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特产

浙江省民俗文化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详细]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叠罗汉”等翻桌动作。跳桌是整个表演中难度……[详细]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以天台为中心分布于浙江省境内,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天台的济公传说内容涉及降龙罗汉投胎的济公出世传说,……[详细]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各类渔船工号子的总称,是世代讨海为生的舟山渔民船工在大海和岸上劳作中创作形成、逐渐积累、不断丰富并世代相传、朝夕相伴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在木帆船时代,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为此形成了丰富的号子,以渔民、船工为主要传唱者。舟山渔民号子按作业时用力的部位,可分为手拔类号子、手摇类号子、手扳类号子、测量类号子、牵拉类号……[详细]
  产于山西晋南。远在宋、金时期,晋南临汾一带的造纸、刻版、印刷技术已相当发达,于是,木版年画也就应运而生。在甘肃黑水城附近一古塔中发现宋、金时期平阳城姬家雕印的一幅木版年画《四美图》。这幅画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木版年画。画中人物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位古代著名美女,画中美女体态丰韵轻盈,神情奕奕动人,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可见,晋南木版雕印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年画行销甚远。先由画工……[详细]
  徐福,秦朝方士,公元前210年,奉秦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携带五谷种子,乘船东渡,寻找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寻觅长生之药。因岱山自唐开元年始一千多年来,一直被列朝命名为“蓬莱乡”,素有“蓬莱仙岛”的美誉,相传当年徐福的大军于宁波的慈溪达蓬山港埠启航,抵达岱山寻找长生不死仙药,后又东渡日本隐居。故在民间传有徐福到过岱山之说,并留下了与徐福有关的种种传说。(1)徐福三下蓬莱岛二千多……[详细]
  余姚民间剪纸活动自南宋以来,历久不衰,影响深远。有“山野之花”的民间剪纸,深受北俗南移文化影响,每逢过年过节、结婚生日、甚至丧事,城乡妇女都能剪一手,都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剪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以供实际使用。至明清之际,姚城街坊、虞宦街口、下海头布摊,里山头布贩子,兼售“剪鞋样”、“剪绣花样”、招徕顾客、兜揽生意,在马渚、临山、陆埠、浒山、慈城一带农村妇女剪绣花样,成为妇女日常生活一种不可缺少的实用工艺……[详细]
  西湖绸伞是杭州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西湖绸伞创制于1932年,当时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艺人受日本绢伞的启发,采用杭嘉湖特有的丝绸及富阳出产的淡竹制作,经刷花工艺把西湖风景图案装饰在伞面上,获得成功,故称西湖绸伞,当时,尤以著名艺人竹振斐的制伞工艺最为出色。西湖绸伞选材考究,绸伞加工程序多达18道,这……[详细]
  蓝夹缬技艺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其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市,至今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详细]
  布袋木偶戏又称作布袋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我们岱山俗称“下弄上”“小戏文”,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洲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后主要在福建、广东与台湾等地流传。大约于150多年前由宁波人朱潭山传入舟山,朱潭山被后人尊为舟山布袋木偶的始祖。朱潭山,出生于1847年前后,三十几岁时来舟山表演布袋木偶戏,时在清光绪初年(1880年前后)。朱潭山上演的木偶戏,……[详细]
  萧山花边花边又称万缕丝,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品种有床罩、台毯、盘垫、茶几垫,沙发套、钢琴罩、披肩、衣裙等30多种。上世纪八十年代,手工挑制花边,在萧山盛极一时,挑花大军达20万之众,不少人由此发家致富。民间曾有“挑花挑出三层小洋楼”之说。1972年创作的绚带丽花边,是一种富有新意的轻工花边产品,图案丰满,层次丰富,既显工,又显艺。具有构图严谨,工艺和针法多样,编结精细,色彩素雅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的……[详细]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详细]
  绍兴童谣是流传于古越地中心绍兴及周边一带,儿童为传唱主体的歌谣,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泛流传于绍兴的童谣约有400首,题材包罗万象,主要有游戏童谣、教诲童谣、叙事体物童谣等,以绕口令、谜语歌、数数歌、连锁歌、字头歌、颠倒歌、问答歌等多种形式表现。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以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闻名海内外,为童谣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详细]
  绍兴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根据所处位置及操作技艺不同,绍兴酒分“东帮”和“西帮”两大流派,地处绍兴城西东浦、阮社、湖塘等地的酿坊称为“西帮”,地处绍兴城东斗门、马山、孙端、皋埠、陶堰、东关等地的酿坊称为“东帮”。绍兴酿酒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顺民》有载:“越王苦会稽之耻……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史称“箪醪劳师”。康熙《会稽县志》载:“箪……[详细]
  细纹剪纸又名细纹刻纸,流行于乐清。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后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这种细纹刻纸,构图隽秀优美,刀法精妙人微。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建国后,细纹刻纸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图案内容花鸟、人物兼备,其代表作细纹《军民鱼水情》、《课余》、《纺织姑娘》等先后在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