装成各组总成,在把各组总成总装在“马”架子上,最后再用独特工艺精心捻制成的导火索串连起来,由人挎着按燃放程序点燃“马”上的导火……[详细]
  佛汉拳在河北大名流传最广,集中分布在大名县的大街乡、龙王庙镇、大名镇、孙甘店乡、北峰乡、西付集乡、金滩镇、旧治乡、红庙乡、万堤镇、西未庄乡等乡镇,遍及全县各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习练者近10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在回族中也有流传。佛汉拳由少林祖师达摩始创于梁朝大通年间(公元527—529年),后经少林历代掌门,高人精心研造逐步形成,是少林历代高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少林拳的精华,一向秘不外传。清朝咸……[详细]
  “脏腑推拿”的理论和技法源于《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兴有衰。清朝后,在保定地区又传扬发展。古城保定历史文化悠久,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脏腑推拿术”一词源于保定高阳七世世传推拿大师安纯如道人一脉对《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推者,决行。拿者,膜行”之古训的遵循,代代相传。“脏腑推拿术”有着完整的、独立的理……[详细]
  前段寨村位于邱县南部,老沙河东岸。该村狮豹会始成立于清朝时期,狮豹会又叫“西藏回回狮豹会”,可说是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由何时何地传入该村,已无法考证。因战乱灾荒年而停止活动。在五十年代村民合伙重新制作了道具,组建成了40多人的舞狮队。最古老的狮豹皮已丢失,其头的直径85厘米,眼睛大而有神,嘴大牙尖红嘴唇;狮豹皮是用棉布缝制的,两只狮豹一个蓝色一个黄色,蓝的上面画了白色花纹,很像豹子身上的金钱花纹,……[详细]
  太和堂位于永年县广府老城西大街中段路南,历史上占地面积约三亩,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是全国著名的中华医药老字号,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现存有两进院落,建筑为明柱外廊式,拱形门窗,临街建筑仍为药号,院内种薄荷等药材,仍然从事着中药的经营。太和堂老字号药店创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主人为河南陈家沟人陈氏。陈氏为中医世家,选中了永年广府一方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独特地理位置,在此开堂设店,代代悉心经营……[详细]
  魏县地处河北省南部,位于邯郸市东南51公里处。魏县夏朝时为观户国,战国时为魏武候别都,秦始皇时名刺蒲,属邯郸东郡。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置魏县,沿袭至今。魏县土纺土织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麻纺织转入了棉纺织业。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机具和技术改革影响下,魏县土纺土织业得到了发展,用土布做成的衣服、被褥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须用品。魏县土纺土织业历经明、清,到民国和解放初……[详细]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调弦、五调腔,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巨鹿县,在辉煌时曾唱红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德州、聊城六个地区。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巨鹿方言为代表,以五声调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主要剧目有《忠保国》、《打鸾驾》、《拴娃娃》、《天赐禄》、《贺后骂殿》、《斩姚琪》、《二……[详细]
  高桥地处冀中平原,村民敦睦质朴,尚文崇艺,故而使得该村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不间断地传承至今。高桥始建村时,村内仅有姜、唐、尚三姓。至明代,姜、唐两姓绝。尚姓自明代即以“点笙”(制作笙、竽)为业,但因“帖儿”(职业艺匠家谱、家乘)早已失落,故无实据查证。高桥音乐会是当地最早的僧传音乐会,该会自诞生至今,主要乐手均为尚姓人。明代,尚姓人就在村里组建了村民自娱自乐性质的“乐坊”。至清,当地村民在“乐坊”的基……[详细]
  邯郸市永年县位于河北南部,平原广袤,滏水、名河穿境而过。永年西调又称“三搭板”(因该剧种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泽州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解放初期,由著名艺术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定名为西调,概取“调自西来”之意。永年西调传统剧目有一百多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其中梆子腔剧目有《小过山》、《罗章跪楼》等六十多出;簧腔剧目有《探阴山》、《空城计》等三十多……[详细]
  贤寓调是碰板调的变体,起源于光绪34年(公元1908年),产生于保定市定兴县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贤寓村。据传贤寓村产生贤寓调前曾有花会十几道,其中村北头有落子会,村东头有小车会、旱船会、南乐会等。村中有两个戏楼,也分东头北头,村两头的人就形成了竞争的状态。1908年春节落子会登台演出有故事情节的戏,有《借女吊孝》、《王定保借当》等,加上板胡、笛子、笙,很动听,有了戏的迹象,村东头也相继排演了《王定……[详细]
  戳古董流行于河北与山西和内蒙古毗邻的张家口坝上地区。二十世纪初期,当地就有俗称“拍门门”(门楼调)和“挖莜面”的乞唱方式存在,唱腔包容了二人台坐腔、插花落子和一些民歌小调,通常为一人自拉四胡或自击竹板说唱,也有一人击打竹板说唱,另一人以四胡伴奏的表演形式。1951年,艺人叶露、赵福林根据坝上莲花落的曲调编唱了《包办婚姻出人命》,当时名为“戳古董”,意即捅了漏子、出了乱子、闯下祸了。以后,其在坝上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