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是泽州特有的一种风俗之一,这种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与当地发达的冶铁业有关,大约起始于民国年间(约1850年——1930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每年的元宵节,各冶炼大户除了出二跷、旱船、小车、竹马等多种形式的故事表演外,到了晚上还要放焰火、锅花、打铁花。十里八乡的人们齐聚来村,主要是为了观赏气势磅礴、恢弘壮观的“打铁花”盛况。据传,“打铁花”可趋鬼避邪,来观赏“打铁花”的人也可祛除身上的……[详细] |
平遥铁器锻造,有记载的可上溯至清代道光年间, 战争后,中国的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祖先们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刀剑文化实物毁之甚巨,刀剑复制、修复技艺也应然而生,其中涌现出多位工艺巨匠,他们将古刀剑复制、修复技艺通过师徒口耳相传至今。古兵器复制、修复是一门综合技术,由锻造、冶炼、研磨、雕刻、铸造、木工、皮工等工种组成,它综合运用了中国古代兵器中科学的焠火工艺、精湛的金属冶铸煅造技术、精致的外装金属……[详细] |
五台山石砚雕刻技艺流传于定襄县河边镇及其周边地区,该地盛产制作砚台的文石资源,民众多以雕刻砚台为业,能工巧匠甚多。《定襄县志》载:“本县最早的工艺美术制品业是石雕业。清代和民国时期……特别是河边的制砚业,名声更盛。《中国实业志》记,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河边村有制砚户12户,从业人员35人,年产石砚31800盒,产值12720元(银元)。”1952年,当地出土了明万历年间所制的“犀牛望月砚”……[详细] |
阳城的陶瓷烧造技艺历史悠久,据《阳城县志》记载,“唐宋时期,黑白瓷生产已很普遍”,至明代时,境内陶瓷及琉璃技艺达到了鼎盛。阳城县后则腰乔氏是当地最负盛名的陶瓷世家,祖先系陶瓷、琉璃艺人,唐代从陕西迁入,后移居后则腰,“珐花”陶瓷是乔氏家族的独门技艺。乔氏珐花陶瓷工艺先在陶瓷素坯上立线、焙烧,再绘画填色,工艺非常复杂,釉料配方难度大,由乔氏一门世代相传,主要烧造过程有原料筛选、碎矸浸泡、耙泥沉淀、出……[详细] |
“不吃六味斋,不算到太原”的俗语在民间流传已久,六味斋是山西太原著名的老字号,生产的酱肉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烂鲜香、味美可口著称。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已有二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六味斋始创于清朝乾隆三年,承袭了二百余年的传统手工生产工艺,从选料、分割,到加入多种药材和调味料,传统配方中有几十味中药材,再加上用文火慢慢炖煮。经化验,饱和脂肪酸减少了30%至……[详细] |
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村传统故事牛拉桩被列为晋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再现原生态艺术,由过去的“铁牛”拉桩恢复为牛拉桩。(牛拉桩故事是把扮装故事的桩放在特别的牛拉车上),为了桩的稳固,用沙袋压座,铁索紧固,靠两头牛拉动运行。主立桩高达6.6米,由主桩派生出十五支左右子桩,每个子桩安排一个人物。牛拉桩分为前中后三大乘,分别扮装戏曲《天门阵》《三阳阵》《黄河阵》。1986年至2006年,牛拉桩一度改为……[详细] |
是山西运城新绛县的特产。蒲剧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和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晋剧、北路梆子等都是从蒲剧派生出来的。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详细] |
时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地点:洪洞大槐树景区活动历史:8活动影响:7 参与指数:7.5简介:“问我祖先在何处?-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每当人们哼唱起这首民谣,它的背后,便是那场著名的明代大移民。这场发生在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的移民大迁徙,历时50年,迁民18次,遍布京、冀、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六百多年来……[详细] |
也叫小烧肉。只是在烧法上,前者为大块烧,后者为小条烧,故称。烧肉源于民间,古已有之,特别是大同地区与多民族聚居融合,扒肉条是大同人民的最佳菜肴。扒肉条以其色泽红润,酥软可口,肥而不腻,补脑醒神之功能,早就征服了大同人。清代《调鼎集》就载有扣肉,其所记制作方法与小烧肉大同小异。扒肉条不仅显示大同人的饮食习惯,而且尽显晋北人的热情、豪放,以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性格。……[详细] |
在神池县流行最广的音乐组织和音乐形式,以古代把金、石、丝、竹、瓠、土、革、木称作“八音”而得名。八音会是神池民间器乐演奏组织。曲牌有粗犷激越的“火雷炮”、“十大反”等,有细腻悠扬的“节节高”、“戏牡丹”等。已经收集到的曲式有百余种。1980年,在八音会的演奏中又增添了部分西洋乐器。八音会的演奏深受群众喜爱,民间婚嫁娶及其它喜庆活动均请八音会助兴。……[详细] |
在神池传统节日中,旱船秧歌也是一大亮点。旱船多在乡村农民家中演出,每逢农历春节,它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详细] |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也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庙会期间,临时建成的饭馆、酒馆、茶馆林立。它们一般在布棚、席棚中营业,也有设在露天的。主要经销大众食品,如浆水面、大刀面、麻什、臊子面、糊辣汤、水盆羊肉、羊肉泡馍、小笼蒸饺,等等。其中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卖粉汤羊血、红肉煮馍的饭馆。从前,农……[详细] |
灵丘白氏剪纸位于晋东北边缘的大同市灵丘县、古有“燕云扼要”之称,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白氏剪纸以美术性和功能性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其工艺讲求刀法细腻、线条洗炼,造型概括精实、朴拙姿意,色彩艳丽和谐、美术语言说唱调和,给人清晰、明快、愉悦、玲珑秀丽之感,缘此被同行赞为至巅,堪称“中国民间剪纸一绝”。 灵丘剪纸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间的西周初期就有“剪桐……[详细] |
灵丘黄烧饼是山西省灵丘县的特色小吃,由于其色泽金黄,味道可口,广受青睐。灵丘黄烧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中叶,就有几家店铺经营这种食品。它起源于灵丘县上寨村,据传是由村中一屠匠发明,因色质焦黄而得名。黄烧饼直径12公分,周边厚1.2公分,圆心较薄,每个约重80克,主要原料是面粉、牛油、白糖香料,经反复揉搓搅拌而成,面上粘有脱皮白芝麻,薄如铜镜,颜色金黄,其特点是酥脆香甜,油多而不腻,久……[详细] |
阳城县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边远山区,位于太行、太岳和中条山之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便构成了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渔鼓是阳城道情专用的击节乐器,呈圆筒状,为桐木所做,约70公分长,直径为(外径)9公分左右,用猪护心皮包往圆筒的一端,另一端为空筒(称鼓尾),打击时发出“镗镗”的响声。阳城道情说唱历史悠久,传说从元代就有道情说唱,据考证光绪年间(1875年)就有艺人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