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特产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

  武家鼓吹乐棚项目保护单位:林甸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武迪武家鼓吹乐棚,是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武家家族传承为主的民间班组,最初多为村民的红白喜事服务,后逐步发展到为各类大型庆典仪式活动助兴。这个将吹奏乐、打击乐及表演融为一体的民间鼓乐班底的核心人物是武家成,他祖居山东泰安,小时候逃荒来到东北,曾在吉林省农安县“上活”(喇叭活动)了一段时期,后定居于黑龙江省林甸县,将武家鼓乐班技艺一直延续至今。武家……[详细]
  乌日贡大会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的内容丰富多采,除了各种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还有最热闹的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一般都进行鱼神舞、赫哲族酒歌,鱼叉舞、依玛坎、嫁气阔、萨满舞等一个个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表演。乌日贡大会上,赫哲族的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最受群众喜爱。“伊玛堪”是……[详细]
  叉草球缘于赫哲族的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比赛在长数10米、宽8米的场地进行,场地上架设7个类似羽毛球项目的栏网,双方队员持渔叉接草球,并用手将球抛过网,球落地,进攻方前进,另一方后退,以此决出胜负。该运动源于赫哲族原始的渔猎生产生活之中,赫哲人善于捕鱼,尤善叉鱼。为培养孩子们叉鱼的兴趣和技巧,开展的一种集娱乐和提高渔猎生产技能的体育活动。叉草球原是将一个草球扔到水里,一个人用长杆在水中拨打……[详细]
  杨氏家族鹰神祭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祭祀的内容和形式齐全,内涵深刻。最明显的是家族和野祭(也叫大神祭)相结合,而且以野祭(祭大神、鹰神)为主,以此为中心统领其他家祭项目。据史书载是在清代时,朝廷明文规定民间只准搞家祭,不准搞野祭。杨氏家族能从原始的远古流传至今,保存了这笔财产实属不易。鹰神的大神祭,是满族萨满祭祀的主旨和灵魂。二是形式内容规范严谨,一丝不苟,一切讲礼仪,一切服从礼仪。大萨满杨学勤说,祭……[详细]
  莫勒真大会是满族传统的体育盛会,大会一般每年春秋举行,会上集中展示体育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莫勒真大会是满族传统文化的大会,也是研究满族文化的重要资源。莫勒真大会是满族群众的传统文化体育盛会,主要运动项目有男子珍珠球、女子狩猎、拔河、双飞舞、男子拉地弓等。还设有舞龙、民族舞、三人骑马戏、摔跤、武术等表演项目,这些都是女真人从以前的日常生活和军事锻炼中演变而来的项目,女真人善于骑射,爱好运动。……[详细]
  在黑龙江边钓鱼的方式比较多,视不同情况也有不同的钓法。一般可分为垂钓、甩毛钩、下夜弦、下盘弦和下趟子钩等。垂钓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捕鱼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生产生活所需,同时也是人们休闲的一种良好选择。漠河民间捕鱼习俗对于不同的鱼种,垂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主要体现在鱼饵的使用上。对大多数鱼种而言,一般都采用肉质鱼饵。蚯蚓则因其使用方便,受用者广而成为垂钓者的首选,是最优质的上好饵料,它几乎为所有冷……[详细]
  纸扎,又称扎纸,亦称扎彩。从事这项工作的匠人一般称为“纸扎匠”,是扎灯、扎旱马等物的行业,主要是为丧俗扎制各种焚烧祭祀用的纸人、纸马、纸幡之类,虽然属于迷信活动,但其扎制技艺却是民间艺术的一门独特行业。扎纸工艺是先以竹篾或芦苇,绑扎出物件的骨架,然后以白纸裱糊,最后加彩绘完成。用于殡葬仪式中的扎纸作品有纸幡、纸人、纸马、纸屋、纸箱等类,有的还发展到门神、狮虎、仙鹤、十二美女(歌舞伎)、人子花(四老……[详细]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射箭运动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适应于达斡尔人的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的需要而兴起来的一项活动。直到清朝末年,射箭技艺的高低,仍是考核达斡尔族八旗兵武艺的标准之一。在民间,每当全氏族聚会时按各支系为单位组织射箭比赛的传统,一直保留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详细]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详细]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后,富拉尔基成为“重镇”“小商埠”吸引了大批外乡人来到这里,人口迅速增加到1400多人,400多户。后来几经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践踏,又加至嫩江、雅鲁河连年水灾,瘟疫盛行。1925年又出现了火灾,国受危难,民不聊生,人们为了祈求自身生存和平安富裕,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上。当时,由本地头面人物集合商议后集资,在现在红岸公园现老榆树处建了一座“关帝庙”(1926—1929)。……[详细]
  鄂伦春是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深山密林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目前仅有几千人口,为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这是一个自古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民族。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经常能看见鄂伦春人骑着猎马,挎着-,领着猎犬或从街头走过,或驰骋在山林间,他们的剽勇令人惧怕和敬畏。鄂伦春人热情、好客,心地坦荡,哪怕是素昧平生,只要与他们相遇,他们都会与你把酒……[详细]
  满族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除与汉其他民族过共同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外,他们还有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满族民间的家祭,就是其各家族的“节日”。这种家祭产生于原始社会,本是以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同姓氏族为单位举行。清朝以后,满族人口迁居各地,便以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分支家族为单位,作为最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从清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满族民间的家祭始终没有间断,成为东北地区比较常见的少数民族风俗……[详细]
  在漠河,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这主要是以游猎为生的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因此,漠河的狩猎史要比农业史长久得多。这些最早的先民们没有先进的狩猎工具,棍棒与弓箭是他们主要的狩猎工具。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他们常常采用“烧山引兽”“放火寻角”等野蛮方式进行狩猎。这种方式一度成为这些少数民族大量获取猎物的主要手段之一。鄂伦春狩猎习俗“烧山引兽”“放火寻角”在当年开发“北大荒”时,首先来到这里的人们留下过这……[详细]
  夏至节是漠河北极村独有的一个节日。按照北极村人的习俗,每年夏至这一天,北极村的人们都会自发来到黑龙江边,点起篝火,边跳舞边等待北极光的出现。在夏至这一天,北极村是中国白昼最长的地方。太阳从落山至初升的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因大气和地面物对阳光的散射,夏至前后的几天基本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黑夜,所以,人们把夏至的北极村称为“不夜城”。一般来说,太阳东升西落是亘古不变的自然常识,但在夏至的北极村太阳却是北……[详细]
  东北冬天的雪是很多的,黑龙江一般10月(公立)就开始下雪,5月偶尔还有下雪的时候。在空旷的草原上和森林里,积雪有时有一米多厚,人在上面走不会陷进去,因为雪已经冻的异常坚硬,路上积雪也牢牢的粘在路面上,这时一种叫爬犁的交通工具就有大用处了,几乎可以毫不费力的拉动。所以跑起来肯定比马车要快。爬犁底部有两条铁或木头的滑板,用于接触雪面,前面是一匹马拉着。马的蹄子也要打铁掌,才能不在路面上打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