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庄大菜又名黄花菜,其栽培加工制作技艺在宿豫区丁嘴镇流传已有1800年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丁嘴、大兴、仰化、关庙等乡镇。该产品身条粗壮、干而光亮、肉厚味鲜、营养丰富,为干蔬菜中的珍品,可烹饪出十多个花色品种的热冷菜。2007年12月,该项目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丁庄大菜制作技艺主要是将该地区种植出的黄花菜通过人工采摘、蒸馏、晾晒、精捡、存储等主要工艺流程加工制作而成。丁嘴的金针菜栽培技……[详细] |
花船,又名旱船。玩花船,亦有叫玩鱼船的,因为花船的造型酷似鲤鱼。玩花船是本地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据记载,明清年代至民国初年,在每年庙会、乡会、民俗节日期间,花船表演就十分盛行,而且久玩不衰,相传至今。花船,一般长2米左右,宽1.2米左右,高亦约2米左右,用竹篾扎成船形或鲤鱼状,四周围上绿绸,里外用彩纸糊起来,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看上去很花梢。当然,也有扎得简单的,但必须像……[详细] |
封缸酒是以大米、黍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2%―20%,属于低度酿造酒。封缸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特殊未知氨基酸及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的8种必需氨基酸,故被誉为“液体蛋糕”及“营养酒王”。2008年,江苏省丹阳市、金坛市申报的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作为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南征前与刘藻将军辞别,相约胜利会师……[详细] |
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流传于江苏省兴化市竹泓镇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竹泓镇在宋代就有了制作木质渔船的手工作坊,明代时,该工艺以制造农用船和内河捕捞渔船为主,到清朝末年,竹泓木船制造已成气候,全镇以周、郑、陈、王、冯、崔、李等几大姓为主,从事纯手工生产农用、渔用、商用木船,并延至现今。2008年,江苏省兴化市申报的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相当复杂,工……[详细] |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是泗阳广为流传的、在广场或沿街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高跷的起源,无考。但专家和学者们认为,它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 有关。早在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民族,在节日祭祀中都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据古文献《山海经》关于《长股国》的记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渔也。”可知“长股国”与踩高跷是有关的,我们不难想象出古人脚上绑着长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详细] |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琴艺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和文化瑰宝,自古至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为世人珍视,更是代表着一种中国人文精神,被世界认可,也是继“昆曲”之后第二项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其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详细] |
舞狮是广场和沿街表演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泗阳广为流传,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的- 庆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舞狮艺术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它原引自西凉的“假面戏”,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艺术在中国也就有了一席之地。另外,也有人认为,舞狮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详细] |
扬州木雕发端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明清达到巅峰,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装饰性到艺术性的清晰的衍化过程。扬州盐商推崇精致文化、扬州画派标新立异的创作思想、扬州园林的盛甲天下、“扬州工”的崛起和繁盛,对扬州木雕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扬州木雕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扬州木雕是一种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的美术形式,将绘画、雕塑艺术融为一体,以刀代笔、以木为纸而绘画,或以刀为器、以木为料而雕塑。扬州……[详细] |
徐家杂技是融杂技、魔术、马戏为一体的高难度技艺表演,它产生于19世纪末期,在最初融睢宁杂技与建湖十八团杂技于一体的基础上,经徐家几代人多年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欢迎。徐家杂技团培训基地在宿豫区顺河镇,属宿豫区座下镇。该镇地处的京杭大运河之旁、北依马陵山,其宿新路、宿沭路、宿泗路环绕穿城而过。该杂技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农民农闲、田间均可表演比试,所以学起来比较容易,传承比较方便……[详细] |
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海州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明代嘉靖、隆庆以后,海州五大宫调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随盐业河运广为流传。由于地处苏、鲁接壤处,海州成为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南北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特……[详细] |
晒盐技艺(淮盐制作技艺),江苏省连云港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淮盐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海水煮盐的历史差不多延续了三千多年。明朝末年,淮北海盐生产开始逐步向海水滩晒制盐技术过渡。淮盐生产,起源于春秋,发展于汉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已有4000余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余年。而关于淮盐的称法,是古人以淮河为界,对淮南、淮北地区所产……[详细] |
庙会(圣堂庙会),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民俗类项目。20世纪50年代初,圣堂庙会曾一度停办,90年代后期逐渐恢复。及至2008年已具相当规模,阳澄湖镇已有42支民间文艺团队参加庙会活动。如今的圣堂庙会多集中在28日当天。从27日下午起到28日清晨,当地各村先在各自村庙中祭祀土地神,然后各村村民、几十支队伍抬着当方的土地神像“会班”后,陆续从四面八方出发,在阳澄湖镇区巡演一圈向圣……[详细] |
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轧神仙”原本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以后逐渐演变为集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个盛大庙会。成为苏州人一道经久不衰的民俗文化事象集中体现的独特风景线。同时也是舞龙、舞狮、挑花担、抬阁、民间吹打等等民间传统艺术广泛展示的大舞台,起着既娱神又自娱自乐的作用。久而久之,便成为苏州的一大民俗节日,同时也形成了一个集民间工艺、农业生产工具、花鸟鱼虫、风味小吃的集市盛……[详细] |
扬州传统园林建筑技艺根植于积淀深厚的扬州传统文化之中。它涉及建筑学、结构学、美学、民俗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博大精深。“扬州园林甲天下”,“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明人计成于扬州造园并撰《园冶》,是书为世界上第一部造园学的专著,高度概括了扬州造园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被造园家们奉为经典。经历代相师和匠师们的千锤百炼、传承发展,扬州传统园林建筑不仅在外形上,而且在结构上、细作上均显现出独特的美。它融汇……[详细] |
中国毛笔制作技艺有宣笔、湖笔、水笔、李福寿毛笔“四大流派”。扬州毛笔(亦称“扬州水笔”)以其麻胎作衬而独树一帜。清史载:“扬州之中管鼠心画笔,用以落墨白描佳绝,水笔亦妙。”扬州毛笔以狼毫、兔尖(兔背之毫)为主要原料,地产孔麻为辅料,工具多自制。其制作技艺十分繁难,分水盆、装套、旱作三个环节共一百多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严谨。关键工序全凭艺人的手感、舌感和目测。笔尖粗细、长短、老嫩以及锋状均有讲究,……[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