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特产

江苏省民俗文化

  江苏曲种。流传于江苏北部徐州一带。起初是徐州地区农闲时的“玩友玩艺”的自娱活动。人们在村头场院吹弹笙、管、笛、箫、筝,打扬琴、拉胡琴、坠琴,敲碟子,围坐演唱“凤阳歌”、“垛字板”、“满江红”、“银纽丝”、“鲜花调”等牌子曲,并演奏〔八板〕等曲牌。职业艺人出现以后,演员自击扬琴,主要伴奏乐器为坠琴,伴奏者有时也帮腔演唱,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50年代以来,部分扬琴演员在唱腔、音乐和表演等方面不断进行革……[详细]
  季德胜蛇药系由江苏省南通市著名蛇医专家季德胜先生祖传6代秘方发展而来的传统中成药。1954年,季德胜毅然决定把季氏家族6代人心血凝成的蛇药秘方献给人民政府,先在南通中医院小批量生产,1957年由市政府指定南通制药厂独家生产。至今五十余年从未间断。季德胜蛇药从家庭手工生产通过不断改良过渡到工业化生产,制药技艺由工序严谨的原药材前处理加工技艺和成药的后道特色工艺集合而成,制作技艺日臻完善,传统工艺的精……[详细]
  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原名弦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北里下河一带。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属于姊妹艺术,弹词形成较晚,约始于明末清初。扬州弹词原名扬州弦词,是用扬州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及里下河一带。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同出一流,弹词约始于明末清初,早期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故名弦词。在清初,评话艺人往往兼工弦同,乾、嘉以后才逐渐分开,清代中叶盛行期间,发展为……[详细]
  苏扇是苏州特产,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明清以来,主要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南宋时苏州便有人自制折扇,到明代宣德年间设作坊生产,并出现名牌产品,如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清代顺治年间苏扇成为皇家贡品,制扇业开始兴盛。苏州雅扇有不少名品,所谓“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匀……[详细]
  清宣统年间,前身是“富春花局”的“富春茶社”出现,经过多元化地对茶点进行改革创新,创造了独有的饮食文化,且一直延续至今。2008年,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富春茶社的前身是创建于1885年的“富春花局”。清宣统二年(1910年),“富春花局”创始人陈霭亭去世,其子陈步云继承了父亲的花局,并将经营盆栽的“花局”改成了招待扬州上流人士的“茶社”。在长期的经营过程当中……[详细]
  光福核雕是一种以果核为材料的传统雕镌艺术,主要流行于江苏省苏州地区,而以苏州市光福镇和香山街道舟山村为发源地。明清时期,苏州核雕即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明末魏学的《核舟记》生动记述了天启年间王叔远桃核雕刻作品《东坡游赤壁》的方方面面,誉之为“灵怪之材”;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微雕艺人杜士元在桃核上雕刻的《东坡游赤壁》被时人称作“鬼工”。光福核雕主要以质地坚硬而细腻的广东乌杭橄榄核为材料,外形基本保持果……[详细]
  琴书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泗阳琴书属徐州琴书系统。原名丝弦,到清代用扬琴伴奏,又称“扬琴”或“蛮琴”,解放后改称琴书。泗阳琴书是受黄泛的影响,由徐州传入的。早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其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有对唱,也有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详细]
  童子戏起源于唐朝,出自“傩戏”(傩戏分为四大类:民间傩、宫延傩、军傩和寺院傩),童子戏属民间傩和宫廷傩系列,自沭阳传入泗阳,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童子戏唱腔古怪、悠扬动听,如“怪味豆”般别有一番风味,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一般多为人家酬神(俗称“烧猪”,旧时生病祷神“允的”)而演唱。它保存了古代“打七”、“了愿”的民间习俗,是研究我国古代民间丧葬和巫文化风俗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研究戏剧起源与发……[详细]
  瘦西湖边的莲性寺里,有一座美丽的白塔,一称喇嘛塔。按其形状,当是仿北京北海白塔构筑成的,不过较北海白塔苗条,从而多了几分江南的韵味。白塔是瘦西湖的重要景点,称为“白塔晴云”。关于白塔的建造,有不少扑塑迷离之处。例如它的建造时间,就还不太清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有“莲性寺白塔”条,肯定地说:“寺内白塔建于乾隆四十九年。”《扬州览胜录》有“白塔”条,却说白塔“系就旧塔基建造,旧塔建于何年,都不可……[详细]
  无锡竹刻历史久远,技法多样,风格清雅古朴,别具特色。早在明代,无锡籍著名竹刻家张希黄即创立留青浅刻山水技法,在中国竹刻史上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清代,竹刻工艺在无锡地区流传不绝,产生了许多重要作品。1915年,无锡籍竹刻家、金石家张瑞芝在无锡市中心复兴路开设“双契轩艺坊”,由吴稚晖题匾。经过长期发展,无锡竹刻由阴文浅刻发展到留青浅刻、薄地阳文、阳文糙地等多种刻法,以精细、古雅、秀丽的艺术特色蜚声于……[详细]
  流布区域:《七湖八汊的来历》主要流传在洪泽县老子山镇地区。历史沿革:《七湖八汊的来历》是老子山镇地区的人们,根据水母娘娘的一些传说,结合当地湖汊较多而创作出来的传奇故事。该故事自清末民初传承至今仍保持原创。主要内容:水母娘娘从小就给泗州城里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很能干,白天挑水,夜晚磨面。从她到婆家以后,这家再也没有雇过佣人。水母娘娘也很贤惠,每次挑水把前桶水倒在公婆的水缸里,后桶水留给自己。观音菩萨……[详细]
  丹徒南乡,地处“吴头楚尾”,是吴国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吴文化是中华炎黄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与荆蛮文化、也是荆楚文化、淮夷文化、巴蜀文化等不断交流融合逐渐而形成的。现今丹徒境内流传的民间文化,都明显带有早期吴文化的痕迹。丹徒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即兴自发地创造了很多当地的“劳动号子”——今称为“丹徒田歌”。当地农民劳动伴歌为习俗,可追溯至70……[详细]
  发绣(东台发绣),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传统美术类拓展项目。发绣与其它刺绣工艺品相比,用料独具,不腐、不蛀、不褪色,其风格古朴典雅、苍润秀丽。工艺涉及书、画、印、绣、刻等诸多领域,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美术深厚的美学内涵,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经过不断传承、创新,东台发绣已由原来的“单色墨绣”发展到“润色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以及发绣长卷、胎毛绣、微发绣等品种。为了丰……[详细]
  瓷刻(大丰瓷刻),江苏省盐城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丰瓷刻艺术,是以各种瓷器件为载体,使用钢凿和铁锤,使得瓷器件产生崩瓷的效果,使得艺术作品的物象机理再现于瓷器件的表面之上。大丰瓷刻精细的凿刻,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实有虚的刀法和技法结合,在瓷体表面再现书画笔墨之韵,再传金石雕刻之趣,风格奇异,具有魅力。大丰瓷刻艺术源于18世纪江苏省大丰地区,当时,由于大丰地……[详细]
  云锦作为织锦中最为珍贵的上品,其技艺可作为传统织造工艺的典型代表。南京云锦织金饰约始于元代,而彩色妆花织金饰则盛于明清两代。目前主要分布在南京市白下、玄武、秦淮、建邺、栖霞五区。南京云锦是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这种操作劳动强度大、工艺水平高,老艺人有“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诀,织手要做到足踏开口、手甩梭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