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特产

江苏省民俗文化

  鲳鱼因其刺少肉嫩,很受人们喜爱,主妇们也很乐意收拾。富含高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鲳鱼具有益气养血、补胃益精、滑利关节、柔筋利骨之功效,对消化不良、脾虚泄泻、贫血、筋骨酸痛等很有效。鲳鱼还可用于小儿久病体虚、气血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症。……[详细]
  秧歌流行于北方,江南没有秧歌”,这是长期以来的一种流行说法。其实,地处江南水乡的金坛城东乡谈庄村却留存着极具特色的秧歌———谈庄秧歌灯。谈庄秧歌灯源自清代。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攻打金坛城,遭清军及本地土豪劣绅之反动力量负隅顽抗,经浴血激战死伤无数后终于破城克敌。金坛百姓为庆祝太平军胜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形式的节目,其中就有秧歌灯。自太平天国的辉煌后,秧歌灯消失了几十年,于民国二十七年由传人……[详细]
  主料:白水鱼500g配料:盐、味精、蛋清、葱、姜做法:白水鱼宰杀洗净,去掉脊骨大刺剁成泥状加入盐、味精、蛋清搅拌均匀,放入水中能漂起即可;锅加水烧开,把剁好的鱼糊,挤成球状下锅烧熟即可。功效及营养价值:具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并且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常吃还有养肝补血、泽肤养发健美的功效。……[详细]
  主料:甲鱼肉250g配料:熟鸡丁100g做法:野生甲鱼宰杀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去皮洗净,放在锅中煮15分钟,拆骨取肉,切成丁状,和切好的熟鸡丁一起下锅,煮10分钟后即可使用。功效及营养价值:所含营养极高,易被人体吸收,香、鲜、细腻、口感好,具有补肾补脑,养阴散瘀,消痞除症,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之功效。……[详细]
  一、简介跑驴是一种民间社火舞蹈,广泛流布于北方地区。丁嘴跑驴主要分布在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丁嘴、仰化和泗阳三庄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其特点主要源于当地生产生活习俗,伴以群众创造性的诙谐表演,传统的跑驴多为一人执驴形道具扮骑驴妇女,另一人扮赶驴人的双人表演,后逐渐出现多人群演,场面宏大、显得热闹非凡。二、历史渊源跑驴是一种民间社火舞蹈形式,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特别是我国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普遍存在。……[详细]
  时间:元旦地点:周庄活动历史:8 活动影响:8 参与指数:8简介: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是九百岁古镇周庄的传统民俗活动,周庄人以特有的祭祀方式纪念先祖,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详细]
  张家港市塘桥镇金村村水土清淑,民风纯朴,民生和美,庙会隆盛。金村庙会又名永昌庙会,历史悠久,它始于宋代,明清时期,由于金氏家业兴旺,名声威震四乡,金村庙会也越办越好。其时举办庙会主要靠地方上的乡绅和各自然村的社头联手出资举办,金村地方有臂锣社、开面社、高脚社、香社、红衣社、蓝衣社等。早期的金村庙会没有“出会”的形式,只是在金村集镇前街、后街上舞龙灯、调花篮、摇荡湖船、打莲湘、坐太保轿等民间习俗文化……[详细]
  古来,震泽及盛泽地区的桑蚕业极为发达,成为农村的主要副业,乡民视之甚重,明清以来尤甚,由于桑蚕业之收益远高于耕作,因此养蚕成为农村生计中的头等大事,蚕户希冀有上好收成乃是普遍的心态,于是围绕养蚕各个环节演绎出一系列蚕丝风尚习俗,其核心是趋利避害,如蚕神崇拜、养蚕禁忌、养蚕口彩、蚕室布置、蚕妇穿戴、采茧以及人际礼仪活动和岁末以祈来年丰收的“照田蚕”活动等,还有缫丝习俗,让新媳妇在村坊间试缫新丝,集体……[详细]
  芦墟摇快船是一种流传在吴江东南部分湖水乡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竞技赛船活动。据分湖诗人沈昌眉的《长公吟草》中的五言长诗《上已日观赛船》和叶小凤的《古戌寒笳记》中的“龙船”记述,芦墟一带明代就有此项活动。据史籍记载,《摇快船》的出现与“猛将会”等庙会(民间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吴江分湖北岸芦墟镇草里村的“庄家圩庙”,供奉的就是“刘猛将”。此庙据说建于六百年前,而鼎盛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该庙重建时拆下的……[详细]
  同里阿婆茶又称“吃菜茶”、“吃讲茶”,它历史悠久,是在农村邻里之间、尤其是老年妇女定期聚会喝茶,谈论家事,交流社会动态、了解时事信息等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而自然形成的生活习俗。上世纪30年代,同里的各种茶楼已风行唱茶,最有代表性的是与南园茶社齐名的旧三凤喜茶楼。因为自创的阿婆茶茶叶和“唱茶”艺术独具特色,备受居民和茶客欢迎,李阿囡被旧三凤喜茶楼邀请主持茶楼的经营,以泡制阿婆茶为主要经营内容。因其创始人……[详细]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有先蚕祠,供奉嫘祖,作为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先蚕祠最热闹的时候,小满戏照例第一天是昆剧,第二于(正日)及第三天是京剧,均邀请江南名班名伶登台。剧目都是丝业公所头面人物点定,上演的都是祥瑞戏,讨个吉利。凡剧情中有私生子或死人情节的戏目绝对禁演,因“死”、“私”与“丝”谐音,避讳,这与今人不喜欢有“四”字一样,趋吉避凶的心理状态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古代,……[详细]
  同里走三桥习俗中的“三桥”是指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静卧同里古镇区的三座古石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是古镇同里的桥中之宝,小巧玲珑,端庄雅致,而又古朴稚拙,凝重沧桑,如三尊精美的石雕,跨三圩,越两港,呈“品”字形,屹立于三河交汇处,凝眸对视,遥相呼应。周围水木清华,街市成环,既不乏树荫葳蕤的幽雅宁静,又尽显人来人往的市井繁华。同里走三桥习俗约略滥觞于清乾隆中期,形成的精确年代已难以查考……[详细]
  南京妈祖庙会自明代迄今,时兴时衰,绵延不绝。妈祖庙会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前后,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动。因其融入了古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内涵,显示出与沿海等地妈祖宫庙活动不同的文化魅力。南京及周边地区民间流传着“三月二十三,乌龟(赑屭)爬下关”的谚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民众齐集于下关,祭祀天妃,祈求平安,逐步演变为集文化商贸活动于一体的庙会。1899年后,南……[详细]
  梅李灯会已有百余年历史了,是在民间流传的一种大众文化活动。其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其形式往往是直截了当,充满地方人文色彩,能直接感受到来自民间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梅李灯会,俗称“调龙灯”,盛名久远。最初是在元宵节前后,孩童牵兔子灯、举彩灯嬉戏于街头。后为成人代替,愈调愈盛,三月达到0,故民间有“梅李调龙灯三月兴”的说法。梅李灯会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年调龙灯,东南西北街商铺富户备了烟茶、……[详细]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梅花至少在西汉时就被引种栽培和应用,迄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民间赏梅、咏梅习俗盛行,存有大量咏梅的诗文。南京植梅盛于南朝,赏梅之风历代相沿。据史书记载,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城南梅岭岗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位于钟山脚下的梅花山是南京地区一处重要的观梅、赏梅的“文化空间”。梅花山面积约102公顷,依山栽植梅花3万余株,品种有220多个,有“天下第一梅山”之称。梅花山上建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