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特产

河北省民俗文化

  迁安历史悠久,古迹遗址众多,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有史记载,夏朝时属冀州;商朝时为孤竹国地;周朝时为令支国;金朝大定7年(公元1167年)安喜县改称迁安县;1996年10月8日更名为“迁安市”。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属半山区县级市,地处燕山南麓,滦河岸边。东经118°26′至118°55′,北纬39°51′至40°15′之间。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72万。处……[详细]
  潘氏风干肠,是抚宁县潘官营村潘氏家族的家传特产,在潘氏家族中,这种熟食的加工和保存方法已经传承了整整二十代了。这门技艺是明朝万历年间潘氏老祖担任长城守军伙夫时,向“戚家军”中的义乌兵家属求教学成的,目前在潘氏家族中仍旧保留着传男不传女的习俗。特点:肠体干爽,略有弹性,有粗皱纹,脂肪丁凸出,食之有独特的清香风味,味道适口,越嚼越香,久食不腻,食后留有余香,健胃、助消化。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水份……[详细]
  莜麦系坝上高原耐旱农作物。莜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期短,成熟后子实容易和外壳脱离,磨成粉后可食用,就叫莜面。敢叫裸燕麦面,这种植物的子实也叫莜麦。另外,莜面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有助于减肥和美容。莜面的营养成分是其他面粉营养成分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莜面是张家口等少数地区的特色食品,主要生长在无霜期的山地区域。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汆、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其中蒸莜面常见的就有窝窝、……[详细]
  饸饹,古称“河漏”。是以荞麦面为原料,经特制工具轧制而成的一种面食。无极饸饹一直以来是无极人民普遍喜爱的风味小吃。每逢集日,从乡村来赶集的村民,大都要吃上一两碗飘着香气的无极饸饹。据清代《无极县志》记载,明末饥荒时,许多关中人逃难来到无极,带来了陕西荞面饸饹的制作方法,从此,无极荞面饸饹在不断吸取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方法和特殊口味。无极的饸饹在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和、现做,……[详细]
  魏县地处河北省南端,位于邯郸市东南51公里处,总面积862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561个行政村,总人口90万。魏县南关申家榆面饸饹,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历经1400余年而不衰,是“梨乡三宝”(饸饹、煎饼、豆腐脑)之一,申家榆面饸饹以精细的荞麦面、小米面、豆面为主,配一些榆皮面,以一定的比列配制并加水和好后,用饸饹床子挤压而成,饸饹卤由鲜猪肉或羊肉酱炒而成,耐储存。申家榆面饸饹以其……[详细]
  西狄邱村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五公里处,隶属于临漳县狄邱乡。据传说,该村因有唐代宰相狄仁杰的坟丘而得名,具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西狄邱沙东落子起源可以上溯到清乾隆二十年。当时,由民间艺人吕双宝,根据当地人称做“野腔”的一种民间曲调加工整理而成,发展为落子腔剧种。沙东落子的主要唱腔板式有二板、流水板、散板、娃子、腹腔、念板、赞子等。该剧主要演出剧目有“老八本”,即《大隔帘》、《二隔帘》、《跑沙滩》、……[详细]
  霸州市王庄子乡地处冀中平原,京、津、保三大城市腹地,在清同治初年,下王庄即组建了业余昆曲子弟会。《渔樵耕读》是昆曲子弟会的昆曲启蒙剧目。早年间,青少年入会,首先要学这出戏。即以此戏之意,取名下王庄耕读会,同时,也有边耕边“读”——农民演唱戏曲之意。昆腔于明万历年间已流传到北方,同治初年,醇亲王在府邸设立了一个兼唱昆、戈两腔的王府家班安庆班。因醇亲王的封地在白洋淀一带,班中艺人多是白洋淀周围几县“地……[详细]
  炊庄村高腔戏属于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会戏”。炊庄村高腔戏并非由当地民歌演变发展而成,是先由外地传入的一种声腔,然后与本地语音(有本地的某些腔调)相结合而形成的。炊庄村同乐善会与沙堆营高腔老会,是廊坊地区建立最早的戏会。炊庄村同乐善会演出水平较高,延续时间最长,是至今唯一仍在活动的戏会(建国后改名为群联剧团)。炊庄村高腔戏的剧目,不是以民间生活为内容的“三小”戏为主,而是以成本大套的历史题材袍带戏为主……[详细]
  点穴拨穴疗法是术者用手指在患者体表特定的穴位和部位上,施以点、按、压、掐、拍等不同点拨穴位的手法。通过经络的作用使体内的气血畅通,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一种低碳环保的无创性方法。清朝乾隆年间,河北省青县王胜武屯村郎中张锡田自学成才研创了点穴疗法,在多年的临床运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以中医整体平衡论为指导思想,以调整经络气血,恢复人体自我修复功能为治疗原则,从平衡人体阴阳入……[详细]
  伯延镇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城南10公里处,南依鼓山,北临南洺河,交通便利。自古居民经商外埠、广置房产,在本村发展商业,使村里店铺林立,街道上商贾成行,村中十分繁华。伯延特色民居主要分布于伯延村的五道街,南文章、龙泉、罗峪、庄晏,以及北安庄乡的同会,南北安庄等村落。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宅有伯延徐家大院、房家大院、徐家二兄弟院和南文章王顺庄园等。徐家大院位于伯延村中心偏西(俗称九门相照),整体建筑形式属北方……[详细]
  乐乐腔是传承于元氏县龙正村李氏家族并流行于当地的一种民间戏曲,它在表演形式上与京、评、梆子等剧种相仿,但唱腔独特、乐律优美,没有发现与现有的任何剧种有很深的渊源。乐乐腔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传。目前能向上追溯9代。乐乐腔文武场齐全,主要乐器有主弦四股弦,下配二胡、板胡、笛子等,打击乐有板鼓、手板、大锣、手钗、小锣、梆子、堂鼓。其唱腔虽然独特,乐律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录,一直靠口传传承下来。该剧种板式单……[详细]
  成安县在漳河故道辽阔的冀南冲积平原上,成安县西商城村有座古庙,名曰:“五龙爷庙”。它建筑精致,体态完整,结构合理,红砖绿瓦,古朴壮观。西商城村在这里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抬五龙爷”活动已有四百七十余年历史。“抬五龙爷”是一项传承已久、影响深远的民俗活动。这项活动,是为纪念一个惩恶扬善的“五龙爷”,是以供奉“龙”为主,提倡孝道、祈福求安而举行的。它是中国“龙”文化的一种延伸。祭祀活动一共为三天。具体活动……[详细]
  磁州滏阳即今河北磁县。这里是崔府君为官和死后所葬之地。同时,也是为其立祠建庙最早的地方。磁县崔府君庙位于磁州镇滏阳街。从古至今,这里的百姓对府君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恋念之情。故对府君的祭祀也特别重视。古时这里的百姓就设订了许多祭日。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六月六日,十月十日和正月十五。其中,三月十五日、六月六日、十月十日为当地庙会,正月十五日为府君出城之日,此称大祭之日。每遇大的祭日,……[详细]
  青县冬菜制作的祖传秘方及手工制作是经过530多年、十四代人创建、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资源,是我国传统食品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如今既是河北省的传统名品、著名商标,又是出口创汇、低碳环保的拳头产品。唐宋时期,青县民间为弥补春季蔬菜青黄不接的状况,以运河沿岸盛产的大白菜、大蒜为主要原料,开始腌制、储存冬菜。明成化十五年(1479),青县大流津庄王啸元整合民间技艺,研创并开始制作冬菜。弘治八年(1495),……[详细]
  皮影戏是一种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地传承、发展、创新和升华,皮影艺术以其鲜活的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倍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在影人制作艺术上,以田世民、周利存、潘玉刚最具代表性。皮影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制作技艺,要求制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高超的雕刻技巧,以及持之以恒的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