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特产

吉林省民俗文化

  朝鲜族是个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压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作为一种体育竞技游戏,跳板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全国其他朝鲜族聚居地方,跳板活动一般在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喜庆日子举行。跳板一般长近6米,宽40厘米、厚5厘米左右,大多用木质坚硬又极具弹性的水曲柳木板制成。跳板中间有一个支点,跳时两人分别站在两端,轮流起跳,利用跳板的反弹力把自己和对方弹……[详细]
  《乐志》记载,洞箫属于中国唐代乐器,在李朝世宗时期,从西亚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是中国朝鲜族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乐器,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四世纪中叶高句丽壁画中,已经有了吹奏“箫”这种乐器的场面。从14世纪开始,箫被改良成洞箫并使用于音乐实践,逐渐成为朝鲜民族的传统乐器。洞箫(亦有学者称筒箫)作为朝鲜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乐器之一,以其独特的音调、演奏方式和艺术风采,在朝鲜族民间……[详细]
  农乐舞演出时,各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及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和各种乔装人物组成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参加人数不限。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详细]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马头琴伴随……[详细]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蒙汉等各族人民长期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影响、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渊源,《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集》两书中的观点认为,清代的郭尔罗斯前旗是哲里木盟盟府的所在地,是十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蒙古族民间艺……[详细]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所在区域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月亮泡周边地区。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的湖泊,也称之为“圣洁的湖泊或圣水湖”。蒙古族历史上崇拜天地山川,素有祭天祭山祭水之俗。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征灭金国的塔虎城(新泰州)后,向前行军途中,在查干湖东岸山地,一眼望见查干湖,随将九翼大军立足青山头上,行九九礼,祭祀大水泊—查干湖。于是祭湖、醒网仪式逐渐固定化和民俗化,冬……[详细]
  长白山区的人们把人参叫“棒槌”,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山参称为“放山”。放山习俗是长白山区的劳动人民在两千年的寻找采挖山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长白山区放山人中口传身授,世代相传至今。长白山区采挖人参习俗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两千年的放山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严密的操作规程和放山人必须遵守。一、拉帮。放山之……[详细]
  蒙古族传统婚礼习俗,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世代流传。自古以来,当地蒙古族聚集的地方,民间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郭尔罗斯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婚俗。在氏族社会时,蒙古人认为氏族内所有成员来自一个共同祖先,氏族内不能结婚和同婚,特别是王公贵族都隔旗结为婚缘。蒙古草原广袤辽阔,居住分散,娶妻或嫁女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女儿出嫁后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与父母兄妹再见面,因此娶亲成了男婚女嫁的喜事和亲人分别的悲事。……[详细]
  吉林乌拉是中国满族发祥地之一。这里满族音乐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唱、儿歌、戏剧曲艺音乐、满族萨满神歌、满族吹打乐:《满吹》、《满族秧歌》曲牌等。乌拉满族民间音乐都是传统民间生活的反映,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完全没有职业艺人的加工痕迹,靠世代口头传承。其中,戏剧曲艺音乐;早在《乾隆艺苑揽胜》中,就已详细记述了满族朱赤温(满族戏剧)乌拉支、倒瓦喇(曲艺说唱,二人转的前……[详细]
  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mǎtóuqín[abowedstringedinstrumen……[详细]
  朝鲜族是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压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传统民间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上来看,朝鲜人荡秋千最晚也起源于十三世纪。传说,当时因为妇女下地劳动生产,为了孩子们在家里有玩处,便在大门的横框上拴上两面三刀条绳子,让孩子们荡着玩。以后不断发展形成一种盛行的体育活动。《高丽史崔忠献传》记载“端午忠献设秋千戏,于柏洞宫,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至李朝时期已发展为大规模的竞赛项目。跳……[详细]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是流传于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辽源市等长白山区满族群众的一种刺绣技艺,因绣于枕头两头而得名。在2008年,风格独特的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是在生活于长白山区的满族先人能够植棉、养蚕、织造绸缎之后产生的。17世纪初,明末时建州女真时代,妇女只能织造麻布,至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1623年(天命8年)才开始派人学习织造蟒缎褂子。《李朝实录》……[详细]
  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原生态文化,长白山满族剪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长白山满族剪纸始于明代,后金皇太极时(1592-1643)女真人已开始自己土法造纸,用败萱楮絮、东山桦木等为原料,满族称这种纸为“豁山”,虽质地粗糙,却为满族剪纸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还用皮革、鱼皮、桦树皮、树叶、麻布等乡土薄片材料剪刻图案,形成了独自的面貌。长白山满族剪纸起源于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详细]
  珍珠球是一种满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原名采珍珠,来源于满族古老的采珍珠生产活动。远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少年男女在采珍珠之余,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作大颗珍珠,采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将绣球投到伙伴手里。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满族人又把这项活动带到京城,供八旗贵族子弟游戏。乾隆九年由北京传入五常市,至今已有262年历史。珍珠球的外壳用皮革或橡胶……[详细]
  朝鲜族三老人,是中国朝鲜族传统的民族曲艺形式,它由三个演员以老人角色表演,融朝鲜族的曲艺唱谈、小丑戏、幕间剧等形式而成。主要流传于吉林省和龙市境内,在当地很受欢迎。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和龙市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渤海国曾在此建都中京显德府,成就渤海国全盛时期,故和龙又有千年古都的美誉。在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孕育着朝鲜族曲艺“三老人”的兴起与发展。和龙市是朝鲜族聚居地,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