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特产

山西省民俗文化

  大同张氏折纸是流传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白马城村及周边地区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据张氏折纸传人口述张氏折纸已传承六代。大同折纸最初主要用于叠元宝、折纸鹤、扎竹马以祭奠亡人。艺人以此为职业谋生。后由文化人与折纸匠人合作,将此技能开发引至幼稚园,为孩子们折叠各种各样动物造型、人物造型,以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想象力,提高手脑并用的能力。逐渐这部分匠人脱离了扎纸店以“折画生”的身份行走于各私塾学堂。大同张氏折纸便……[详细]
  纱阁戏人俗称“纱阁人人”,简称“纱阁”。平遥县清虚观内,收藏着一组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该城纸扎店铺六合斋老板许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这组纱阁戏人原为36阁,现存28阁,每阁一剧。这组纱阁戏人因其利用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的洒金宣纸扎制而成,所以服饰挺拔阔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鲜艳亮丽,就像真纱一般,被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和中央美院的师生称为“中华一绝”。这组作品是在70厘米高的木……[详细]
  炕围画俗称墙围画,为古代宫庭与庙堂建筑壁画的一种外延,是农村住宅里极具装饰性的壁画形式。北宋时期,原平炕围画即在一些官宦人家的居室流行,到明末已逐渐普及到广大乡村。原平炕围画一般由花边、画空子、锅台画、灶画四部分组成。炕围画的内容,早期大多从封建家庭教育的目的出发,宣传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后来逐渐增加了现实题材的内容,以人物画为主,同时配以花卉、山水、动物等予以衬托。整体上采用象征隐喻手法,多……[详细]
  绛州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历史上的绛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代表作有《春牛图》、《四季美人》、《猴子抢帽》、《馗头》等等。绛州木版年画的刻版印刷技艺十分繁杂和讲究,从起草绘图到最后印制出一幅年画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既要有高超的绘画水平,又要有不俗的刻版技艺,还要熟练掌握套版印刷的窍门。在漫长……[详细]
  麻纸制作是山西忻州、原平地区的传统产业,其制作技艺至今仍在忻州市定襄县蒋村和原平市崞阳镇保留延续。据传,蒋村和崞阳从明代始即有麻纸制作作坊,这些作坊的匠人每年二月都要祭拜蔡神(蔡伦),并将此古老的造纸方法传承至今。麻纸制作用料讲究,工艺流程复杂,有铡货、折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汗、抄纸、晒纸、整纸等12道工序。所制麻纸色泽洁白光亮,质地均匀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而柔,吸墨性能……[详细]
  大阳,古称阳阿,位于山西省泽州县西北部,此地历史久远,民风淳厚,传统文化种类众多,面塑就是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大阳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考的文献记录和实物资料,但是,当地丰富的民俗生活为面塑艺术的流传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空间,民众周而复始大量运用更使之兴盛不衰。大阳面塑主要以大气、恢宏著称,其中的“青狮白象”、“八仙下凡”、“凤催牡丹”、“枣山”、“寿桃”、“十二生肖”等作品尤其被人们……[详细]
  浑元一气功,又名一气浑元功、罗汉护体浑元一气功等,乃嵩山少林寺秘传硬气功,主要是练习抗击打能力、耐承受能力和击打能力,由清末拳师王新年所创,在山西境内流传于晋中部分地区。浑元一气功分为内练和外练。内练是基础,主要是练气功,分为养气法和叫气法两部分。外练就需要两个人才可以练,具体而言,又有以下步骤:第一步是碰撞法,就是人体与人体相同部位的互碰互撞对抗性运动的锻炼,使皮质神经和五脏六腑逐步适应重力的碰……[详细]
  扬高戏是以船工撑篙(木杆)所唱的号子为基调发展起来的地方小剧种,主要分布在山、陕、豫交界处以及宁夏、甘肃东部,尤其以芮城沿黄河一带最为兴盛。据传,盛唐时期,芮城地方官为盛迎李世民亲驾,曾搭台演“扬篙戏”,太宗看后大为赞赏,并命宫中乐伎司将曲调记载下来带回长安,此后,扬篙戏逐渐流传各地。明、清时期,扬高戏发展成型,行当齐全,唱腔完备,班社林立。据统计,民国至抗战时期,仅芮城就有四大扬高戏班,即张仁杰……[详细]
  “铁礼花”民间俗称“铁犁铧”(犁铧溶化铁水向空中打散),是流传于上党地区的节日社火活动。长治地区冶铁业兴盛,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或七月十五,当地人有在老国槐树下用融化的铁水向枝叶间散打的习俗,人们选用这种方式寄托对“屈死鬼”的同情,祈望他们能象铁树开花一样,再世成人,从而形成鬼节打铁礼花的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铁礼花”逐渐演变成人们在紧张劳作之余,祈盼生活富足,用以放松身心的一种节日社火……[详细]
  鞭杆又称鞭杆子,汉族武术短器械之一,在甘肃、山西、宁夏、陕西等省流行较广,尤以山西为盛。据不完全统计,山西境内传有八仙鞭、12手鞭、13鞭、15手鞭、24鞭、32手螳螂鞭、36鞭、梅花双十字鞭、三才鞭、尺八鞭、56手舞花鞭、盘龙鞭、63鞭、心意六合短棍、八合鞭、乱马撅、子母顺手鞭、纽丝鞭、九连环鞭、七星鞭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五台人张含之及弟子陈盛甫、杜大兴、武跃文等传授的驼骡鞭。明清时期晋商以……[详细]
  平遥古灯艺是一种传统手工制作的灯具工艺品,起源于何时,无法考证。明清时期,平遥经济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期,灯艺制作有了空前的发展。城内不论大小商铺店面为体现其生意兴隆,宣传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身份,制作一些形式多样的花灯,挂在门廊,形成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当时的彩灯从品种上看以大小不等的喜庆红灯为主,从质地上看主要以竹料、纸质为主,繁荣的灯具市场造就了一大批民间艺人,他们又将古灯制作改善、发扬,传承至今……[详细]
  山西玉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雕刻工艺精致、细腻,所用原料石质精美,产品品种多样,题材广博,雄浑大气,庄重规范。它既是山西古老文化的象征,又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山西玉石资源丰富,娄烦县产玉石,晋中地区盂县产绿软玉、刚玉,晋南夏县产碧玉,临汾、乡宁产玛瑙,这正是玉雕技艺能够从古至今沿袭发展的重要原因。玉雕工艺是根据天然玉石资源因料取材,因材施艺,在玉雕大师们的精工刀刻下形成了色、形、态俱佳的工艺美术……[详细]
  剪纸(太原剪纸),山西省太原市的传统民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太原剪纸,历史之悠久,可见于《史记·晋世家》记载“剪桐封弟”的史实。南北朝诗人庾信有诗云:“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熏。天子无戏,唐有其君。”(《成王刻桐叶赞》)。世代相袭,延续传承,形成了太原剪纸悠久、博大、独特的艺术风格。“剪彩为人起晋风”“巧剪桐叶照窗纱”等唐诗就是赞美太原剪纸的。太原剪纸……[详细]
  花食,面塑的一种,顾名思义是用面粉制作的手工艺品。乡宁面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富有地方特色,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形成的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乡宁花食主要包括清明节上坟祭祖用的寒食馍,祭祖上坟用的“子柱”、“顶子”、“娃娃子”、“滚坟鱼”。小孩过岁婴儿满月时,要蒸“牛箍鸾”或称“项圈馍”、“鼓鼓馍”、“枣花长馍”,象征从此敲响了人生征途的鼓点。小孩十二岁要在娘娘庙举行“赎身”仪式,除了……[详细]
  “耍故事”是一种集体舞蹈,也叫“地秧歌”,属“踢鼓秧歌”的一种,流传于山西省浑源县及其周边地区。关于它起源于何时,查无记载,据当地艺人口述,“耍故事”最早起源于民众以保平安、祈丰年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以广场、街头小型表演的娱乐形式,主要表现形式为武功、对耍、单耍、戏耍和杂耍。“耍故事”表演人员有十八人,分别是宋江、张青、孙二娘、林冲、时迁、顾大嫂、李逵、鲁智深、武松、扈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