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特产

上海市民俗文化

  土布,在青浦乡间,也叫老布。土布染织技艺是流行于上海郊区及相邻江浙地区的全棉手工纺织工艺。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布,土布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其中轧花、弹花、纺(摇)纱、打纱、染纱、盘纱、经布、接机头、织布、了机、张布等工序至关重要。过去,姑娘陪嫁多以土布作为嫁妆,俗称“压箱底”。土布多少,不仅是财富的表达,也是新娘心灵手巧的象征。土布运用手纺的棉纱,依靠各种色线,通过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详细]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丝竹音乐的统称,在青浦主要流行于白鹤地区。二十世纪初白鹤镇就有丝竹班子成立,其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秦琴、三弦、阮、笛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曲目内容丰富,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白鹤镇江南丝竹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因是在村镇流行,丝竹班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立奏”,灵活自如。以丝乐器和竹乐器为主,配有打击乐器,如鼓、板、木鱼……[详细]
  船拳是南派少林的一个分支拳系,因在拳船头上表演,故称船拳。船拳秉承南拳,又兼收各派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拳术风格。船拳套路丰富,动作紧凑,闪、展、腾挪、跳跃在卧牛之地,技法手法多变,拳掌并重,有冲、抓、劈、抛、截、挡、架、按等,腿法有弹踢、扫腿、飞腿、裙里腿、旋风腿等,步型重心较低,桩功稳固沉着,有虚步、马步、弓步、丁步等。船拳在上海市郊青浦、松江和淀山湖周边地区流传悠久。每年农历七月廿七神诞日,拳船……[详细]
  印泥制作技艺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它的制作技艺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印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质地好的印泥,钤在纸上,不渗油,不跑色,印出来的色彩鲜美而沉着,有一种堆积的厚实感。一幅中国画,合理安排一枚红色印记,画面色彩的轻重和疏密就大不一样,好的书画家把印泥作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鲁庵是清末民初海派的印泥大师,也是全国篆刻资料最丰富的收藏者之一,他收藏的印谱有《十钟……[详细]
  牛角镋,是从牛身上取得牛角,制成的长兵器,约1.6米长,百来斤重。牛角镗表演动作有拦、绞、压、架、顶、搠、挑、撩等八种,手法步法以弓、虚、桥马步为主,路线分“四门八角”,防守严密,善诱巧取,下盘稳扎、灵活多变,势势相连,环环相套。由于表演者一脚踩中心,牛角舞头顶,从而接近于舞蹈。在水乡朱家角,每年农历七月廿七,漕港河进行“摇快船”表演,牛角镋舞也在拳船上表演,至今约有200年历史。表演时,有锣鼓队……[详细]
  匍经是流传于青浦练塘、朱家角镇一带的民间医术,属于推拿的一种。匍,在老青浦话中,是“带有安抚效果的抚摸”的意思;经,指人体的经脉、脉络。匍经的治疗对象从婴幼儿以至经脉生长未闭合的青少年,对这类群体的感冒发烧、腹泻、呕吐、惊风、内火旺等,匍经均有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匍经采用按、摩、推、揉、捏、掐、擦等手法,只需以姜片浸润水或菜油,作为推拿时的物理降温之用,既不需要任何辅助器械、药品及医疗设备,又不受……[详细]
  斩蛇疳是一门治疗带状孢疹的民间医术,在青浦地区广有分布,赵巷地区尤为集中。传统的“斩蛇法”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咒语斩蛇法,形式多样,带有神秘性,不予公开。“斩蛇”过程主要包含医者对患者进行的一种近似原始巫术的斩蛇仪式,以及在此仪式进行时所念的咒语。患者需在日出前或日落后前往医治,视病情不同,一般三到五天即可痊愈。从表现上看,咒语斩蛇法可能是江南地区原始巫风和道教医术的糅合,历史应为悠久。其原理虽未有医……[详细]
  烙画也称烙花、烫画、火笔画,是以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的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不施任何颜料,在竹木、宣纸、丝绢等上取其相应温度进行勾、擦、点、烘,磨等形式技法和表现手段。在青浦地区,烙画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烙画传人潘琼瑛是青浦金泽人。他的烙画题材广泛取自桥乡的古桥、传统故事、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等,活灵活现。几十年来,他不仅在构图上别出心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用笔的轻重、……[详细]
  吴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素有“长寿拳、君子拳、药拳”的美称。吴氏太极拳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素有“君子拳、药拳、长寿拳”之美称太极拳相传为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详细]
  宣卷源于唐代的“俗讲”、宋代的“讲经”,乃为佛教信徒及念佛吃0 宣讲“宝卷”的称法。明代起,民间的“白莲教”“红莲教”利用“宣卷”形式宣传教义,走向民间。随着由北方传向南方。传至广东后,称为“南音”,后传至浙江则衍变为“四明南词”,而传到上海后则仍谓“宣卷”。据有关资料记载,宣卷真正作为民间曲艺流传至上海,最早出现于沪郊大地的南汇县沈庄区。该区在历史上曾管辖过南汇县的西部片,东起瓦屑乡、横沔乡,西……[详细]
  嘉定竹刻工艺流传于上海市嘉定地区,嘉定位于上海西北部,北依浏河,盛产竹子。嘉定竹刻技艺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朱鹤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使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观赏艺术。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均继承上辈竹刻技艺,并推陈出新。朱缨的刀法比朱鹤更为丰富,而朱稚征的成就更进一步超过了父祖辈,刀法神妙,风格简洁精雅,古朴……[详细]
  1924年,武肃王钱镠三十二代孙、安徽广德人钱文选纂修《钱氏家乘》,根据先祖武肃王八训和遗训总结归纳了钱氏家训,共635字,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据,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流传至今的钱氏家规,由“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及《钱氏家训》组成。而现在半文半白版的《钱氏家训》,是清末举人钱文选整理的。《钱……[详细]
  吴地民歌民谣总称“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江南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为吴歌之一种,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四个郊县,以及江苏的吴江、吴县和浙江的……[详细]
  精武武术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体育、游艺、杂技。20世纪初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一个偶然的事件,搅动了中国人捍卫民族尊严的轩然大波。1909年春,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北四川路52号(四川北路旧称北四川路)亚波罗戏院登台表演举重,并挑衅华人愿与其角力。于言谈中,带有轻蔑口吻,沪人哗然。沪上有绅士名流陈其美、农劲荪、陈公哲等萌……[详细]
  绵拳是一种均匀柔和、圆活连贯、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属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运动柔似棉花,形意相随,连绵不断,动作运行处处为弧形,同时劲力寓于其中,舒展沉实,得势则刚,击人以寸劲,实用性强。绵拳起源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创,至今尚难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通过上海绵拳代表人物孙福海之子——孙长根、弟子孙宝庆的回忆,可以确定在上海最早传播绵拳的人是孙福海的师父孟光银。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