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雕刻,是在竹片制品上雕刻人物、动植物、图案、文字的一种传统艺术,主要在江南地区流行。清代同治年间,一批浙江人移民广德,将竹简雕刻带到了广德,在广德已有150余年的传承历史,目前广德有一大批从事竹简雕刻工作的艺人。皖南竹简雕刻主要是采用的是“留青雕刻”与“底纹雕刻”技法。“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称之为“留青竹刻”。竹青选用深山……[详细] |
相传阴阳双合拳为元末明初时期著名武术家杨艺所创,他少时习武,精通少林武当各家功夫。至晚年他结合内外家功夫之长,巧妙结合中医经络学与脏腑的连带表里关系,运用肢体运动的牵拉拽引敲击振穴的手法,疏通阴阳八脉十二经络气机实现脏腑阴阳的表里合一,达到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能力,防治百病。其拳既有少林派的刚猛舒展,又有武当内家的绵柔。整趟拳术始终蕴含阴阳动静的辩证统一,故谓阴阳双合拳。由于该拳养生技击价值很高,……[详细] |
安徽沉香文化有三大支柱:以徽雕技艺为基础的香雕、以佛教道教为基础的香艺、以安徽民俗元素为基础的香论。随着沉香文化的日渐繁盛,安徽境内沉香文化逐步向北扩展,九华山、齐云山佛道两教广泛使用沉香,极大地推动了沉香对安徽文化的融合与延伸。明清时期,安徽沉香文化的内涵体系已十分完善,沉香雕刻开始引起徽州艺人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安徽沉香雕刻逐步成熟,引起了沉香界的广泛注视,特别是以郑尧锦大师为代表的徽州香雕……[详细] |
浅绛彩瓷画是以中国传统书画技法在瓷器上创作书画,集诗、书、画、印、瓷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一种艺术样式。据史料记载,晚清同治年间,一些安徽籍画家到景德镇进行瓷画创作,通过与景德镇本地瓷界人士交流合作,将传统文人书画与景德镇瓷画相结合,其绘画技艺明显区别于景德镇传统瓷画技法,而颇具安徽新安画派设色淡雅、格调高妙之特色,深合传统文人浅绛画法之神韵,故后人遂以“浅绛彩”命名此类瓷画作品。因浅绛彩瓷器作品最早……[详细] |
堆木画溪口堆木画早在300年前由皖南泾县的汤氏家族所开创,当前主要分布在宣城市所属的1区1市5县,并辐射邻近的歙县、休宁、黟县、屯溪、太平、苏南、浙北、上海、合肥等地。溪口堆木画在借鉴、揉合徽州三雕、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艺术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风格和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主要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生漆结构特征,二是堆木意象特征,三是双口卷刀出笔法特征,四是美学图式特征。溪口堆木画的……[详细] |
庐州地区自古有雕刻核雕用于“辟邪”的民俗,清末民初核雕艺人又创造出全国独有的“剔雕”技艺以及山核桃镂空技艺,使得庐州核雕已经从简单的民风民俗上升为雕刻艺术。庐州核雕中的“剔雕”是一种能够直接表达中国传统书画的独特雕刻技艺,在全国核雕界具有唯一性。它利用“象牙果核”黑褐色的内果皮与白色胚乳来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黑、白关系,形成构图。庐州核雕中的镂空技艺是在表面纹路狂野,内部结构复杂的山核桃上进行雕刻的,……[详细] |
紫金印是以淮南特有的“紫金石”为原料,利用传统紫金印制作工艺制作出的印玺。适合制做紫金印的紫金印石资源主要产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所辖的望峰岗罗山、卧龙山(古紫金山)一带,约有五种色彩,七种石品,其石质颗粒粗松疏软、色彩丰富多样、紫带飘逸灵动。据有关资料和存世实物考证,以紫金印石制作印玺,最初始于宋代,明清时期逐渐衰微,但紫金印的传统制作技艺一直在当地传承不断。清末民国时期,淮南八公山寿县一带,胡氏紫金……[详细] |
南谯区腰铺镇二郞庙会历史悠久,传说自唐宋时期就有这项民俗活动,据史料记载,二郎庙会在清末为鼎盛时期,会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三至初四,尤以初四这天为最盛,四方群众赶赴腰铺,进香结缘,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据《滁州宗教志》记,民国八年,滁州五戒居士朱皓明在二郎山捐资重修扩建二郎庙,取名祈福寺。20世纪30年代,祈福寺住持常圆精通医道,给附近乡民治好许多疑难杂症,名声外传,许多人到祈福寺进香,……[详细] |
皖南黟县建制于秦,古时为山越族人聚居之地,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傩舞便是其中之一。黟县傩舞原是黟县城隍庙会中一种扬善惩恶、祈保平安的民俗活动,定于每年阴历十月初一举行,其参与者之投入,祭祀场面规模之狂热程度不亚于过大年。最为出彩的是“地方王”的表演。“地方王”头戴又高又尖的蔑制白色高帽,身着白色大袍,双目圆睁,面目狰狞,舍伸口外,身后带……[详细] |
巢湖树雕画是以树皮、树心、树根为原材料,以独特的民间手工传统技艺制作,成为江淮地区独具特色一个民间传统美术品种。传承人尹修平自幼跟随父辈学习美术技巧,秉承前辈民间工艺师们的艺德,后潜心研究树雕画的制作工艺,建立工厂和生产流水线,将原有的树雕画艺术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其树雕画作品在省内外装饰画界已自成一家,独成一派。其作品融雕刻、绘画、书法、喷涂于一体,以山水为题材,兼有少量的花鸟动物。作品既超越……[详细] |
旧时民间为图喜庆,用面捏制一些人物、动物,点上颜色,后来逐渐演变成面塑艺术,在各地分布十分广泛。杨氏面塑主要流传于利辛县西南部永兴、王人镇一带,至今已延续一百多年。第三代传人杨文挺过去吹着面捏制的唢呐,走街串巷兜售捏制的面人,产品较为单一。第五代杨攀峰经过努力,解决了面塑易发霉、开裂、不耐摔打的缺点,在保留杨氏面塑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老北京面人的技艺特点,对杨氏面塑进行了改良,用面塑的手法展现雕……[详细] |
商派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用面粉加彩以后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态的民间手工艺,形成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品来源广泛、丰富多彩、独具风格。商派面塑具有淮北地方性特色,大多数作品反映的都是淮北民间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传说,作品非常适合随身携带和随手把玩,得到了淮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商派面塑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面。调制方法是:先将面粉及糯米粉在盆中混合,再加入盐、糖、甘油及防腐剂。用适量的开水,将其和……[详细] |
徽墨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品,也是我国悠久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墨模雕刻技艺又使墨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得到升华,由墨模作为外表装饰是由汉、唐开始,至明清时到达顶峰。随着历史的变迁,造墨技术逐渐集中在古徽州一带,世代相沿,古代徽州的华阳是制墨重镇(现今的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在清代制墨四大家中就占居一半(胡开文和汪近圣)。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盛世文风的兴起促进了徽州制墨业的发展,墨模雕刻也成为……[详细] |
石弓石雕历史悠久,是在农耕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石雕艺术,是民间审美情趣的产物,是中国众多古老民间石雕艺术中的一个传统品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石弓石雕主要以石弓山石为原材料,石弓山石为青色大理石,石质细腻,体丰质润,其石材虽没有玉石、水晶石等名贵石材珍贵,但它朴实的质地、粗犷的石面,能够给石雕作品带来生动质朴的独特艺术魅力。石弓石雕的雕刻刀法洗练,制作出的成品庄重古朴、浑厚典雅,雕……[详细] |
高峰唐氏竹篮编织技艺是自清代同治年间(1864年),随唐氏先祖(唐忠候、唐世荣)从浙江绍兴稽东镇移民到广德县东亭乡高峰村而来的一门传统竹篮编织技艺,由于其编织的竹篮品种多样、编织花色新奇,很快在当地产生影响,受到欢迎,对广德县的竹制品加工的升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门技艺在广德历经了150余年五代人传承,如今成了当地竹篮编织行业的主流技术手段。唐氏编织的竹篮主要是以紫竹、湘妃竹、罗汉竹、淡竹、毛竹……[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