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舟山 > 岱山特产

岱山民俗文化

  徐福,秦朝方士,公元前210年,奉秦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携带五谷种子,乘船东渡,寻找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寻觅长生之药。因岱山自唐开元年始一千多年来,一直被列朝命名为“蓬莱乡”,素有“蓬莱仙岛”的美誉,相传当年徐福的大军于宁波的慈溪达蓬山港埠启航,抵达岱山寻找长生不死仙药,后又东渡日本隐居。故在民间传有徐福到过岱山之说,并留下了与徐福有关的种种传说。(1)徐福三下蓬莱岛二千多……[详细]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岱山县渔区民间传统节日,是岱山渔民世代相传的祈求平安,庆贺丰收,保护海洋生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项民间习俗。每逢春汛渔船开洋之前即渔民将进入春汛捕捞或农历六月廿三日渔汛结束(俗称大谢洋)进入休渔期之后,遂即举行祭祀、娱乐及商贸等一系列谢洋活动。主办方一般以自然村落、渔船或庙宇为单位,系列活动贯穿于整个开洋或休渔期,因此成为渔民们最为看重的文化盛会。渔民开洋谢洋节的主要载体是祭海仪……[详细]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各类渔船工号子的总称,是世代讨海为生的舟山渔民船工在大海和岸上劳作中创作形成、逐渐积累、不断丰富并世代相传、朝夕相伴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在木帆船时代,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为此形成了丰富的号子,以渔民、船工为主要传唱者。舟山渔民号子按作业时用力的部位,可分为手拔类号子、手摇类号子、手扳类号子、测量类号子、牵拉类号……[详细]
  岱山制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乾元至永泰年间(758年-766年),境内已有盐事活动,隶翁山县(今舟山)富都监。至北宋初期,来境辟涂制盐者日众,遂正式建立盐场。熙宁五年(1072年),两浙提点刑狱、专提举盐事卢秉,按各地海水浓度,核定各场产盐分数。岱山场近海水咸,烧盐所得最多,定为十分。卢秉创制蔑盘,岱山场用其煎盐,盐色尤白。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岱山场为明州六场之一。明洪武二……[详细]
  唱新闻,岱山称之“岱山新闻”,又称“唱蓬蓬”,是舟山海岛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前身为舟山新闻。约于公元1895年经费阿水、周东海传入岱山,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已传承四代。岱山新闻艺人们在汲取舟山新闻精华的基础上,从曲调上大胆给以丰富和发展,成为舟山海洋说唱艺术中一朵奇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前,曾是丰富海岛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为广大渔农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娱乐教育功能和作用不容小觑。岱……[详细]
  布袋木偶戏又称作布袋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我们岱山俗称“下弄上”“小戏文”,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洲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后主要在福建、广东与台湾等地流传。大约于150多年前由宁波人朱潭山传入舟山,朱潭山被后人尊为舟山布袋木偶的始祖。朱潭山,出生于1847年前后,三十几岁时来舟山表演布袋木偶戏,时在清光绪初年(1880年前后)。朱潭山上演的木偶戏,……[详细]
  岱山地处舟山渔场中心,渔业历史悠久,捕捞品种众多,鱼类约140多种,蟹虾类约40余种,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盐渍、冰鲜、风干、晒干、糟、料等多种传统加工工艺方法,成品分为干品、腌品、糟品、醉品,盛销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鱼类加工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510余年之前“吴王制鲞”的传说,吴王尝“曝干”的黄鱼,觉得这剖腹晒制的黄鱼肉味道十分香美,即亲书“美下着鱼”,创造了一个“鲞”字,流传下来。另有……[详细]
  县内历史上的捕鱼网,多以黄麻、苎麻等编织而成,用薯榔或荔枝、龙眼树作染料;棉纱织的则用桐油、煤焦油作染料。但经海水浸泡,容易腐烂破损。50年代后期,随着化学工业发展,逐步改用化学纤维,既轻便又耐用。1959年木质浮子改用塑料浮子,陶瓷沉子改用铅沉子。到1966年,全县鱼网基本实现化纤化,并使用机械起网机拖网,定置网也使用起网机打桩。制作过程如下:1、先把荠麻拨细,再用纺车纺长,然后用拨车双股拼起来……[详细]
  传统儿童游戏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产生于人们生活实践中。过去生活水平不高,一些对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有益的传统游戏给海岛儿童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至这些游戏代代相传。流传于岱山的传统儿童游戏种类繁多,一部分是由于各地人口流动文化交流所传入,另一部分则是岱山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且改编过的符合海岛地域特色的民间游戏。可以分为:1、体能竞技类:老鹰捉小鸡、斗牛、官兵抲强盗、挤窝猪、掰手腕、跳绳、跳胡同、抬轿子……[详细]
  《岱山镇志》载:“岱山风俗,向称质朴。”渔民服饰自然也纳其中,形成“古朴”、“简捷”的风格。渔民服饰特点之一,则是适合海洋性环境和海上劳作。正如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所言:“海产渔民多穿短衣短裤,便于撒网捕鱼。”“笼裤”是东海渔民服饰中的特殊裤式,也是昔日服饰中最有特点的服式。海岛人的裤子男子多穿笼裤,腰头另出,便于系扎,一般裤脚较短,裤筒较大。“笼裤”的制作又有特点:一是单裤,用土布制成,……[详细]
  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身于岱中乡大交村的戎锦品先生在东沙古镇创办“鼎和酱园”,聘用本地技艺高超的水作师傅,制作适应当地数千群众和鱼汛期集于东沙周海岸数万渔民所需的可口食品,如酱油、酱豆腐、香干等产品,其中香干名列首位。随着时光推移,鼎和酱园历经风雨,但鼎和园香干独特的生产工艺却为后人所继承,并推陈出新。近年来推出小包装香干,以讲究卫生和延长保质期,是远近闻名的“岱山三宝”之一。鼎和园香干的特……[详细]
  锡器制作在岱山当地称“打鑞”,制品称“鑞器”。锡器多用于庙宇佛寺、民间祭祀、婚嫁用品等。也有用高纯度的锡制成茶具、锡瓶、酒壶等生活用品类的器皿。桥头锡器在舟山整个地区享有盛名。有百年老店之称的“刘新茂锡店”创建于清末民国初期,其技艺家传至今,现有其孙刘小谜、刘永久及其徒刘生平仍从事“打鑞”。桥头锡器制作工艺流程复杂,一件成品制作要经过熔锡、压片、裁料、造型、焊接、锉磨、刮光、雕刻、擦亮等近十道工序……[详细]
  长涂倭井潭硬糕是岱山特有的一种地方传统名糕,名扬江、浙、沪、闽沿海各地。该糕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选用上等糯米、绵白糖等主料和玫瑰、芝麻、桔饼等辅料。采用祖传秘方经炒米、磨粉、配料、细拌、杆粉、印块、两次水蒸、两次火焙等工序,使糖、粉和辅料完美地溶胶在一起,成为外表腊黄莹色的硬糕。倭井潭硬糕制作始于清光绪年间。浙江黄岩人林纪法,到岱山县长涂岛做换糖生意时,发现岱山渔业繁华,渔民在捕捞中需要不易变……[详细]
  书法雕刻艺术,简称“书雕”,是一种以书法艺术为基础,以树木为材料,以雕刻塑造为手段,“三维”空间地表现出书法原作(或书画)的用笔技巧、结体特征及章法气息,把书写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力度和技巧力度实现由“形态”到“情态”,由“静感”到“动感”即由“视象”到“质象”的飞跃的艺术形态。岱山书雕起于清光绪年间,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定海木匠钱谒水从事民间工匠活,在为百姓建造民居、修建庙宇,刻制飞禽走兽、……[详细]
  “打莲湘”(又称“打连响”),当地俗称“铜钿花棍”,此舞原为大陆乞丐来海岛求乞时的一种行乞舞,表演时手拿拐棍边唱边舞,颇受岱山群众喜爱。后来当地有人学了此舞,在出庙会时作娱乐性的舞蹈来跳了。目前还流传在岱山长涂岛、东剑岛、秀山岛、高亭镇等地。过去,岱山、舟山、宁波等地习俗大致相同,每逢丰收之年,人们为了庆丰收,总要举行各种迎神赛会,岱山有1庙,庙会名目繁多,内容相当丰富。各庙参赛的有大纛、头牌、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