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特产

福建省民俗文化

  “建本雕版印刷”以雕版印刷工艺为主要内容,其前则有造纸工艺、图书编纂、版画插图的设计等;其后则有图书的贩运和出售等,即、印刷和发行“三位一体”的古代书坊出版模式。其核心内容,则是雕版印刷。其工序,一为书写。即请书工将书稿誊写到规格化的薄纸上,而后正面朝下均匀地沾贴到印版,使之清晰如同直接绘写在版上。二是校对,三是修改。四是雕刻。先用刻刀沿着墨迹四周刻出主要线条,然后用錾子錾去表面无墨之处。再用凿子……[详细]
  相传福安畲族来自广东潮州凤凰山,始迁于唐代,距今己一千多年历史,福安畲族医药历史悠久。畲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由气、血、筋、脉来维持。若气血不足、痧气侵蚀,会导致脉络滞阻,并诱发各种痧症的发生。痧症的畲医治疗可以分为针刺、挑针与挑病珠、放血与拔火罐、刮痧、撮痧、淬痧、搓痧。六神即是六脏(心、肝、肺、脾、肾、胆)的简称。畲族崇尚六神,认为六神受损就会得六神病。畲医治病往往把时辰连在一起诊断,按照十二时辰……[详细]
  磨漆画是以漆作颜料,运用漆器的工艺技法,经逐层描绘和研磨而制作出来的画。   磨漆画在借鉴传统漆器技法的基础上,溶入现代绘画艺术手法,将“画”和“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制作出来的画具有色调明朗、深沉,立体感强,表面平滑光亮等特点。其制作方法是:先以生漆和瓦灰按脱胎工艺技法在木板上上漆打底、磨制光滑,然后用调配好的色漆在底板上层层描绘出各种纹样。利用上漆的厚薄不匀,使画面产生富于变化的明暗调子,从而……[详细]
  棉花画是漳州市弹棉师傅黄家声等人于1964年创造的一朵工艺新花,用脱脂棉花、桃胶、金丝棉等数十种原料,吸取传统的彩扎、浮雕、图画等工艺手法,创造出一幅幅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古代人物等造型生动,有立体感的棉花画。黄家声创作的《鹅群》、《松鹤延年》、《玉羽献瑞》等棉花画,曾在日本东京和加拿大蒙特利尔《人与世界》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好评。花色品种多样,有普通棉花画、绸扎棉花画,绒线画,银线画,有各种规格的……[详细]
  南音,又称南曲,是历代积淀多元文化形成的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源于两汉晋唐,盛行于闽南一带,其乐器始于汉唐,其乐曲始于隋唐古曲,具有自己的指法,工尺谱和闽南方言唱词,自成体系,演奏时,右为琵琶、三弦,左为洞箫、二弦,唱者居中,亲执拍板,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东山的南音,主要分布在铜陵镇,铜陵“御乐轩”南音社,轩宇建于清代中叶。……[详细]
  林氏中医骨科世家祖居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的盘屿乡。清道光年间,林氏中医骨科创始人林达年(1837—1913)从家乡的高盖山上鹤巢寺长老铁珠和尚处学到少林功夫和骨伤科医术,经多年不断学习、实践,成为当时福州的一代骨伤名医。林达年将骨伤医术传给子孙,其中以其孙子林如高最为出色。林如高全面继承并发展了林氏中医骨伤医术,几十年如一日,治愈骨伤病人不计其数。1975年,腿部受伤的罗瑞卿将军来福州请林如高治伤。……[详细]
  泉州踢球舞,俗称“贡球舞”、“碰球舞”,舞蹈的名称直观地反映了该舞蹈最重要的特色,即以脚踢球,以手抛(贡)球,和以身体其他部位,包括肩、臂、肘、膝、头、脖等碰球、接球等。踢球舞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汉刘向《别录》:“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也材也,皆为嬉戏而训练之。”汉王室所藏的军事书籍中有一部《蹴鞠新书》,《后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兵技巧十三家”之内。古汉……[详细]
  龙岩,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逢年过节,城乡常常歌台高筑:“龙川河水波连波,龙岩山歌锣打锣。这山唱来那山应,一人唱歌万人和……”歌声此起彼伏,演唱形式有对唱、和唱、联唱、表演唱。曲调高亢悠扬,悦耳动听;行腔行云流水,时张时驰,顿挫有致,深受群众的喜爱。龙岩山歌戏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为主,唱词、道白常借用山歌的比兴手法,音简意赅,通俗生动,押韵顺口,诙谐活泼。音乐曲调以闽西山歌、竹板歌和民间小调、民间……[详细]
  龙岩适中盂兰盆盛会,距今已有560年历史。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引荐,纪念保全东晋半壁江山的名臣谢安,按中原传统民俗祭祀,保存了河洛文化的重要特色。每逢干支甲、乙、丙3年的农历10月,便举办一次为期半个月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其目的是增强邻里和睦团结,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族里平安。……[详细]
  竹马戏始于唐,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南靖竹马戏兴于清朝,由民间歌舞竹马灯舞发展而成。以竹制成马形为道具,竹马挂在演员齐腰高处,看上去如同骑在马上,表演动作多集中在上身和面部;剧目有传统、外来两大类,唱腔为闽南方言歌仔调,对白采用顺口溜,旦、丑角各有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演出的阵容8—16人不等。……[详细]
  泉州“刣狮”又叫“舞狮”、“弄狮”,相传为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是闽南地区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刣狮”已有几百年历史。“刣狮”,闽南话“刣”为“杀”,也就是“杀狮子”。“刣狮”有不同的套路表演方式,最为出众的是宋江阵表演阵法。泉州“刣狮”是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完整保存了我国少林五祖拳的传统技艺的精华。……[详细]
  五枚武术创始人是清代少林僧尼五枚祖师(亦称五枚师太、五枚道姑)。有传女不传男的说法,五枚拳是中国武术稀有的拳种之一。上杭人丘正元和安徽凤阳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得其真传,后结为夫妇同回上杭,创立梅花拳(亦称五枚拳)软桩八法。据说五枚武术在北方已失传,而丘正元和梅花将五枚武术带到南方,已传闽、粤、赣三省。……[详细]
  泉州妆糕人是以传统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经过祖传工艺加工,配制成为五颜六色的具有良好的塑造力的糯米团,以多种捏塑手法,制作塑成高约10厘米的妆糕人。经过近些年发展,新妆糕人已从传统的、粗犷形的手工制品发展到精致的、细腻的、惟妙惟肖的手工艺术品,成为闽南地区所特所有的艺术奇葩。……[详细]
  源和堂蜜饯已有近百年历史,是福建最早且规模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厂区现址在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350号。其生产地鲤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终年温暖湿润,四季长青,十分适宜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城郊型特色农业。源和堂蜜饯制作技艺始于1916年。庄杰赶、庄杰茂两兄弟开设一家水果摊,为防止余下的水果烂掉,用食盐腌渍,再晒干制成咸、酸干果。而后进一步研发,加糖、各种药材而制成咸、酸、甜俱全的李咸饼、七……[详细]
  泉州惠安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依托闽南地区皇宫起仿宫殿式大型传统民居的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而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它融合闽南地区的传统,既具有古朴、淳厚的艺术风格,线条流畅,人物造型生动,又具有南方文化精巧的成分,与传统的北方木雕呈现不同的审美意向,是闽南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