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塔泉云雾茶起源于地方历史名茶高峰云雾,据《宣城县志》记载塔泉云雾又称高峰云雾,明、清时盛极一时。据史料记载,宣州在两晋时期,茶叶已经享誉全国了,种茶历史已有1700多年。宣州区溪口镇是塔泉云雾茶原产地,当地民众世代事茶,长期的茶事交流和活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积累,使制茶技术与制作技艺自然贯通融合,并形成独特的茶文化。塔泉云雾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高、味爽、耐泡而扬名,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品质传承至……[详细]
  宿松香芽产于宿松县柳坪乡,是清明节前后选采单芽或一芽一叶的鲜叶精制而成的绿茶,该茶外形美观、香气醇厚,滋味鲜爽甘甜,是绿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柳坪乡产茶历史悠久,前期历史不可考证,现可考的史料有清康熙二十八年和道光八年所编的《宿松县志》等。历史上,山区民众世代种茶、制茶,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茶文化。1915年,柳坪乡的“松罗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详细]
  瑞草魁绿茶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地方野茶“鸦山阳坡横纹茶”,郎溪县姚村乡是鸦山阳坡横纹茶的主产区,制茶技艺在此地世代相传。瑞草魁制作技艺要求很高,需于清明至谷雨间开采,开始采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制一等茶;中期采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基本等长,制二等茶,后期一芽三叶,制三等茶。要求不采鱼叶,不采病虫为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不符标准的芽叶。采茶时应轻采轻放,防止损伤芽叶。采摘为提手采,要求芽叶成朵,大小均匀……[详细]
  绩溪县自古产茶,茶园分布广泛,1850年,创于上海的汪裕泰号将产自上庄镇上金山的茶,于1868年定名为金山时雨,该茶因品质上乘,随即畅销美国旧金山、香港、日本、南洋群岛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绿茶“金山时雨”主产区位于上庄镇,毗邻黄山,平均海拔500m。绩溪县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6.5%,县内诸水皆外流,无客水过境,是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详细]
  临泉葫芦烙画的历史渊源最晚可追溯到晚清时期,临泉县滑集人李仰高,既是闻名乡里的书画家,又是临泉葫芦烙画的创始人,此后李仰高后人世代传承这一古老的烙画技艺,并钻研创新、逐渐将电烙铁技术用于葫芦烙画创作中。临泉葫芦烙画作品内容多反映皖北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艺术风尚等,其作品创作需经过设计绘样、贴图套描、清绘定稿、烫烙绘制、修整上漆、阴干成型等多道工序,其中的烫烙还要经过勾勒……[详细]
  翁墩剪纸艺术源于六安市的翁墩乡一带,“翁墩剪纸”是80年代初产生出来的代名词,是皖西江淮分水岭一带民间剪纸的总称,分布区域主要在六安市金安区、霍邱县、寿县以及合肥市的肥西县等地。翁墩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剪成各种图案和文字,贴于神案、门窗、墙上及礼品上含有自的寓意,主要有四灵(龙、凤、麒麟、龟)、四兽(狮、虎、象、豹)、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菊、竹)、八仙、门神、寿星、招财童子……[详细]
  庐阳剪纸是对流传在合肥地区剪纸的统称,由于剪纸本身在百姓生活中分布广泛,因此庐阳剪纸在当地群众中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生存的空间。庐阳剪纸大都通过家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因袭相传。许多艺人都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波,目前依然活跃的剪纸艺人主要有唐定兰、葛崇云、朱山中、周升国、胡益厚、刘宁侯、侯红妹、杨有凤、黄晓萍、宗流柱等两百余人。庐阳剪纸艺术内涵丰富,风格多样,技法各异,既具有徽派剪纸的灵秀精巧,又有淮河流……[详细]
  无为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无为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承载着无为人民的精神与感情的重要载体,是无为人民智慧的体现。无为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品种齐全。“劳动号子”在无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它土生土长,别具一格,由于不同的劳动环境和生产,随劳动节奏应运而生。这些劳动号子“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风格各异”。秧歌在无为民歌中也是土生土长的一个艺术品种,它具有……[详细]
  徽州剪纸是徽州传统民间艺术中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分支,它与徽文化的形成以及徽州手工技艺的发展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在徽州民间俗称为“铰花铲图”、“剪嫚嫚纸”。徽州剪纸的技法主要有剪、铲、刺、贴,图像种类主要有图案类、动物类、花卉类、人物类、组合的寓彩图。其特点构图对称,字画兼容,画面充实,疏朗相对。主要内容广泛,除了祭祖、庙会活动使用的装饰工艺品以及民间婚丧活动使用的喜花和冥货装饰,还有民间服饰鞋样的剪花……[详细]
  宣州区朱桥板龙灯主要流行于宣城市的广德、郎溪、泾县等地,相传是清代光绪八年朱桥何村的张姓大户人家发起的。1882年,由当地知名人士出资筹划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场龙灯会,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朱桥板龙灯规模宏伟,气势壮观。龙队由老龙队和子龙队组成,老龙共59节,一次表演需要256人之多;子龙通常12节,一次表演需要28人,每至闰年时,子龙还要增加一节。过去龙灯采用的是蜡烛,油灯,现代扎灯时,龙头,龙尾……[详细]
  利辛扁担戏是一种小型的木偶戏,一根扁担可以挑起全部家当,包括乐器、影人、道具、小型舞台等,演出时,小型舞台也是依靠一根扁担支撑,所以被称为扁担戏。扁担戏的小型舞台长约60公分,宽50公分,高40公分左右,这个方寸之间的舞台就是扁担戏艺人驰骋的艺术天地。舞台后插在一根扁担上,一块黑布内装各种木偶道具裹住舞台,表演时艺人钻幕布里面,嗓子里嵌一颗铜质小哨子,用来表演口技,哨子吐出即可用正常声音对话。艺人……[详细]
  泗州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江苏一带有邱、葛、张三位老农爱好民间音乐,在劳动休息时,常编山歌祈盼太平丰年。山歌有两种,一种称为太平调,一种称为猎户腔。后因连年灾荒,张姓在海州一带卖唱,后发展为淮海戏。清末时,第二代泗州戏传承人魏月华把泗州戏带入淮北地区,后传孙化贤、丁现明、魏胜云、刘素侠等人,这些人现大都已成为皖北泗州戏的领军人物。淮北泗州戏唱腔高亢、悠扬婉转。“怡心调”是泗州戏演唱的一大特点,它的花……[详细]
  传统舞蹈跳钟馗中的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赐福镇宅圣君。关于钟馗舞,唐朝即有,后传入歙县,民间俗称跳钟馗、嬉钟馗。歙县的跳钟馗活动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最有代表性的是流传在雄村义成、郑村堨田、徽城镇渔梁的跳钟馗。三地的跳钟馗在角色、装扮、表演套路、道具上都有不同之处,各有千秋。雄村义成跳钟馗,只有鬼卒而无五毒,主要以蝙蝠引路,驱五鬼,醉酒舞,喷火等形式来表演,着……[详细]
  在和县南部乡村,民间把打莲湘叫做“打花棍”;在北部乡村如乌江、香泉一带,因为每年祭祀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时,都有民间打莲湘的表演,因此又称作“霸王鞭”。相传,打莲湘系过去乞讨者,利用手中的打狗棍,边乞讨边表演,慢慢演化而来。据文献记载,和县的打莲湘,最初是从祭祀霸王项羽的民间表演中慢慢演变而来,表演形式有单人表演和多人表演,道具、服装基本统一。打莲湘在本地流传较广,近年来,因与广场舞结合,表演性很强,……[详细]
  池州祁红茶精制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形成于皖南地区的祁红茶创制成功之后,主要外销销往西方国家,为达到整洁美观和外销船运时茶叶体积减小的目的,祁红茶有了精制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池州祁红茶的手工精制技艺日臻成熟并基本固定成型。20世纪60年代始,随着机械制茶的兴起,祁红茶精制开始由单纯的手工向机械化转变,依据手工制作原理,形成了一套祁红茶机械化精制工艺用于规模化生产,但祁红茶的手工精制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