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灵璧位于皖东北,是垓下古战场,汴河流经地,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灵璧奇石、钟馗画、虞姬墓被称为奇、丑、美“灵璧三绝”。灵璧琴书就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成长的一支绚丽的民间艺术奇葩。灵璧琴书于清光绪年间由山东发展而来,吸收灵璧地方戏曲、民歌、小调融进周边地区戏曲艺术,经过琴书艺人的长期艺术实践形成,唱腔优美,富有灵璧特色。它以说唱加上扬琴等乐器伴奏的形式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情感,流传于苏鲁豫皖……[详细]
  痘姆陶器是潜山县传统名牌产品之一,潜山痘姆陶器生产历史悠久,据薛家岗遗址考古发掘考证:痘姆制陶起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通过一代代制陶艺人勤奋学习,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因此痘姆乡被称为“皖西南陶瓷之乡”。陶器规格多样,种类繁多,主要有日用陶器、建筑陶器等,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而且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痘姆乡是陶瓷手工艺制作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地。拥有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和勤劳智慧的民间艺人,……[详细]
  来安县“白曲”是稀有曲种。发源于来安县大英乡和文山乡一带,是流行于苏皖两省,来安、-、江浦三县的一种说唱艺术。白曲始于清末民初,历史悠久。白曲以曲调多样,曲目丰富而得名。民间艺人称它有百种曲调,百部曲目,故又称之为“百曲”。白曲艺术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它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发展自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初期人员阵容小,多则3—5人,少则1—2人即可演出。乐器简单,主要有胡琴、瓷碟、钢丝、小锣小鼓……[详细]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自汉代至新中国建国初期均属徐州,1955年划归安徽省。自1914年萧县有了第一个坠子艺人到建国初,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大量汲取了当地其他曲种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逐步形成了“说、唱、噱、做”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萧县坠子。萧县坠子为板腔体,板式、曲调包括新创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连、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锦、五字嘣等,典……[详细]
  萧县石刻艺术,始于汉代的画像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石刻取材于本县山中的青石,青石蕴藏丰富,质地细密,坚硬耐风化,宜于雕镂艺术品。西汉画像石,石面粗糙,多为平面阴线刻;东汉,随着画像内容的日趋繁复,平面剔地浅浮雕、高浮雕及弧面浅浮雕等技法应运而生;线条由生涩变得流畅,物象刻绘重在写意。自南朝宋至清末的长期岁月中,萧县石刻艺匠继承、发扬了汉代画像传统,并注重革新和丰富技法。先是唐宋墓前圆……[详细]
  烙画也称烫画、火笔画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葫芦烙画是烙画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葫芦”在中国民间被视为吉祥物广为流传,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将烙画艺术绘制于葫芦上更是别具一格,更显其古朴大方、庄重素雅之特色。它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收藏价值,是烙画中的精品。郑小良作为葫芦烙画的传人,在多年的葫芦烙画艺术创作中,努力探索,其作品典……[详细]
  观音豆腐,是采集皖南山区野生腐婢树叶,通过加工工艺提取果胶制作而成的一种绿色食品。宋元之交,战乱不断,又连年干旱,农民食不果腹,有人梦见观音菩萨指点,以此树叶榨汁凝固,即可充饥,于是产品问世,因其凝固后如豆腐而得名观音豆腐。腐婢是一种野生直立灌木,属马鞭草科,叶片卵状,长3—13厘米,宽1.5—6厘米,其中兰、玫瑰、梅等多种香味,蕴含在浓浓的青气中,散发出刺鼻的清香,因而别称其为臭娘子,歙县民间则……[详细]
  大方茶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旧五代史》有“唐乾化元年(911)十二月,两浙进贡大方茶两万斤”的记载。弘治年间(1488-1500)徽州生产大方茶,明正德年间(1506-1521),飞布山上庵寺住持僧大方从虎丘经昱岭关来到福泉山的福泉寺,进一步改进了古代大方茶制法。老竹大方在谷雨前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约3万个芽叶制成一斤干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披金豪……[详细]
  界首刺绣是我国北方平针与布艺结合之绣品,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已形成特有的风格,技艺传承基本靠口传心授。绣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获得赞誉,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界首刺绣艺人主要分布于西城、舒庄、代桥、顾集、泉阳、光武等乡、镇、办事处的二百多个村庄。界首刺绣针法绣技影响至河南省周口市及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临泉县等地。界首刺绣属民间平针绣品,在色彩上讲究大红、……[详细]
  滁菊,俗称甘菊、白菊,在滁州已有上千年历史,原产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光绪二十年出版的《滁州志》中写到:“甘菊产大柳者佳,味胜于杭州而不多得”(摘自《滁州志》2卷第7页)。解放后,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中药学家叶桔泉先生主编的《现代实用中药》一书中对药用白菊花的评价为:“安徽滁州产者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此为最良,浙江杭州次之”(摘自《医药卫生》第28编第1136页)。滁菊独特的生产环境和传统的……[详细]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有传统大戏80多个,小戏和折戏60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泗州戏的唱腔自由多变,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详细]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详细]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举办的琅琊山庙会是皖东地区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庙会逐渐衍生和充实了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内容,成为人们游山赏景、商贾贸易、信息交流和共歌齐舞的盛会。农历正月初九,宗教传说是玉皇大帝的诞辰祭日,远近道士相聚,定期举办道教祭坛活动。道教在琅琊山活动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就有道士隐居山中,相继建成玉皇殿、玄帝行宫、三皇古殿、元君殿和……[详细]
  九曲黄河灯阵,是利辛县展沟镇久负盛名的独特民间艺术奇葩,也是该地区流传了几百年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九曲黄河灯阵源于《封神榜》赵公明困姜之牙所布的九曲黄河阵,是指九宫套八卦,灯阵指的是一年365天,用365盏不相同的灯布成的阵,称“九曲黄河灯阵”。阵配对联,上联“火树银花”,下联“九曲黄河”。赵公明守的是转盘灯阵,系八卦之首“坎卦”,其三个妹妹赵云霄、赵琼霄、赵碧霄等分守。真神掌领“离卦”,真魂掌领“……[详细]
  隆阜抬阁是屯溪人民具有民间特色的舞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徽商鼎盛,民俗活动分外热闹,徽州百姓为活跃大小节日气氛,隆阜抬阁应运而生。古徽州的地方戏曲徽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家喻户晓,为隆阜抬阁的表演提供了生动的参照,古时隆阜抬阁也被称作“台戏”。据清初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休宁迎春,共台戏一百零九座。邑东隆阜戴姓更甚,戏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