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规又称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清雍正年间,罗经制作大师吴鲁衡在原有固定式日规的制作原理基础上,独创出便携式手工木质日晷,此晷为长方形,可以开合,上层面均布刻度,分十二个时辰(……[详细] |
![]() | 罗汉除柳俗称赶柳,是一种带有剧情表演的民间舞蹈,相传在清末前就流传于安徽省太湖县大别山区望天乡及湖北英山一带,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罗汉除柳的故事情节是千年古柳成精,化成美女,缠住货郎,妄想吮吸其精血,以修成正果。事被土地公、土地婆发现,请来大肚罗汉以镇妖法宝珠拯救货郎,除掉柳树精。全剧共有五个人物:货郎、罗汉、土地公、土地婆、柳树精。除货郎是人,其它人物不是神就是妖,头戴面具表演。舞……[详细] |
![]() | 红灯舞在阜南流行已久,据老艺人代代相传,红灯艺人贡唐王为师祖,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前线惨败,退守谷河南岸的项延城,采纳了谋士的意见,利用当地玩灯的习俗,和大臣们换上百姓的服装,由唐王扮演红灯的伞把,大臣们敲锣打鼓,大摇大摆出城玩灯,成功逃出乱军的包围。后来,唐王做了皇帝,封玩红灯的“伞把”为“灯主”,特赐黄马褂,到哪里玩灯,都被尊为“上艺”,“红灯伞”可以放到堂屋当中“敬着”,艺人可以在堂屋里吃饭。……[详细] |
![]() | 得胜鼓又称仗鼓,在民间,仗鼓被视为神祉,平时不得轻易擂响,只有在祭神、祀祖、庙会等隆重庄严的场合方能组织队伍演奏。休宁的得胜鼓多在农历七月二十四庙会上演奏,祭奉的是唐代大将军张巡。传说公元七世纪初(隋末),保境安民的英雄汪华血战沙场时,就用“仗鼓”以壮军威,得胜之日也用仗鼓欢庆胜利。休宁得胜鼓的表演形式是以夹板碰击节奏,伴以鼓声,别具一格。仗鼓乐曲在演奏时可以无限反复,鼓点的击法有单击,双击,前后……[详细] |
![]() | 黟县卢村自古兴办“龙灯会”,卢氏宗族视龙灯会为一年一度的重大盛典,每逢正月十五日,全村男女老幼,倾巢出动,附近十里八乡,亦赶来观看。卢村凤舞表演时,凤的数目有12只,代表卢村最初的12户房头;凤的大小由各户根据经济实力而定。凤骨由竹篾扎制,外覆黄色绵纸、银色绵纸两种色彩,俗称“金银扎”,凤背贴上榛子树叶、凤肚底下则贴柳叶,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绵纸、彩纸装饰凤身。凤底下扎有握杆、斜拉杆,以利于表演和控制……[详细] |
![]() | 凤阳楼西回民锣鼓历史悠久,早在清初时期就在凤阳流传,是从凤阳锣鼓中脱胎出的民间打击乐。演奏班子人员可多可少,一般在10—20人左右。打击乐器主要是鼓、大锣、大镲、小镲、小锣等;旧时还配一只五六尺长,形如唢呐的长管铜号。凤阳楼西的回民锣鼓班子,成员全是楼西街道回民,以常姓为主,数代承袭不断,大多在当地民间庙会、庆典及年节时候活动,演奏乐曲结构特点为锣鼓牌子的联缀,复杂多变,悦耳动听。经常演奏的曲目有……[详细] |
![]() | 张氏大洪拳是集内外家与一体的一个拳术门派,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演练时扎实稳慢,发力配合呼吸,以气催力。步型主要有丁弓步、丁云步、弓步三种,步法以蛙行步为主,腿多铲、缠,手型多为鸡爪掌,手法要求:出拳以肩出为主,阳爪多出于腰,阴爪多出于肩,善于撸袖出爪。因而此拳宜于防身健身。自光绪六年张氏大洪拳第一代宗师张福顺(1856—1933)传授此拳,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合肥张氏大洪拳是由张传正(1916……[详细] |
![]() | 夏派唢呐源于苏北,盛传于苏、鲁、豫、皖的交界地区,在淮北、宿州、永城、徐州等县市最为流行。夏派唢呐风格独特,具有高亢、棉柔、欢快、悲愤、经渭分明等特点,在器具应用方面,注重多种器具的交替使用,促成音韵逼真、似鸣、似唤、似吟、似歌,似悲、似㖒等风格,加之“闷、咔、咪”等吹奏技巧的合理运用,使曲目的音韵更加沁人心脾,把听众带入现实情境之中,使听众情感随音韵的跌荡起伏变化而变化。夏派唢呐祖……[详细] |
![]() | 皖北南派临涣唢呐诞生于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这里历史名人荟萃,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临涣唢呐自清朝中期就初具雏形,演奏形式为一人吹奏,加一笙和一小釵伴奏。临涣唢呐的哨片宽大且厚,呈布袋状,这种哨片在演奏乐曲时能在同一音孔上向上借音3---5度的音程高度,向下借也能借到3度的音程;唢呐芯子前端则用棉线缠成一个疙瘩,演奏时全凭这嘴唇的力度来控制哨片,对演奏者的要求极高。临涣唢呐演奏的传统乐曲有《凡字调》、《……[详细] |
![]() | 官港民歌是当地山民自编自唱的民歌小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作出的一种表达劳动、爱情、民俗风情的传统音乐文化。官港民歌大致可分为传统民俗山歌和新编民歌两大类。传统民俗山歌,唱的多是旧社会农村男女在贫穷落后及封建礼教的压迫中,所采取一种-及少数走婚的情景。如《十更小调》,这首歌把当时两个情人间的动态及心里活动,展露的毫无遮拦。还有《我和乖姐门对门》、《摸姐试姐心》、《辰时……[详细] |
![]() | 青阳县位于长江南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音乐在青阳源远流长,西边以九华民歌为最出色,东边有秧歌、旱船歌、门歌、牧牛对歌等,北边是圩区,人们常唱拉网调、背纤调,南边因建石桥和宗祠有抬重歌、打夯歌、陵阳门歌等。这些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旧社会人民生活悲惨状况的《小白菜》、《放牛歌》、《十二月长工》、《抽丁歌》等;有男女青年冲破封建牢笼,倾诉爱情的《应学蜡烛一条心》、《花针刺伤手》;有用于喜庆……[详细] |
![]() | 九华民歌,又称“九华山歌”,也称青阳民歌,广泛流传于九华山地区,包括青阳县的庙前、杜村、南阳,贵池县的刘街、梅街一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抒发情感、表达心愿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极具地方特色。九华民歌按内容分,主要有山歌、采茶歌、插秧歌等;按题材分,主要有爱情类、劳动类、劝业劝学类、生活习俗类等。其中,“山(九华山)、茶(佛茶)、佛(佛教)”构成了它的主体风韵,这也是它有别于我国其……[详细] |
![]() | 石台民歌指石台当地民间艺人自编自唱的一种民间歌曲。明代时,石台一带传唱民歌成风,民国前后,当地演唱艺人多达上百,民歌也多达上千首,曾出现“户户都有民歌手”的盛况。石台民歌种类繁多,包含山歌、小调、大五句、小五句、高腔、长腔、号子等,多运用固定的曲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不同,歌词内容和演唱风格也有所不同。采茶、种地、背纤、打柴、婚丧嫁娶、谈情说爱都可入歌,自由活泼,有的高吭,有的低沉,有的欢快,……[详细] |
![]() | 十番锣鼓,是徽文化和九华山佛教文化交汇产生的民间音乐形式,杜村十番锣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乐手均为当地农民。十番锣鼓最有特点是打击乐部分,体现乐器的分工和乐手的高度技巧,“十番锣鼓”虽然基本上是打击乐合奏音乐,但同样可以表现出复杂的情绪色彩,组成有强烈感染力的合奏艺术。“十番锣鼓”的表演主要由铜锣、皮鼓、脆鼓、大钹、小钹、唢呐、横笛、云板等乐器配合演奏,全曲运用各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伴奏……[详细] |
![]() | 临泉杂技诞生于西周,盛行于汉代,在明朝时期就有了影响深远的杂技班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几年,临泉杂技有了很大的发展,民间杂技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发展,纷纷到全国各地巡演。在1986年安徽省第二届杂技比赛中,临泉杂技“马上倒立”和“马上射箭”以满分荣获一等奖;1990年安徽省第三届杂技比赛中三个一等奖被临泉拿走两个。2005年,临泉杂技魔术马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临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