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自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建县后,一千四百多年来,遗有大量闻名于世的人文景观和赏心悦目自然景观。南陵目连戏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据县志载,明代神学家王阳明和清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由此可见演出时代久远。据本县民间老艺人忆述师辈,已至明代,清时名伶辈出,班社应邀走遍……[详细]
  手指玻璃反画手指玻璃反画是院长石先生历经三十余年不断追求,研究和探索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形似于国画,又不是以宣纸、绫绢为画材的国画艺术品,他打破了历朝历代,在中国书画创作用材上脱不开宣纸、绫绢的历史戒律。也是中国目前“手指玻璃反画”第一人。该艺术品不仅有观赏、收藏的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养生保健的医疗作用。该艺术品一经问世,即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有“中华一绝”之美誉,并在历次的艺术大赛中……[详细]
  画眉画眉,祁门县县鸟。画眉是我国著名的笼鸟之一,鸣声嘹亮,悦耳动听,能仿效很多鸟类的鸣声,深受人们喜爱。画眉又叫金画眉,鸟纲,雀形目,翁鸟科。它的上体为橄榄色,头和背部的羽毛带有涤褐色的轴纹,下体淡棕色,腹部中央灰色,有非常显眼的白色眼圈和眉纹,“画眉”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在祁门境内的深山、溪边、灌丛中到处可见到它的行踪。有时聚集小群活动,雄鸟好斗,常驱逐外鸟。雄鸟在繁殖期极善鸣啭,声音十分宏亮,尾……[详细]
  文南词,又名文词腔,流行于池州市的东至县、安庆市的宿松县等地。剧种名称,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首字组成,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逃荒卖艺人传入。清末东至县仰家桥秀才谢敬仁在《南乡诗草.省亲偶见》中有诗道:“翁操四胡桂树下,姝弄渔鼓唱‘思嫁’。妇孺入迷文南词,月落西山不归家”。(南乡,即现在的东至县青山乡。)此诗记叙了当时文南词的演出形式,伴奏乐器以及观众喜闻乐见的程度。文南词唱腔分……[详细]
  乐石砚产于宿州市。以乐石制砚始于南唐,兴盛于宋代,历来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青睐。宋徽宗在一乐石砚上御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代大书法家苏轼曾珍藏两方瓦形玉蓉乐石砚其铭曰:“金声玉振,世垂于珍”。宋代米芾《砚史》、高似孙《砚笺》、《四库全书》等对乐石砚均有记载。由于诸多原因,乐石砚雕刻技艺失传数百年之久,80年代初得以再现。乐石砚石质稍硬,刚柔并济,疏密相承,发墨良好,涩而不费笔,滑而不拒墨,……[详细]
  “火狮”这一艺术形式源于明代,稍后于岭北布狮舞。传说当时岭北狮舞大多在白天表演,或在徽戏上演前作热场表演。但在夜晚不能游乡走村。有一纸扎师傅则仿照当地的雄狮扎制了一对“火狮”,中秋节夜,“火狮”队便随龙灯为村民表演。殊不知“火狮”的表演使村民们喜欢无比,之后许多村庄也纷纷前去请这位首创“火狮”的纸扎师傅制作,于是,“火狮”这一民间艺术在岭北流传开来。“火狮”以篾片扎制,彩纸糊身,狮身内点燃腊烛,通……[详细]
  民间传说在唐代太平府(今当涂县)有一座山叫凌云山(有遗址),和合二仙在此山洞中隐身,凌云山不远处有一村庄叫蟠龙村(今为沱塘村),村里有一深塘,叫沱塘(今有遗址)塘里有一条怪龙,专吃人畜映照在塘中的影子,被吃的人畜就会萎靡不振,什么药都医不好,慢慢死去。村中有一姓李的寡妇,因儿子也受其害,四处请医求药,其慈母之心感动了乔装乞丐的和合二仙,对李寡妇传授治病之法和降龙之术,李寡妇照二仙的吩咐,用蒲草做成……[详细]
  淮河锣鼓是流行在颖上沿淮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把鼓运用在战争中,明清时期锣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是典型的淮河文化之一。淮河锣鼓的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曲牌有“长流水”、“十八翻”等多种曲牌,淮河锣鼓时而委婉流畅,时而铿锵有力,锣鼓点变换多样。在花鼓灯锣鼓演奏中“连……[详细]
  被誉为“绿色金子”的历史名茶松萝茶,产于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福寺村的松萝山。松萝茶的采制是十分考究的,在明代,据明闻龙《茶》中就详细记载了松萝茶的加工技艺:“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茶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扇入铛,文火炒干入培。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详细]
  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轩辕黄帝而流传千年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又称“车公会”或“车会”,是黄山脚下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相传轩辕黄帝在平定中原以后,伐淮夷至江南,带来了以车为代表的先进中原文化,当地山越部族遂将轩辕尊称为车公。后轩辕为-而栖身黄山,促进了中华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唐天宝年间太平设县以来,仙源、甘棠一带民间就一直有以“车会”的形式来纪念轩辕黄帝的民俗。……[详细]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重大的祭祖活动为祠祭。祠祭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的祭祀活动,要求非常严格,为报本之礼,一般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祀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主持,族长由族中年长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房祭由各房头房长担任主祭。在黟县祠祭中以西递明经胡氏祠祀为例,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为各族祭祀,由族长担任主祭;正月初九——正月十五为房祭,由各……[详细]
  谢颖锣鼓相传清朝道光年间(1837年左右),商人谢文宣、谢文艺在外经商,经过多年的在外闯荡,听到很多地方锣鼓的演奏形式,自己总结各地锣鼓的精髓,创作出了“十八翻”、“小五番”等锣谱。凤台的花鼓灯“曲牌锣鼓”依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的演奏最为有名。按师承推算,他们演奏锣鼓的历史可追溯到至今150年前的清道光年间,到目前已相传六代。曲牌锣鼓俗称“闲锣鼓”或“番子锣鼓”,是花鼓灯锣鼓演奏形式之一。多在玩灯……[详细]
  霸王祠,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西岸,和县乌江镇东南1公里凤凰山上,公元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由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规模,历经历朝历代,传承至今。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开始,历时三天,期间,人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高峰期达5万人,因祭拜者和游人甚多,逐步吸纳了小商品、农副产品贸易,同时出现了民间文艺活动,如玩龙灯、舞狮子、跑旱地、唱大戏等。和县政府十分重视霸王祠……[详细]
  剪纸,又称刻纸、剪花、铰花子等,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乡土艺术。阜阳位于淮河中游,属黄淮流域的中原文化。阜阳剪纸的艺术风格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玲珑剔透,又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稚拙、自然朴实,形成浑厚中见洒脱、刚劲中蕴柔和、淳朴中藏秀润、粗犷中含细微,达到巧与拙、静与动、虚与实的和谐统一。阜阳剪纸以单色(红)为主,也有染色、拼贴、套色等类型。手法有剪、刻、撕,使用的器材有各种实用的剪刀、刻……[详细]
  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至清初渐衰微。明万历年间(1573~1620)徽州版画最盛,从业人员很多。明正统年间(1436—),歙县虬村黄氏世代就以刻书为业,万历至清顺治年间(1573—1661)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外埠,已形成了完整的徽派版画体系。“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为“徽派”版画作画的著名画家主要有丁云鹏、吴廷羽、蔡冲寰、陈老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