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有史料记载,南浔辑里村自元末成村便产湖丝。在明代已初露头角的南浔辑里丝,到了清代因质优而“名甲天下”,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在每年丝季都前往南浔大量采办生丝。清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取辑里丝作经线制成的。1851年南浔辑里村产的生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夺得金银大奖。南浔当地所用的传统丝车,主要是明清时期改进后定型的木制三绪缫……[详细] |
大田板龙是浙江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相传始于清代,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浙江临海的大田平原上。大田板龙采用木板、竹片、各类花纸制作,几十段龙身贴有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等等民间剪纸,每逢春节元宵,龙灯飞舞,穿村绕庄,气势恢宏,别具一格。2007年6月,大田板龙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详细] |
王氏大花灯制作是分布在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特大型彩灯扎制技艺,大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早在清末民国初就以“高、大、精”而名闻台州六县。王氏大花灯制作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康熙二十年。现存石碑《两保碑文》有“嘉庆十六年”“迎灯”等字样。当地民间长期流传的“上王桥头迎大灯,小家桥头雪流星,杨家桥头芥菜剥见茎,下黄桥头姑娘抢走无处寻”民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迎灯之盛况。王氏大花灯分为龙、凤两盏宝塔式……[详细] |
大奏鼓是流传在石塘镇箬山一带渔区的民间舞蹈。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犷而滑稽,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是女性,在汉族舞蹈中不多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据福建《惠安县志》和《琅轩陈氏宗谱》载,箬山陈姓为十七世纪中叶由惠安迁入,大奏鼓(当时叫“大典鼓”)亦随之带入,距今有360余年历史。由于长期来石塘为半岛偏僻之地,大奏鼓才得以流传下来。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奏鼓逐渐被冷落,文革时期已销声匿迹。197……[详细] |
据《东阳市文化志》载,米塑俗称“摆茶”。因西宅与永康胡公同属一脉,每逢农历八月十三前后,为纪念胡公,流传“摆茶”祭祀的习俗。西宅米塑始于明朝,并世代沿袭。它主要用于祭拜族姓的祖先胡则;也用于百姓庆贺丰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西宅米塑不遵从南方米塑以熟米粉团揉捏而成的法则,而是直接用五谷一粒粒粘制而成,并辅之以中草药,从肉眼上就直接可以感受到西宅米塑区别于其他米塑、面塑的颗粒感,粒堆积的璀璨耀眼夺目,……[详细] |
在洞头海岛五彩缤纷的民间工艺中,贝雕作品最为绚丽多姿,它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专项保护名录。贝壳是大海对人类的一份馈赠,贝雕则是海岛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从贝串、贝堆、贝雕画到圆雕,洞头一些执著于贝雕工艺创作的民间艺人,吸收了木雕、石雕等姐妹雕刻艺术的长处,创作了一批贝类圆雕的艺术品。这些作品突破了原来贝雕画屏依附于底板、外框的局限,着眼于贝壳的整体造型,以透、镂等创作手法,……[详细] |
余姚胡氏中医外科始于清末民初,始祖胡钧刚因幼患骨髓炎久治不愈而发愤学习行医,独创了“活骨散”等方剂,在治愈了自己痼疾的同时,也救治了其他许多病人而名声大起。第二代传人系其弟弟胡益平,现年109岁,更是博采众长,医术精湛,曾将数十年行医经验整理成外科《八纲》手稿,传于长子胡庆祥。胡庆祥在继承了前二代的医术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并系统地于以总结、梳理和编写了《胡氏中医外科临床心得》一书,其另有多篇医……[详细] |
以绸制服饰,装扮泥塑或木雕、石膏塑的人物,是集雕塑、纸扎、脸谱、剪纸、彩绘于一身的综合性工艺晶。温州绸塑历史悠久,早年著名民间艺人郑岩斌曾以整套活动的三十六行绸塑作品,在江心屿展出,轰动一时。建国后,绸塑题材扩大到神话戏剧故事,多有广阔的背景和场面,展出时配以电光装置,颇具艺术魅力。绸塑代表作有《水浒108将》、《西游仙境》和《东瓯佛国》。曾在温州,杭州、上海、承德展出的梁山水泊,根据108将的不……[详细] |
自明代以后,浙东民间盛产咸光饼。清同治年间,有王姓兄弟毛龙、化龙到溪口开设光饼店,生意平平。到清光绪4年,他俩试着在饼里掺一些家乡特产海苔粉末,这种又脆又香的酥饼立即得到顾主的赏识,生意也红火起来。饼店挂出“王永顺”牌子,这就是最早的溪口千层饼。1883年,王毛龙到宁波进料,厂家把菜油错发成麻油,不料用麻油为酥油的苔菜饼更酥香,更爽口,更上乘。遂成为名燥华夏的特色民间糕点。后来成了民国时期南京-的……[详细] |
上盘花鼓是流传在浙江临海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深受当地人民欢迎。明末清初安徽“凤阳花鼓”通过卖唱乞讨者传入临海沿海区域,在流变的过程中《上盘花鼓》又融入了当地的乡风民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上盘“花鼓”又称“花鼓戏”“打花鼓”是上盘及其附近乡镇流传广泛的民间文化的精华,它的起源与历史存在着不同的传说。1、第一种说法是上盘花鼓,是上盘渔民独创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传统艺术,跟凤阳花鼓的曲调等不太一样,据老……[详细] |
象山海岛人的婚俗礼仪:象山等地海岛因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其婚俗礼仪有许多别样的习俗,如旧时的东门渔村就有:﹙1﹚早婚,海岛的孩子多在六、七就已订亲,十四至十六岁即结婚;﹙2﹚代婚,海上渔业生产受气候之制约,有时选定的婚期男方不能到达,就出现“小姑代拜堂,公鸡入洞房”,即由新郎的妹子代兄拜堂,然后抱只颈系红布条的大公鸡与新娘同入洞房,直至新郎回来了,小姑与公鸡方可撤出;﹙3﹚入赘……[详细] |
临海剪纸是浙江省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相传宋末元初,来自天津一张姓男传入临海永丰镇。至清代,张家剪纸有了较大发展,内容多为吉祥图案等,题材包括花鸟鱼虫、人物、动物和吉祥团花等图案剪纸作品。剪纸,在临海流传相当悠久,千百年来与劳动人民生活密切相连,它是一种传统的无声的民间装饰艺术。省人民政府公布临海剪纸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简单,也极为普及,取材多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详细] |
八蛮舞是流传在石桥头镇的一种民间灯舞,俗称“滚八蛮”。八蛮即八兽:麒麟、狮子、老虎、独角兽、赖豺、白象、犀牛和狮子吼。石桥头街元宵迎灯历史久远,民间灯舞“滚八蛮”是当地元宵灯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流传至公社化时期。文革期间“滚八蛮”被禁止,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2005年开始,石桥八蛮舞经常被邀请参与周边乡村的庙会游乡踩街等民俗活动。八蛮舞的表演形式是以八兽灯为主,外加猴子、白鹤、八角……[详细] |
石桥头米塑是指分布在石桥头镇,用米糕捏制各种动物(俗称糕人糕马)的手工技艺。石桥头米塑的具体作品有:麒麟、狮子、独角兽、白象、老虎、狮子吼、犀牛、獭豺和十二生肖中全部动物造型。石桥头米塑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米塑糕人糕马有祈求吉祥之寓意。同时又是供人观赏的手工艺品。按传统习俗,石桥头镇每年元宵都要举行三夜的迎灯活动,迎灯期间,每个自然村都要有祭品摆设,其中米塑糕人糕马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另外,……[详细] |
章氏骨伤科始创于清道光三年(1823),至今已180余年。传承七代,在正骨手法、中药内服外敷、杉树皮固定治疗风湿痹痛、骨折筋伤等骨伤疾病独树一帜,形成理论体系,成为骨伤科的一大流派之一。清道光初年,章正传得云游武僧传授伤科,以外疗为主。清道光末年,其子章如奎,在黄岩开设保春堂伤科。至第三代传人章玉堂,总结出一套内外兼治的理、法、方、药,以中草药和祖传的指法点穴相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对创伤病人,用儿……[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