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特产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

   黑龙江省的地方工艺品。用鸡、鸭、鹅、鸽、锦鸡、孔雀等各种鸟雀的羽毛作原料,经过洗、漂。染等工艺,借鉴国画、浮雕等表现手法,将各种颜色的羽毛按构图要求,运用平粘、对接粘、排列粘、悬浮粘。堆积粘等粘贴方法,制成一幅幅颜色鲜艳、具有光泽、造型生动、有立体感的羽毛画……[详细]
  鄂伦春族摩苏昆是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形成于清代末期。“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演出形式多为一个人徒口表演,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说唱结合。其内容多讲唱“莫日根”的英雄故事,曲调多不固定,且因流行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流传在逊克的多用【库亚若调】,流传在呼玛的多用【库尧勒调】,流传在黑河的多用【因交调】,属于“类型曲调”。还有根据节目不……[详细]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详细]
  朝鲜族花甲礼系朝鲜族寿礼的重要礼仪之一。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把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礼节。朝鲜族同胞每逢60大寿都举办寿礼,叫做“回甲宴”或“花甲宴”。花甲宴是朝鲜族人民为60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按古代干支纪年,60年作为一个循环单元,因此,将60周岁称作周甲或还甲。朝鲜族把60岁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分水岭,因此花甲礼也就特别隆重,是朝鲜族人民生活中重大的人生礼俗。关于花甲宴的由……[详细]
  麦秸工艺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是中国早已失传的隋朝宫廷工艺品。20世纪末,中国洛阳民间艺人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让麦秸工艺画 重放异彩,享誉全世界麦秸工艺画采用中国盛产的优质麦秸,经过十几道工序经心制作而成它保留了麦秸的自然光泽,古色古香、形象逼真、环保、典雅.具有很高的收藏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它是装饰办公室、宾馆、饭店、家庭的高档艺术品,同时也是馈赠友人的最佳礼品它是热爱生命、热爱自然、追求富贵幸福的商……[详细]
  哈尔滨市制花厂于七十年代研制成功,主要原料通草,又名通脱木,是一种药材。通草本身洁白、光亮、具有丝绒感,易于染色、造型。制作时经过选料、漂草等工艺,再运用剪、窝、粘等手法,制成工艺画。用通草画表现的各种花卉,形象逼真、动人、尤以表现菊花更为突出。……[详细]
  黑龙江省的地方工艺品。用鸡、鸭、鹅、鸽、锦鸡、孔雀等各种鸟雀的羽毛作原料,经过洗、漂。染等工艺,借鉴国画、浮雕等表现手法,将各种颜色的羽毛按构图要求,运用平粘、对接粘、排列粘、悬浮粘。堆积粘等粘贴方法,制成一幅幅颜色鲜艳、具有光泽、造型生动、有立体感的羽毛画。……[详细]
  海伦县是“剪纸之乡”,传统的剪纸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为题材,造型简洁洗练。建国后增加反映新生活的内容,同时加强了装饰。阴刻用“面”表现,阳刻以,‘线”表现,还有用铝金纸衬色或用丝、绸、绒压色的剪法,更富于表现力。海伦剪纸是黑龙江剪纸中最具地域性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清代皇家围场的人文历史环境而形成了刚柔相济、粗中见细的黑土剪纸文化。19世纪末,剪纸艺术就已在海伦民间广为流传,主要采用剪刀剪、灯烟熏样……[详细]
  黑龙江地方工艺品。用牛羊角作原料,经过烧、雕、磨、粘等工艺拼制而成。利用牛羊角具有光泽的特点,经磨薄后有一定透明度,用来拼贴成花卉、鸟兽、蔬菜、瓜果、山水、人物等形象,或表现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能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详细]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是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罕伯岱村达斡尔族同胞世代传承的原创民歌,曲调热情奔放、柔婉多变,节奏鲜明,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间隙见景生情、即兴演唱,并与舞蹈融为一体,在我国众多民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的词曲创作,充分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纯朴、豪放、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其旋律“达斡尔”即“开拓者”之意。现已挖掘整理22……[详细]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富裕县和龙江县,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盟、喜桂图旗,以及新疆维吾尔族塔城地区等达斡尔族聚居地。乌钦本是在清朝年间由达斡尔族文人用满文创作并以吟诵调朗读的叙事体诗歌,后来民间艺人口头说唱表演这些作品,乌钦遂逐渐演变成含有“故事吟唱或故事说唱”之意的一个曲艺品种。乌钦最……[详细]
  赫哲族的婚姻,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氏族外婚制,过去也有少数人是一夫多妻。按传统习惯,赫哲人往往是通过摔跤比赛、滑雪射箭、设伏弩、捕鱼、狩猎等活动挑选其中的佼佼者为女婿。择偶标准 清末,婚姻形式为聘娶。这是由于受满、汉族的影响,但双方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的标准,并不以门当户对为主要条件,而是看重劳动好。要求男方是捕鱼、打猎能手。或吃烤肉时,小伙子能一刀削成一个“说能”(烤肉杈)。也有比武选婿的。男的要求……[详细]
  赫哲族称其民歌为“嫁令阔”,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虽然赫哲族人口较少,却能歌善舞。年纪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几段赫哲族民歌。这些民歌,是和他们的渔猎生产、宗教祭祀、生活娱乐过程分不开的,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即兴创作而来,再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赫哲族嫁令阔从歌词内容和曲调变化大致可分作五类:一是历史性的古歌:内容具有神话、族源等性质,流传下来的极少,十分珍罕。如用类似于依玛堪曲调演唱的……[详细]
  宁安满族刺绣是满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现今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展出的真孝公主壁画证实其始于渤海时期。其粗犷拙朴,造型夸张,构图巧妙,色彩艳丽,冷暖对比强烈,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民族、民俗特色。宁安满族刺绣多在日常用物上刺绣,如旗袍镶边、枕头花、幔帐、鞋花、童帽花、荷包花、坐垫等。因刺绣在满族家庭中的普及,绣品逐渐成为必备家庭陈设品和女子嫁妆。宁安满族刺绣代表作品为枕头顶刺绣。满族人常用布枕头为长……[详细]
  孙吴县满语故事,即满族说部的遗存故事之一。满语说部是指由满族民间艺人创作并传讲的、旨在反映历史上满族人民征战生活与情感世界的一种长篇散文体叙事文学,因其体式与汉族民间艺人的说书比较接近,每部书可独立讲述,故称“说部”。满语称“乌勒本”,汉意为传或传记之意。满族说部靠口耳相传,主要在氏族内代代承袭。大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多半用汉语夹杂满语讲唱。满族说部由一个主要故事主线为轴,辅以数个或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