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特产

江苏省民俗文化

  睢宁儿童画蜚声海内外,其天真无邪、童趣率真为世人留下深刻印象,是文化部命名的唯一“儿童画之乡”,千余幅作品在国际上获奖,有四幅作品长期存放在于联合国总部大厅,是国家外交部馈赠国外友人的礼品,1总书记、1总理、李肇星外长在出访时多次将睢宁儿童画馈赠国际友人和外国政要。……[详细]
  沙家浜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势低洼,河流成网,南临阳澄湖,北靠昆承湖,境内有十大低洼圩田,水面占全镇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旧时陆路交通闭塞,水上交通十分发达。自古以来在沙家浜便留传有“36个浜”,如湖家浜、晏家浜、徐家浜等,和“72个滃”,如潘家滃、谢家滃、倪家滃等,还有“泾”,如周泾、新泾、张泾、蛇泾等,素有“开门就见水,抬脚就动橹”之说。所以,沙家浜镇自古以来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已的船,不管是走亲戚、逛集……[详细]
  划龙舟习俗,在荆楚是为祭祀灵均,在吴越是为祭祀子胥,而在常熟是为祭祀李王。李王即宋代的-,他在生前就为民驱瘟免灾、救民于倒悬,特别是“卫海漕”有功于世,俨然水神,死后为当地的老百姓所怀念,特别是湖甸地区更是顶礼膜拜。常熟湖甸位于虞山南麓、尚湖之东。湖甸人家傍水而居,日常出没风波里,在水中讨生活,他们祈福于传说中的水神李王,于每年农历的春秋两季进行湖甸龙舟会。常熟湖甸龙舟会的独特处:除了祭祀李王外,……[详细]
  看杨梅,烧莳香”是常熟民间一项传统的地方风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元至正二十四年(1365年)《重修琴川志》已有宝岩栽杨梅的记载。元代《琴川志》、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常熟县志》也记载了常熟看杨梅的盛况。清代诗人翁春孙在诗作《西山看杨梅》中写到:“一经穿蒙密,鲜红万绿兜。山深跨捷足,树矮笑低头。堆刺莺难啄,垂球鹊莫偷。携归频饷客,粲粲白瓷瓯。”由于看杨梅和烧莳香之间的种种渊源联系,以及两者同处宝……[详细]
  沙家浜水乡服饰是沙家浜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智慧的结晶,由于地处湖泊湿地,水陆两栖的劳作强度,使其服饰保持了一贯的“短打”、“合身”,方便劳动和起居。沙家浜水乡服饰的形成,除了环境因素之外,还与当地的物产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当地出产的白苎历来有名。白苎这种纺织原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喜雨喜肥,怕冻怕旱怕渍,而沙家浜水乡地区最适宜种植。沙家浜水乡服饰的古朴气息延续了以白苎作为原料的纺织物固有……[详细]
  南京人说茶,含义较广,除茶叶茶外,还有果茶、糖茶、松子茶、元宝茶等多种。茶叶茶,是尽人皆知了。现在南京的名茶有“雨花茶”,明清年间南京的名茶要数“云雾茶”和“天阙茶”。云雾茶以钟山和摄山所产为最佳,而天阙茶仅产于牛首山。牛首古称“天阂”,因而得名。人们喜取摄山白乳泉和雨花台永宁泉的泉水沏茶。永宁泉,即第二泉,据说陆放翁在此品饮,赞曰“天下第二泉”,明代赵谦手书了第二泉匾额,清代许振祎(方伯)题写了……[详细]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至唐宋佛教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由此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各派宗教在每年的一定日期把-塑像装上车在城乡巡行,称为“行像”,后来又增加了舞蹈、戏剧表演、杂技等内容,促进了商业贸易交流,成为附近百姓的盛大节日。常熟的白雀寺庙会,在大义寺基原是祭祀小王老爷神位的,在明朝佛教非常盛行的一个时期,庙会也由此而开始。白雀寺庙会在每年农历三月的十三、十四这两……[详细]
  跳祠山是流传于溧阳社渚刘家边村一带的传统祭祀歌舞,是有异于鄂、赣等地表演风格的一种特具苏南特色的傩舞。其历史悠久,并以齐整的阵容,优美的舞姿,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一宗教信仰舞蹈形式,形成了溧阳社渚地区民间艺术的又一亮点。刘家边村在西汉时期属于东湖地区,由于地处东湖下游,经常被洪水淹没。往往一到雨季,一片汪洋,弄得民不聊生。为了广大百姓的利益,张渤倾家荡产,发动群众,在江……[详细]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生产活动中,牛是人类劳作的主要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朋友,农民在与牛长期相依为命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杨桥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永福庵塑了“牛郎菩萨”,同时创编了“调犟牛”这一传统舞蹈。相传,清乾隆皇帝在第三次微服私访下江南时,经过杨桥太平庵门前,恰遇杨桥人在表演调犟牛舞蹈,乾隆观后不由拍手叫好。由此可见,调犟牛这一传统舞蹈在杨桥地区已有……[详细]
  关于酒酿的记录,元代张昱在《湖上漫兴》诗中云:“尊中酒酿湖波绿,席上人歌凤语清。”明代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卖浆者,连糟而啜之,即余地之酒酿也。”由此可见,在我国,食用酒酿的历史不短。常州酒酿元宵是常州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以糯米元宵配以优质甜白酒(酒酿),佐以糖桂花,其味软糯酸甜,酒香怡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常州,为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之地。据地方史料记载,唐宋的常州地区就已糟坊……[详细]
  猴拳是中国传统武术象形拳的一种。据考,常州潞城猴拳产生于清咸丰年间,已有150多年历史。旧时,潞城猴拳曾广泛盛行于以常武地区为中心,周边包括金坛、溧阳、宜兴、江阴等苏南一带城乡,潞城也由此赢得了“拳术之乡”的美誉。潞城猴拳艺技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模仿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符合武术的技击特点。潞城猴拳生成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主要包括猴型拳、猴子拳、白猿通臂拳等以及猴棍、猴刀、白猿……[详细]
  常州市武进遥观镇的鹞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元末明初形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武进阳湖合志·卷四》记载,每年正月初至清明节期间,在遥观周围农村都有放飞鹞子和鹞灯的民间习俗。据考,鹞灯的始创由元末明初扯天灯杀“鞑子”演化而来,当时,元朝统治者为掌控局势,在江南一带,实行了十户三鞑子的做法。为团结起来反抗元朝的统治,广大百姓以“扯天灯”为信号,统一行动杀鞑子。那时遥观街上有一座“五都庙”(现为国宁……[详细]
  据历史文献记载,掮轮车产生于隋朝,是为纪念常州人陈杲仁而设立的。陈杲仁,公元583年,为隋太仆丞元祐的部将时,参与了平定浙东义军。后来,其又助吴兴郡守沈法兴,攻打江南十余郡,逐渐成为江南最大的地方势力。陈杲仁在带领士兵攻打南京时,因城高而坚固,久攻难以破城,最后用轮车攻下了南京城。自唐代以来,陈杲仁便成了常州及周边地区民间庙宇所普遍供奉、尊崇的武烈帝。后列入官方正祠,为神祗,且一直受到朝廷的封赐。……[详细]
  圩墩遗址位于常州市戚墅堰区大运河南侧的圩墩村、市四中、梅港小学及附近一带,在这周边流传着有关于圩墩村的一系列神奇的传说故事。其流布区域主要以圩墩村为中心,辐射至周边雕庄、潞城、横山桥等乡镇,流行于常武地区。圩墩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常州市区最早的先民定居地之一——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较丰富。经过五次的考古发掘表明,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居民是太湖流域先民中的重要一支。圩墩村传说主要有远古时期圩墩村……[详细]
  常州为吴地,处于苏南板块的中心地带。明清时期,为江苏巡抚管辖之地。朱元璋当政以后,发现自己的老家凤阳,在兵革之后,形成人烟稀少的境地,许多人出外乞讨,将田地荒芜。洪武三年(1307),朱元璋下圣旨,责成大将周德兴负责从常州府、苏州府等地“徙江南民众十四万田凤阳”,于是常州民众与安徽凤阳有了广泛的联系,也由此催生了常州民间有关朱元璋传说的形成。常州版朱元璋传说的内容极为丰富,从整体而言,所涉及题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