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点色剪纸是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一种民间艺术。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纸扎艺术,主要用于祭奠、太平纸龙等纸扎装饰,作品形式多样。点色剪纸的制作是采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技法,采用薄薄的白色生宣纸,用独特的刻刀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用白纸剪刻成图案,再根据不同场景点染各种色彩的,也有直接以金银纸和色彩纸剪刻镂空套拼而成图案的。苍南的民间剪纸艺术由简入繁,从粗到细,剪、刻技艺日臻成熟和完美,其表现形式有单色剪纸……[详细] |
一、南宋官窑的历史演变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详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邵芝岩笔庄毛笔制作技艺系纯手工,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小工序达120余道,每道主要工序分别由技工专司,制作选料精细,工艺精湛,讲究峰颖尤显其独特之处,所以邵芝岩笔庄生产的“芝兰图牌”毛笔以“尖、齐、圆、健”四德具备而著称。目前,邵芝岩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后继乏人,面临濒临状态。……[详细] |
据当地《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先祖原居于河南,五代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相继迁居福建,后有一支迁居福建安溪县。元初,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长泰里的王法懋开始编修宗谱,并以木活字印刷宗谱。从此王氏的“梓辑”(印刷编修)之艺问世。明正德(1506—1521)年间,王法懋的部分后裔由闽迁入浙江平阳浦尾、翔源一带。清乾隆元年(1736),王应忠率子孙由平阳翔源迁入瑞安东源。王法懋创始的“梓辑”之艺由此在东源……[详细] |
“淳安竹马”历史悠久,始源于元末清初。据清《淳安县志》记载,朱元璋屯兵淳安鸠坑源的谷雨岭(现称万岁岭),曾遗下战马一匹,因战马思念主人,日夜嘶叫于山岗,然乡民觅而不得,遂以“神马作祟”为惧。为祈祷地方平安,岭下各村百姓皆糊纸竹马,让孩童骑上它,走村串户边跳边索讨“常例钱”,然后买来香纸,连同竹马一起焚化,藉以超度战马亡魂。“淳安竹马”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期间“淳安竹马”变化不大,几乎都是以祭祀为主……[详细] |
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是由一人说唱故事的南词演变而成的多人分脚色坐唱戏曲(改编本)的曲艺品种。它兴起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杭州及嘉兴、湖州、宁波、上海等地。清·咸丰-同治时,艺人多达三百余名,结社“恒源集”。清末民初,改称“安康正始社”,艺人最多时达五十多班(每班约五人)。杭州摊簧是保持曲艺形式最久的摊簧之一,在其他各种摊簧先后演变成戏曲之后,杭州摊簧仍以曲艺形式演出。直至1961年……[详细] |
安吉县孝丰镇大河项家皮影戏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项家祖先从河南省桐北县传入安吉县孝丰镇大河村。在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项家皮影得到长足发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民国时期项家皮影戏剧团经常去安徽、江苏、浙江等各地的农村、山区巡演。当时演出的有神话剧《封神榜》、《西游记》和历史剧《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岳传》、《杨家将》等剧本。每到一个地方,一演就是数月,场场客满……[详细] |
龙泉宝剑是中国古代兵器的代表,著名的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因产于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龙泉生产的剑“精美绝伦,斩铜如泥”,称为龙泉宝剑。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一诗中曾写了“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的诗句。在这里,龙泉成了“宝剑”的代称。龙泉宝剑有着悠久历史。相传在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云游江南各省,当他到达浙江龙泉时,发现秦溪山下,有一泓湖水,甘寒清洌,湖边有七口井,恰似天空……[详细] |
江山西砚制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咸通年间江山属西安府,出现砚石的大陈乡砚山前有一溪流名“西溪”,用此石制成的砚台称“西砚”。宋代起,江山龙砚、紫袍玉带砚即为贡品。《浙江通志》(雍正本)载,明初采石制砚规模已逐渐扩大。清代时地方官常将优质西砚献给皇帝。道光年间,所产的紫金砚为贡砚,《贡箋》有记载。王安石曾收藏江山产“紫袍玉带砚”一方。江山西砚雕刻细腻,形象生动,利用自然的纹理构图状物,构思奇……[详细] |
钱塘江板盐主要利用钱塘江下游的沙滩白地,在涨潮时吸储含盐分的江水,进行晒制而产生的盐。钱塘江盐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其传承谱系繁杂,此为集体项目,在历史传承中往往以“带头大哥”为主的传承人。钱塘江畔的制盐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钱塘江板盐”在全国所有制盐业中独具特色,其特点有:为取盐泥,以盐泥为原料,有别于取海水;而是在咸泥堆成坨头经稻草过滤的淋卤;是用板晒,不同于在沙地上的盐……[详细] |
义乌种蔗历史悠久,所产红糖久负盛名。生产、制作义乌红糖的过程,俗称为“绞糖”。义乌红糖在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由佛堂燕里村的贾维承从福建引进种蔗制糖技术后,传统老式的牛拉木榨糖车的式样和做法是:用二段坚硬的圆木(直径60厘米,长1.2米左右),上端各做凸凹型二个滚齿的滚筒,互相契合,安装在上下二块大木板中间;木板二头各装二根天地顶柱固定在地上。其中凸齿圆木滚筒的上轴,长于上板约40厘……[详细] |
天台山金漆造像技艺是天台民间艺匠早已应用的一门神秘的传统手工技艺,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台山是佛宗道源发祥地、道教南宗祖庭,是中、日、韩三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对中外金漆造像艺术曾作出重大贡献。“金漆造像技艺”工艺精湛,是能综合体现出雕塑艺术、金箔工艺、大漆技艺、彩绘等为一体的特种工艺,是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公认其为“民族造像艺术之瑰宝”“中华一绝”。自东晋起始,天台山采用金漆造像技艺,经千余……[详细] |
三伏老油亦即三伏酱油,亦称三伏老油,因其需经“三伏”曝晒酱坯后压榨而出,它是美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章恒升酱园产的三伏老油,运用黄豆、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炊蒸、发酵、天然曝晒等过程,经三伏即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庚为天干中的第七位),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庚为末伏,谓之“三伏”。酿制酱油,先将大豆蒸熟拌入面粉,置竹匾内,使之发酵,然后入缸加盐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伏老油,需要经过三伏的曝……[详细] |
云和木玩具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大批木匠就已掌握了娴熟的木作技艺。当时,木匠师傅在为户主制作家具、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时,也要为孩子们添置几件木制玩具,象踏碓童车、鲁班锁、七巧板、木砣螺等。据《云和县志》记载:清末民初,随着木偶戏的盛行,民间利用小杂木制作木偶的技艺也开始发展起来。云和木制玩具制作技艺鼎盛于改革开放后,传统木制玩具制作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明清时期的儿童玩具款式和制作技……[详细] |
奉化的婚俗至清代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九大项系列性的婚姻程序,依次是:﹙一﹚说媒,即男女青年的父母挽托媒人去对方家说媒,也称“媒妁之言”;﹙二﹚相亲,双方父母相见面谈,若都满意,即允婚,亦叫“父母之命”;﹙三﹚过礼,委人推算男女双方“合婚无克”后,由男方送聘礼给女方,俗称“下定”;﹙四﹚择吉,由男方选一黄道吉日,良辰吉时举行婚礼,并告知女方;﹙五﹚迎娶,俗称“抬新娘子”,需用通称“半副銮驾”的“龙凤花轿……[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