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湘西州 > 龙山特产

龙山民俗文化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摆手舞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中,据清代八部大王庙残碑和县志记载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年历史。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详细]
  “咚咚喹”既是一件结构奇特的吹管乐器,也是一种民歌歌调的体裁形式,同时,在湘西它还是器乐与声乐所共有的常用曲牌的名称,并且“咚咚喹”还是歌调演唱时的衬词、衬句。土家族咚咚喹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土家族咚咚喹的起源,土家族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之时,四处抓壮丁,有个名叫“咚咚”的土家族小伙子也被抓走了。他走后,已身怀有孕的妻子巴列遭到狠心婆母的百般1。孤独无助的巴列每日登山北望,苦盼……[详细]
  三棒鼓又名花鼓,是流行在湘鄂西龙山,来凤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曲艺。表演一般只3人,1人打鼓,1人敲锣,1人抛刀耍棍,亦有两个队或三、五个队联合演唱的。其内容丰富,道具轻便、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茶楼酒肆,随时随处皆可演唱,深受群众欢迎。三棒鼓历史悠久,相传为凤阳花鼓演变而成。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扎》就有这样的记述:“吴越间妇女用三棒鼓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杖鼓也。以……[详细]
  土家族梯玛歌,也作“土家族梯玛神歌”,是土家族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土家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对土家族人文社会影响深远。格局宏大,篇幅浩繁,是一种吟唱式的长篇史诗,对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的迁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都作了宝贵的记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珍贵文化遗产,被……[详细]
  木偶戏俗称木脑壳戏,是流传在湘西北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它是在土家族的祭祀戏、青苗戏、土地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荆河戏、辰河高腔、汉剧等戏曲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多在院落、坪坝支庐围帐演出,民间俗你“矮台班”。据湘西州《文化志》98页载,“木偶戏传入境内约有300年历史”。龙山县的洗车河、贾家坝、猛西湖等地至今还保存着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龙山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创办的洗车河镇东……[详细]
  土家竹雕是湘西土家族雕刻艺术中一种以传统土家雕刻与土家族特色建筑物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吸取传统竹雕工艺之精华,纳木雕,石刻之技术于一体,以土家族的各种特色建筑物为创件作题材,把土家族的特色建筑微缩于掌上。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土家吊脚楼》、《凉亭桥》和《摆手堂》。土家竹雕系例作品均以湘西优质楠竹为材料,用常用的竹刀、手据、斧子、锤子、凿子及自制1毫米宽的斜凿等30多种工具,精心雕刻而成,其造型……[详细]
  土陶,在龙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很厚有民族文化,从我县境内历来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土著先民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龙山陶矿资源十分丰富,大都分布在太平山、新城、石羔山、华塘、三元、洗洛、白羊等地,面积高达50多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2%。据《龙山县志》记载:“陶瓷在明清时,颇有盛名,与醴陵窑齐名”,也正是这个时期,龙山土陶从繁荣走向衰退。1958年,……[详细]
  土家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几千年来,土家族凭着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艺术特色浓郁、生活气息浓厚的鲜活民族文化,土家族摆手歌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异卉,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土家族摆手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摆手歌又名社巴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和摆手堂掌堂师在祭祀活动中所唱的古歌。摆手舞随歌而产生,随舞而得名。摆手歌产生于远古时代,……[详细]
  土家族梯玛神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梯玛”是土家语音译,“梯玛”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又是巫师的土家语称呼,即“敬神的人”。土家族梯玛神歌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土家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对土家族人文社会影响深远。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土家族梯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