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特产

内蒙古民俗文化

  蒙古文书法,内蒙古自治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古文书法产生于1204年前,蒙古文文字风格独特,为竖式结构,字形修长,线条匀称,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充满律动,而且线条收放合度,形态自如,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蒙古文形象结构别致,加之运用书法艺术功力,经过艺术构思,巧妙布局,书写得体,将会产生浑然天成,洗练含蓄的美感;蒙古文表现手法独到,通过书法作品的造型、风格、内蕴,不仅反映作者的笔-……[详细]
  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有“仿古地毯故乡”之称,流行于此的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是我国五大地毯路系之一,被称为大漠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精细独特的做工、淳朴秀美的图案、古色古香的风格,于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诞生于公元1736年以后,至今有270多年的历史。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源自西域,又继承了阿拉伯和京式宫庭地毯的传统,在大漠戈壁独树一……[详细]
  “巴音居日合乌拉”是蒙古语,意为富庶的心脏之山,位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归流河镇巴音居日合嘎查北。巴音居日合乌拉祭活动之前,祭祀者们准备供品和器具。祭祀日早晨,祭祀者队伍通过数小时的徒步跋涉,将供在“山神庙”的“山神”(山神像)请到山顶上的主敖包前。首先,向山神献供品,供品有全羊、奶食等九种。之后,祭祀者们跪拜、吟唱“巴音居日合乌拉赞”,诵祭祀- 。仪式毕后,祭祀者们以太阳方向绕敖包群三圈,……[详细]
  “乌拉特”为蒙古语,汉语为“能工巧匠”之意。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产生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的历史。乌拉特部落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铜银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流程。不仅满足乌拉特人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体现了乌拉特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蒙汉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是以铜、银等贵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蒙古刀、银碗、酒……[详细]
  1、禁忌科尔沁蒙古族选择配偶时,都有非常严格的婚姻约束。同辈人之间可以结婚,差辈人之间不能结婚。如双方都有达到婚龄的儿女,先互通想法,而后遣人作媒。虽父母愿意,但为人父母的不能当自己儿女的媒人。同姓之间不通婚,属相相同的男女一般不结婚。十二属相内,若逢有缘分的属相结婚,则认为婚姻美满和睦而子女均衡。以五行之说定姻缘。相生者可结缘,相克者不能成亲。2、继婚科尔沁蒙古族继婚习俗主要是指兄长过世后,其兄……[详细]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详细]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详细]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详细]
  勒勒车曾经是蒙古族用途最广的交通工具。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勒勒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目前仍保留着完整的工艺流程。勒勒车由车架子、车轮和轴鞍三部分构成,多采用桦木和榆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材制作。车架子由2根辕木、9根横撑、8根竖撑和2根车厢盖构成;车轮由1根轴、2个车毂、36根辐条和12根车辋构成。另有2个轴鞍,连接车架子和车轮。制作勒勒车只须使用锛子、斧子、凿子、锯等简单的木工工具,制作时勒勒车的车辕木……[详细]
  察干苏力德祭祀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察罕苏力德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每月初三都要举行月祭。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小祭,正月初三是春祭;五月初三是夏祭(祈祷花香草美,牛羊肥壮,奶食丰产,妇幼安康);六月初三是赞美成吉思汗丰功伟绩,讴歌察罕苏力德凝聚力量与智慧;七月初三是秋祭(预祝秋天丰收,无灾无难);十月初三是冬祭;每逢农历辰年十月初三,则要……[详细]
  布鲁,一种体育项目,蒙语意为投掷。比赛分投远和投准两种,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比赛分投远和投准两种,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投远是以投掷距离远近定胜负,一般掷出在100米以外。投准是在场地上竖立三根高50厘米,上端直径4厘米,下端直径6厘米的圆形木柱为目标,木柱的间隔为10厘米。投掷距离一般为30米,投中目标即按规定得分。投远与投准均以每人三次为限。三次投掷需在30秒内完成。投掷姿势无规定,以三次投掷中的最……[详细]
  鄂温克族属于通古斯人种,其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满洲、锡伯族等通古斯人也即是如此。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鄂温克族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详细]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最早起源于超格图乎热寺,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介绍,由于历史原因,现今会制作绕线蒙古唐卡的人已非常少了。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独立分支,记载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的历史资料和蒙古元朝以来历史资料。作为绘画艺术和织绣艺术的合体,一个堆贴,一根绣针穿过画布都凝聚了艺人们的智慧和心血。其工艺复杂、制作精美,经过画图、裁剪、堆贴、绕线、缝制等28道工序……[详细]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起源于清代,与汉、满、藏等民族刺绣技艺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多以豪放、粗犷、夸张的手法和鲜艳的色彩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针法有9大类40余种,图案题材多取自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如花卉、草木、五畜、鸟类等,以及传统的回纹、云纹等吉祥纹饰,以点、线、面、方、圆、曲、直构成不同几何形态。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作品质朴清新,色彩协调,图案精美,细腻独到,为研究传统的民……[详细]
  乌审走马竞技,是群体性体育传承项目。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走马的驯养技艺。乌审马堪称草原文化的象征,自古以来,乌审人民崇尚走马,热衷走马竞技,将骑走马、驯养走马视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无比荣耀的精神需求,逢年过节举行走马比赛成为常态,从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乌审走马文化。乌审走马,源于乌审马。乌审马是蒙古马的一个亚种分类,结构匀称、外貌清秀、性情温驯、反应灵敏、抗逆性强,蹄薄而广,体质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