戥(deng)秤,一种小型杆秤,是古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材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堪称我国古代度量衡器中的奇葩。最早的戥秤产生于宋代,至明、清两代,戥秤制作技艺达到高峰。清末民国初期,由于政局动荡,戥秤制作由盛而衰。后因废除16两制以及现代计量工具的面世,戥秤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泽国戥秤制作行业因商贸发展而产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泽国老街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初,在全国各地戥秤行业都……[详细] |
奉化多竹,竹纸生产源远流长。元代奉化诗人戴表元的《剡溪集》(吉林文史出版社),有数处描写奉化造纸,诸如:《答邻友近况》、《剡笺送任叔宝》、《采藤行》等诗作,均提到了造纸的原料和名称。由此推算,宋末元初之间,奉化民间已有造纸业。另据清嘉靖《奉化县图志·土产》以及《棠溪江氏宗谱》记载,棠岙在明正德九年(1514),就从江西引进竹纸生产技术。约于此时前后,大堰、箭岭、董李等地也从福建传入竹纸生产技术,盛……[详细] |
舞九狮是松门镇远景村传统的灯舞项目,由近三十人组合,类似舞龙。所谓九狮,即一头母狮和八只小狮子,外加一头麒麟、一个棒球、两个排灯、两盏大红灯和一支锣鼓队。舞九狮的伴奏系民间打击乐,以狮子锣鼓为主。据老辈人说,远景舞九狮是上世纪初传入的,主要是在庙会中舞,解放初土改时尤盛,《温岭县志》亦有记载。舞九狮表演前,先是麒麟嘴喷火焰绕场,以开路、驱散人群和扩大场地。麒麟所喷火焰是用 和木炭粉以一定比例加细铜……[详细] |
活字印刷是指流传于温峤镇上保村陈佩德家的手工印刷工艺。十一世纪中叶,北宋的毕昇以泥为材料制成字模,发明了活字印刷。从此,活字印刷术一直传承了上千年,所用的字模由泥模改为木模,再由木模改成后来的铅字,印刷操作也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印刷。温峤镇上保村陈佩德、陈飞父子的活字印刷,从排版到印刷直至装订等工序,基本保留最原始的手工操作法,只不过大量的字模采用了铅字,少数冷僻字仍用木字模或橡胶字模。陈氏一家的活……[详细] |
浙江缙云烧饼是具有浙南民间独特风味的传统面食,因采用特殊工具“饼桶”烤制而成,又称“桶饼”。它源于轩辕黄帝,盛于元末明初。说起缙云烧饼的起源,有一个流传度比较高的传说。据说在古时候,轩辕帝在缙云仙都的石笋上用大铁鼎炼仙丹,当地的村民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纷纷效仿,动手制作土鼎,上山采药炼制仙丹。后来村里一个妇人在家中烙饼,看见她的儿子刚炼好丹药,土鼎里面还有没完全熄灭的炭火而且内壁光滑,就顺手把饼贴到……[详细] |
温岭石雕是指分布于温岭,以花岗岩、青石为主要材料,以仿古建筑和大型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温岭石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温岭人文特征和时代精神。据《温岭县志》载温岭石矿开采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石雕艺术早在宋代就已兴起,明嘉靖年间为鼎盛时期。民谣传颂:“黄岩蜜橘天台钟,太平石工雁荡松”,说的就是当时温岭石雕的盛况。今存还有南宋名臣王居安墓前的石虎、……[详细] |
温岭工艺草编帽是利用天然的植物纤维为材料,经拧、缠、勾、编、钉、缝等几十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具有传统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温岭的草编工艺始于清代中后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温岭的草编帽就已远销国外。目前,省内具代表性的草编工艺帽生产基地是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草编产品有帽、包、垫、片等近千个品种。该公司将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与现代工艺美术有机结合,产品出口欧美多个国家。公司的工艺草编帽被列为浙江省传统……[详细] |
护国随粮王庙初建于明末,清初搬迁至现址。庙内供奉随粮王神像,清中后期庙的香火渐旺,信奉者多为嘉善县西塘镇居民及附近农民。到清末民国初时,庙会规模最大,抗日战争前规模最大的一年参与人数达两三千,是附近数十里内最有名的庙会。随粮王庙会是护国随粮王生日庆典,地点在西塘镇塔湾,庙占地约十亩,坐北朝南,门前是杨秀泾河,河面宽阔,通往全镇各地。河对岸是社戏台,庆典时有演员登台演戏,娱神娱人。庙宇的西、北、东都……[详细] |
嘉善丁栅有着丰富的淡水鱼资源,历史上世代相传多种多样的淡水捕捞技艺。当地有四十一种淡水捕捞方法,即张簖捕捞、横帘捕鱼、虾簖头捕虾、丝网捕鱼、牵塘网捕鱼、百脚笼捕鱼、过江笼子捕鱼、钓钩捕鱼、牵网捕蟹、拖网捕虾和蟹、桥洞捕鱼虾、蟹罾捕蟹、环网捕蚕白虾、抄网捕虾和鱼、夹网捕鱼、箍索罩鱼、扳罾捕鱼、打甲鱼、钓甲鱼、张珠网捕鳗鲡和虾、塌张网捕捞、幔绣捕捞、刮金板(扒网)、引鲤鱼、抄虾松捕鱼虾、江网捕鱼、经钩……[详细] |
做社就是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的一种仪式。做社风俗起源于土地崇拜。该仪式世代沿袭,自夏朝起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这一仪式体现了民众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是百姓的心灵寄托。做社分春社和秋社两种。春社起自夏代,于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清明前),春播在即,祈求丰收;秋社始于汉代,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收获已毕,祭神报谢。平湖农业发达,历来有祭祀社神的习俗。每年春、秋两季,为了向……[详细] |
据《台州文化发展史》《台州文化概论》《黄岩县志》记载:南宋嘉定(1208)年间,黄岩丝织品有罗、绫、绢、纱、绉、紬。并以“台绢”为名产,与玉版纸、台柑、台蕈、姜干并列为朝廷贡品。拷绢坚润胜于纺绸,绢面光滑,质硬挺刮,为夏暑避热之上品。拷绢穿在身上,既不沾汗,又能透风,十分凉快,而且牢固耐穿,不易损坏。其技艺从原料加工到做成拷绢几十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染绢用荠莨的根块(专产于山里的一种藤状植物根块,……[详细] |
九曲红梅红茶源于福建武夷山乌龙茶,清代中晚期传入杭州,经历代茶农培植、改良而成红茶,并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是浙江名茶中唯一的红茶,被茶学家誉为浙江茶区“万绿丛中一点红”。该茶在1886年曾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质奖章。在长期的实践中,九曲红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制技艺,充分展示了茶农的智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九曲红梅”自形成即与茶文化结下深缘。据传,李叔同先生曾用“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详细] |
“香市”是江南一带特有的民间民俗活动,在桐乡乌镇流传已久。乌镇农家以种桑养蚕为生,每年清明至谷雨时节,四邻八乡的农民趁着农闲齐聚镇上,去寺庙烧香祈求蚕桑丰收,世世代代相沿成俗,于是就有了乌镇香市。香市期间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表现了江南水乡浓郁的传统民俗和风情。蚕花会是最普通和最重要的活动。据老人们回忆,乌镇香市的地点在过去的普静寺、乌将军庙、城隍庙等寺庙的广场上。当地百姓在清明夜开始进行设祭、禳白……[详细] |
云龙村地处良渚文化带,在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带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清末以来,云龙村一直是海宁的重点蚕桑产区。清末至民国时期,云龙村村民所养的蚕是当地土种,这些土种有些还能结出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的茧子。抗日战争期间,蚕桑生产遭到破坏,仍有一部分人家自己养蚕缫丝,还有一部分云龙人逃难至云南,将云龙较为先进的养蚕技术带至云南,并改良了蚕的品种。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改良……[详细] |
吃早烧,即早晨四五点钟吃烧酒。在浙北海盐澉浦一代仍沿袭着这种奇特的饮酒风俗。吃早烧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不管刮风下雨,365天从不间断吃早烧。吃早烧的人很稳定。也很少串店,因此掌柜也掌握着每个客人的酒量。他们不多喝,一般每次只喝一开(即老秤2两,新秤1.25两)烧酒。吃早烧的常常是两三个人围一张桌子,很小的酒盅,情投意合地坐在一起慢斟细饮,娓娓而谈。除了喝酒聊天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灵(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