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烂柯”故事和烂柯山,我国许多地方历史上也都见到过,例如浙江衢州、广东肇庆、四川达县、陕西洛川、河南新安和山西武乡等等。烂柯的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除了“观棋烂柯”这一共性外,因为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方语言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地域差异。陵川棋子山烂柯的传说在陵川县境内流传已久,分布区域包括古郊、六泉、潞城三乡(镇)交界处的棋子山及潞城镇部分乡村。由老百姓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流传至今……[详细] |
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始自唐末,自河东迁沁历”,世代以仁处世,以礼治家,信守忠孝,遵祖报本。柳氏家族人生礼俗就是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存续的传统礼仪民俗,世代不衰。西文兴村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保留着柳氏明、清时期,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种类齐全的古建筑群,集中反映了柳氏民居的历史文化真缔。该古村落迄今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一脉同宗均为唐代政治革新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详细] |
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头南村,润城镇之上伏村,自古即在“九九重阳”这天同时举办庙会。以皇城村为核心区域,波及阳城全县及泽州、沁水两县部分地区。据文献资料记载与古代诗文佐证,该区域最早在魏晋时期即有很隆重的过重阳的习俗出现。唐宋已成为遍及乡间的民风习俗,固定的节日。至明、清两代,九九重阳、祭祖敬老、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吟诗唱词,蔚然成风。这一带位于沁水、樊山古文化地区的核心地带。古来盛产铁、煤,在明代……[详细] |
“武氏正骨法”是一门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奠基人武根定于1886-1957年在沁水县某八音寺牧羊时,拜一老和尚为师,学得正骨技术和“唾骨正骨法”。1945年高平解放后,曾被聘为“高平县三区医生研究所”成员。1957年去世后,第二代传人武承谋继承祖传,于1969年6月在马村掌握村创立“马村镇掌握村卫生所骨科”,1976年1月成立“马村镇掌握村正骨医院”;1993年3月更名为……[详细] |
中秋的传统习俗在泽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代代传承。珏山的自然风光与传统中秋节习俗、天体崇拜、月亮崇拜相得益彰,使得中秋文化在此展现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风韵,号称“珏山月,天下奇。”具有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底蕴。珏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二十公里处,其核心地区是以今泽州县珏山为中心,幅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珏山吐月”为古泽州八景和晋城四大名景之首,这一胜景尤以八月中秋为最佳。自然环境的优势,加上……[详细] |
上党八音会在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市、区)广为流传。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上党八音会主要演出场地是古庙会、节日庆典、街头舞台坐场吹打、婚丧嫁娶演出等。八音会的吹打乐器主要为吹奏类的唢呐、笙、口噙子、哑腔;拉弹类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扬琴、二弦等;打击类的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器乐套曲有《大十番》、《……[详细] |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境内古称泽州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州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20世纪初,高平、晋城、陵川、阳城、沁水的泽州秧歌自乐班,曾达数十个。泽州秧歌也叫“高平秧歌”或“州五秧歌”。山西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晋东南地区高平、晋城、阳城、陵川、沁水一带,清末已……[详细] |
上党二簧,又称上党皮簧,当地称其为“土二簧”,为西皮与二簧之合称。它是一个集南北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剧种。从发现的清乾隆中前期的舞台题壁可知,它产生传世已有二百多年。上党二簧的唱腔,分西皮、二簧两大种类,包括反二簧在内,总称皮簧,属板腔体。西皮有原板、西皮二板(分慢、中、快)、散板、摇板;二簧有正二簧、反二簧、原板、二板。西皮声腔高亢圆润具有北方剧种声腔之艺术特色,易于抒发感情,多被生、旦两行采用。……[详细] |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期的成熟、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传历史悠久;二是独特的表演形式长达200多年,人们久看不厌,老戏新看,十分有趣,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个部分融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队伍由二十人到五十……[详细] |
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详细] |
泽州四弦书以四弦(四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形成年代无文献资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泽州四弦书的艺人,是清光绪年间泽州县犁川镇的盲艺人程天和(约1872-1932)。据此推知,泽州四弦书至迟在清代光绪年间之前即已形成,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泽州四弦书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泽州方言。早期只有一人用四弦和腿板自行伴奏表演,后来出现多人伴奏。唱腔曲调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平板、紧板、介板、……[详细] |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详细] |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等联络潞安府八县的百余名艺人成立“盲子队”,即鼓书艺人的演出活动班社,后来发展成为行会组织“三皇会”。据此,一般认为至迟在清代中叶潞安大鼓就已经形成了。早期艺人主要为盲人,后来有了明目人,20……[详细] |
山西省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自古为西通陕甘、东达豫赵的咽喉要地。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翼城县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可见冀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例行表……[详细] |
杨家将民间说唱主要流传在我省广灵县中部的山区丘陵地区。长期的边塞争端,两千年民族杂居的历史,使当地有关古代战争的说唱流传至今。杨家将说唱以历史事件为依托,版本源于北宋与辽并存时期杨家将抗辽抗西夏的故事,以历代居住在辽、金、元属地的汉族与兄弟民族百姓口耳相传的杨家保国抗敌的事为主要内容,渗透着民众惩恶扬善、崇忠仇0的审美观念。杨家将说唱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篇主要说唱杨继业、佘赛花二人的故……[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