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太湖南岸吴江市七都镇和桃源镇一带,历来有吃甜茶的习俗。风枵茶就是甜茶的一种,是用糯米饭糍干撒上白糖泡成的汤。吃甜茶一方面体现了当地人重人情,逢年过节或重大庆典,家里招待来客喜欢先叫人甜一甜,图个好口彩、好吉利,另一方面这也是当地数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风俗习惯。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品尝过这一特色甜茶,连声称道。有民间歌谣唱得好:“洪钓一转天为云,纸薄冰莹鸭羽轻。看似平常最珍贵,只馈产妇与……[详细] |
![]() |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婚礼——这个民间文化的大汇展,也是大同而存小异,而小异却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婚礼——这个民间文化的大汇展,也是大同而存小异,而小异却是鲜明的地域和个性的显示。甪直地处吴中腹地,是典型的水乡村镇,此地的婚俗显示的是一片水乡特色。婚前几天,男方预请邻里相帮,并设酒款待前来的亲朋好友,从搭棚、落桌、正日、回门、拆棚,整个过程约五天左右。女方亦然,但气氛不同,喜庆……[详细] |
![]() | 鱼灯活动发源于金坛市指前镇芦家村,是以象形鱼为主要道具的一种传统舞蹈,至今有120多年的历史。在清末当地青龙庙的碑刻上、芦家村陆氏的族谱史记中,旧时当地送春艺人的唱本里,便有关于指前鱼灯的内容。指前鱼灯缘起于长荡湖渔民的取兆讨吉的习俗。由于世代生活在长荡湖边,旧时人们大都以捕鱼为生。晚上,下湖捕鱼的渔民们将灯盏挂在船头,一是捕鱼时在湖船上照明,二是保佑平安,祈求多捕鱼虾。后来该习俗从捕鱼船上移至湖……[详细] |
![]() | 新北区春江镇位于长江之畔,江中有录安洲岛。江边有滩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就是优质鱼类活动的区域。一年四季之中,随着潮涨潮退,刀鱼、鲥鱼、鮰鱼、河豚、江蟹等30多种江鲜源源不断上市。河豚、刀鱼、鲥鱼称为“长江三鲜”,以鲜、嫩、美闻名于世。江鲜的鲜美,令人回味无穷。自唐宋以来,江南地区吃长江江鲜便风气盛行。在漫长的岁月中,春江临江的渔民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形成了一整套江鲜饮食习俗,尤其是对……[详细] |
![]() | 回民马灯生成于元朝大德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回民马灯是流传于武进雪堰回民村一带的传统舞蹈。原武进县有关乡志和《武进县志》皆有回民马灯活动的记载。回民马灯表演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活动形式与汉族马灯表演有所不同,并还有较多的禁忌内容。回民马灯表演形式以马灯舞蹈为主,武术、滑稽为辅。回民马灯的整个表演程序为八大内容:一、跑圆场:马灯队伍一般有八、九十人参与表演,到一表演地方,首先要请围观的观……[详细] |
![]() | 柳编是我国传统的一项手工艺产品。江苏省连云港地区有着种植杞柳的历史,柳编工艺源远流长。特别是民国初期,赣榆的草柳编工艺品已颇有名气。据《赣榆县志》记载:赣榆县的柳编制品曾在国内外工艺品赛事中获奖。赣榆柳编制作工艺技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连云港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连云港柳编工艺构思严谨、造型美观大方、纹理清晰、古朴典雅,以显工显艺为基本特征。柳编染色工艺、结合工艺、混编工艺、柳木结合家具、柳皮贴……[详细] |
![]() | 阳湖拳,原名为“常州南拳”。《武进县志》载称:阳湖拳为宋代南侠常州人展昭(展雄飞)所创,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阳湖拳发祥于常州武进地区。自宋代起,历经展昭、姚言、唐荆川、白太官、陈坤书、蒋浩泉等常州籍武术大家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既具“南拳北腿”的风格,又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阳湖”拳派。现流行于常州、无锡、苏州、南京、上海及苏北、浙江、福建等地区,并外传至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等国家。阳湖拳独创了“南北……[详细] |
![]() | 景泰蓝--古代称金属胎珐琅器、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是全世界工艺美术作品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金属胎掐丝工艺画是采用传统的纯手工掐丝工艺,在金属材料底面上构制画面,画面主色调与底色采用现代新技术及配色技巧,画面清晰、新颖,色彩丰富、艳丽,晶莹剔透,立体感强;在底色衬映下,主题突出,寓意更为深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常州)……[详细] |
![]() | 很多人知道苏州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也留下了很深厚的茶文化。即使到现在,各种茶馆遍布苏州的大街小巷。其实,苏州人在喝酒方面也有很长的历史,只是由于苏州人的性格比较温和,所以和其他一些地方相比,在酒方面相对比较“低调”,而且因为喝的多是米酒之类的甜酒,所以苏州人的“酒俗”更是为外人所忽视。酒和其他地方一样,在苏州,酒同样被广泛应用在一年的节令民俗中。春节时,亲朋好友要互相邀请喝上几杯的,这杯酒就叫“年……[详细] |
![]() | 苏裱是依附着书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苏州书法绘画素负盛名,一幅好字或好画,经托纸上浆、复以绫绢为边,便犹如锦上添花,还便于作品的保存。古代的名画书法所以能世代相传,珍藏至今,相当部分功劳高应归于装裱艺人。苏裱又称“吴装”,我国裱画的主要派别之一。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苏裱继承了宋代裱背的优良传统,至明代,加以文征明父子、都元敬、王弇洲等的精妙心得,使苏裱更见完善。当时苏州书画艺术名人辈……[详细] |
![]() |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平望镇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活动项目,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平望灯谜起源于民国,发展、兴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传统佳节,镇文化部门都要举办灯谜活动,有传统灯谜展猜、灯谜擂台赛等,不少谜题是由当地灯谜爱好者围绕平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部门特色、单位专门用语等而创作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谜界先辈的扶持、培育下,一批灯谜新苗正在茁壮……[详细] |
![]() | 麦秸(杆)画是美术园地里的一种新品种,被誉为美术苑地里的奇葩。 麦秸工艺品历史上曾一度有过,但通常把麦秸染然后再拼贴成图案,以求得工艺品效果。麦秸画则更上一层楼了,它的主要特点是精选麦秸为原料,经……[详细] |
![]() | 孟姜女传说是我国流传较广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孟姜女传说和故事在常州地区颇为流行。孟姜女传说中,孟姜女的所悲所喜与百姓的情感休戚与共,于是凭借广大民众的向往与称道,此传说故事不断被充实内容。尤其是明清以后,常州民间“唱春”活动日益红火,以至把孟姜女《十二月花名》和《四季调》传遍了常州城乡的每个角落。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和其他许多传说一样,是广大常州民众抒发情感,歌颂真善美,鞭挞-劳役,同情劳动者不幸遭遇……[详细] |
![]() | 柚山村地处金坛儒林镇的东南部,在长荡湖北岸,南与溧阳上黄交界,东与宜兴接壤。这一带民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勤劳善良,民风淳朴,民间习俗内容丰富多彩,放灯活动乃其中之一。儒林的柚山放灯节每年一届,每逢农历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之间,家家户户会做出各式各样的灯,在夜晚点亮后放入田野或河流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此节俗自清末民初起始,一直沿袭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何要将农历七月十五定为放灯节?……[详细] |
![]() | 名闻遐迩的杨桥老街始建于宋代,兴于元明,鼎盛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清时,大批商贾云集于此,筑园建第,至今仍有500余间明清建筑、1000多米石岸保存完好。当年,一座“介宜阳之邑,通南北之衢”的南杨桥,桥上行人熙攘,桥下舟楫相连。繁荣的商贸业、便利的交通、富庶的物质条件,使杨桥庙会应运而生。庙会,是我国地方乡土民俗的一种特殊形式。庙会,亦称庙市,是民间的集市形式之一。一般在寺庙节日或规……[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