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魂腔源于清末民初,有兄妹二人,兄背小鼓,妹抱土琵琶,沿街串乡卖艺求生,流落在地处原涡阳县、蒙城县交界,现利辛县境内的小王集。由于男唱段音尾在一个“咿”字上,女唱段音总落在一个“哼”字上,翻高八度拖音,演唱动听悦耳,词意贴近民众生活,表演细腻丰富,令人魂灵入迷,倍受小王集小经营者的欣喜,不仅将兄妹留在小王集收徒传授技艺学唱,而且成立起戏班子,根据生活小戏中的人物和喜、怒、哀、乐、戏情创意出慢板、快……[详细] |
![]() | 古籍修复历史悠久,汉唐时期便有龙鳞装裱技艺,到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开始繁盛起来,逐渐成为一门专门技艺。晚清至民国时期,古籍修复达至鼎盛,门派众多,有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等。各派虽然在修复技巧上有些差别,但总体来说,传承大致相同。派别的繁盛也促进了古籍修复这一行业的大发展。季氏古籍修复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传承至今拥有120余年的历史,独创季氏浆糊……[详细] |
![]() | 许岭灯会是流传于以许岭镇为中心的安徽省宿松县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在宿松已流传了四百余年。许岭灯会产生于宿松县许岭镇,据1986年编印的《许岭区简志》记载,早在前清时期,许岭人民即注重正月出灯。出灯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天地神灵不要降灾于民,祈求天下大同,百姓安康,后来逐渐发展为民众热爱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寓意祈求国泰民安,讴歌新风尚等内容。许岭灯会汇集了民间竹编、剪纸、彩绘、杂……[详细] |
![]() | 漆砂砚是用木材或其他材料制成胎骨,外用天然大漆调和瓷粉、金刚砂等研磨物制作而成的一种砚体轻巧、漆砂作研、坚细耐磨、美观实用的砚台,具有“坚而不顽、细而不滑、发墨益毫、宿墨不干、入水不沉、坠地不损、装饰精美”的特点,既是书画家实用的文房用品,又是文人雅士案头精巧雅致的清玩。因漆砂砚工艺难度高而罕有传世,经历过数次失传数次恢复的历史。1978年安徽省屯溪市(今黄山市屯溪区)工艺厂老艺人俞金海克服了重重……[详细] |
![]() | 张巡、许远信仰的降福会降福会因会属村民,均属胥河定埠河段的南、北两岸,分辖安徽省郎溪县的梅渚镇及江苏省高淳县的桠溪镇,故又称“苏皖降福总会”。此会为崇敬唐代张巡、许远,抗拒安禄山叛乱,誓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力保江、淮,为国尽忠而设。“张巡、许远苏皖降福总会”,是一区域性的民俗结社,会址设在安徽省郎溪县梅渚镇的定埠。该会所崇敬的张巡、许远以及拟神化的三位太子、先锋、旗牌、土地、大力王等战将神祇,共……[详细] |
![]() | 砀山县城北二十里王集村《三槐堂》王氏接骨膏药起源于清朝咸丰初年。王氏接骨膏药创始人王世则先生,自幼纯朴善良,热情敦厚,且聪明好学,悟性极高。他年幼时在村上读过几年私塾,适逢私塾赵先生学识广博,兼通医理,村里百姓偶染疾患,都来求赵先生切脉诊治,开方抓药,因此,王世则先生便也热衷于钻研中医岐黄之术。当时他见本村及邻村有人不慎骨折,痛苦不堪,便暗下决心研制快速接骨疗法。经赵先生悉心传授,加之世则先生诚恳……[详细] |
![]() | 祁门胡氏骨伤科祁门是新安医学的发源地之一,名医辈出,史载名医190余人,著有医书40余部250多卷。尤其是明中叶至清初之际,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影响深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考证在历朝太医院供职的御医有19人,被誉为中国御医之乡。祁门因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宜野生动植物药材的生长繁殖,境内天然中药材达277科895种,堪称“安徽省天然药库”。祁门深厚的医学资源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促进了骨伤……[详细] |
![]() | 枞阳县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封五年(前106年)置县,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隋末,县治一度迁至今会宫乡城山;南宋末,县治迁至枞阳镇。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7月1日始改今名。枞阳是“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不但崇文,而且尚武。枞阳县域是古桐城的东乡和南乡,旧时有“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之说,“东乡”包……[详细] |
![]() | 正阳关镇位于安徽省寿县城西南30公里的淮、淠、颍三水汇流处,素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称。自古以来,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贸繁荣之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繁荣的商贸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淮词”就发源在这里。“淮词”深受寿县人民的喜爱,流行本县城乡各地,特别是瓦埠湖以西沿淮地区最为盛行。清朝末年,这一演唱形式发展到鼎盛时期。在沿淮一带除有自愿组织的业余班子演唱外,男女老少人人会唱。也有艺……[详细] |
![]() |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有两种:块范法和失蜡法。原始失蜡法的前身——焚失法的起源很早,铜陵出土的春秋时期铸造的青铜甗之绳耳,就是焚失法的代表作。失蜡法主要包括以下工艺流程:制芯——蜡模制作——制型、出蜡和焙烧——熔化、浇注与铸件加工。它是用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待铸器物的蜡模,在蜡模表面敷以配制好的泥料或用细泥浆浇淋形成泥壳,再在泥壳表面涂上耐火材料,焙烧后即成铸型,然后加热烘烤使……[详细] |
![]() | “皖西大鼓”发源于寿春,流行于江淮之间颖上、凤台、霍邱、正阳关等地点。是一种一人演唱,说唱并重的演唱形式,表演时表演者自击鼓板。演唱时右手握鼓条击鼓,左手打牙板(云板),在念白时丢下鼓条和牙板,不时用惊堂木,以渲染气氛。艺人在表演过程中手、眼、身、法、步并用,以刻化人物性格、特征,反映喜怒哀乐的情绪和悲欢离合的生动场面,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皖西大鼓”的伴奏乐器简单,只有一面鼓,系扁圆形。……[详细] |
![]() | 《小孤山传说》是许多极具神话色彩的优美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小孤山来历的传说,又有与小孤山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说,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小姑与彭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林小姑,即妈祖林默,又称圣母、天妃、广济夫人等。小姑美丽善良,聪慧过人,以济世救人为终生奋斗目标,但在个人情感上屡遭打击,最终献身大自然,无法与心爱的彭郎相聚。传说发生地小孤山,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宿松县县城东南65公……[详细] |
![]() | 《邀大岭》,是皖西先民祭祀祈求文明初祖神农氏的一项重大而古老的农耕祭祀民俗文化活动。它在《诗经·小雅·甫田》、《纲鉴易知录》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它是皖西远古先民——三苗族人(后称淮夷)最早祭祀炎帝神农氏(即田祖神)的真实记录。是皖西淮夷始祖皋陶的礼乐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见《尚书·皋陶谟》)。《邀大岭》主要流行于皖西山畈的水稻产区。至迟从商周时期起,除在那特殊年代部分形式和内容被“古为今用”(如其中“鵅……[详细] |
![]() | 青阳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是传统的手工工艺品,在明代就已跻身我国名扇之林,清代列为贡品。其扇骨架采用九华山三年生长的参天毛竹为原料,经手工破篾、选料,成型,用特殊方法进行防霉防蛀处理,再用九华山区野生植物的干枯树叶蘸水细磨,直至骨面纹路细腻光滑,洁亮照人。扇面采用当地生产的真丝绢布装裱,手工绘画扇面,再将二者加工合成制作成扇。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造型式样各异,有鱼尾式、花瓶式、波浪式、翻楞式、挖肩式、排……[详细] |
![]() | 唐朝开元七年(719年),朝鲜新罗国圣德王金兴光之长子金守忠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芜湖广济寺里研读过经书、弘扬过佛法,继而于贞元十年(794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亦即其出生之日圆寂于九华山,遂被其弟子尊称为地藏菩萨化身——即“金地藏”,所以,芜湖广济寺在此后的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都要举办“金地藏生日庙会”,庙会吸引了来自芜湖及周边的巢湖、铜陵……[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