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龙岩咸酥花生制作工艺可远溯至明朝万历年间,迄今有四十多年历史;至清朝末年在龙岩城区及龙门、东肖等乡镇已有十多个较大的加工作坊批量生产龙岩咸酥花生。由于花生产地自然条件优越,传统加工焙制方法独特,使产品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酥、香、脆,其味既香且微咸,咸中略带甘甜,吃起来口感松脆,香酥美味妙不可言。上世纪初,龙岩人常把龙岩咸酥花生作为当地特产馈赠海外侨胞和远方亲友,深受欢迎,“龙岩咸酥花生”的名字也是……[详细] |
![]() | 闽东畲族村流传有许多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其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乌饭节”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畲家人又称作“分龙节”,这天,家家都做乌饭以备全家共餐、馈赠亲友、祭祀祖先之用,同时族人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相传,在公元707年,畲族首领蓝奉高等人率军1外来入侵者,被敌人围困在山上,因粮食断绝,将士们靠采摘乌稔果充饥(一种常绿灌木的黑色浆果,如绿豆至豌豆般大小,顶……[详细] |
![]() | 古田曲醋为传统工艺,属四大名醋之一,有着750年历史。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古田民间即采用土法制红曲,并用红曲或混合曲作为糖化发酵酿酒酿醋,此后区内主要集镇均有制酒制醋民间作坊,民间多数自家都保留一两坛老醋;乾隆十四年,在古田旧城二保街就有私营酒、醋厂;民国时期,全区有酿酒酿醋店数百家。古田曲醋因原料配比和管理方法不同,可分为:红曲老醋(经糖化、酒化、醋化分次添加酒液发酵工艺,加入芝麻调香,经……[详细] |
![]() | 豆腐乳又称“南乳”,以豆腐为主原料,经配方发酵制作而成。而莆田豆腐乳制作工艺,是指源于清代“涵兴记”以祖传秘方精制豆腐乳的特殊技艺。豆腐乳的制作,始于公元5世纪的北魏时期,并逐渐成为我国广为流传的传统食品,但各地的制作配方和加工技法各异。莆田“涵兴记”豆腐乳的制作技法特别,历史可以上溯至清朝光绪年间,莆田涵江柯塘村的黄前至与儿子黄梅麟和侄儿黄钟麟在原涵江镇内孝义社开设“鸿源酱油行”,以祖上秘传技艺……[详细] |
![]() | 同样是信仰田公元帅的龙岩上杭县白砂镇水竹洋“田公会”,是集傀儡戏班信仰社诞、傀儡行业社会(聚会)、地方傀儡戏展演三者于一体的民间戏剧庙会。闽西傀儡戏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发展至鼎盛时期,上杭县特别是白砂镇周边地区的傀儡戏班社剧增,全县多达108个戏班。为了加强各地傀儡戏班之间的团结及解决相关的问题,水竹洋梁姓“龙凤堂”第十七代传人梁攀秀,在乾隆庚午年(1759)发起建立行业协会——田公会。其后,梁姓族……[详细] |
![]() | “田公”是民间所尊奉的戏乐之神,艺人称之为“田公师父”、“田公元帅”、“田都元帅”,传说其为“天上翼宿星君”,故神像为头插双鸡羽。传说该神擅技击,通音乐。民间传说田公元帅为雷海青,及唐代宫廷乐工,有气节,被安禄山所杀。田公元帅信俗在福州体现为元帅庙仪俗。福州有田公元帅庙祖殿,现位于鼓楼区。据志书记载,元帅庙原为玄坛祠,创建于元代,明末清初易名为元帅庙。元帅庙仪俗包括戏俗和斗堂仪俗:戏俗指在神诞日即……[详细] |
![]() | 顺昌建县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历来民风淳朴,文风炽盛,民俗文化独特。闽人自古崇拜灵猴,在历史上,演化为“齐天大圣”崇拜,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俗,主要表现形式是“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的祭祀活动。齐天大圣信俗历史悠久,据明正德《顺昌邑志》记载,该习俗于元末明初盛传。齐天大圣生日祭典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七举行,以顺昌城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又以郑坊乡峰岭村的祭仪最具代表性。大型祭祀活动从凌晨……[详细] |
![]() | 剪瓷雕是我国南方,尤其是福建闽南、广东潮汕以及台湾所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这些地区的传统建筑,除了注重主体结构外,为了修饰与美化外观,往往会运用许多装饰的手法,诸如木雕、石雕、彩绘、泥塑、交趾陶、剪瓷雕等,以加强建筑物的美感。闽南、粤东、台湾的庙宇建筑,装饰之风尤盛,故剪瓷雕作品也尤为突出。所谓“剪瓷雕”,是民间艺人利用各种颜色鲜艳、胎薄质脆的彩瓷器或残损价廉的彩瓷为原料,巧妙地剪成形状不一、大小不……[详细] |
![]() | 四堡锡器制作技艺有7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26代。四堡锡器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连城县四堡乡。南宋末年,四堡枧头村青年吴一郎公到杭州其岳父处学习打锡技艺,将学来的锡器制作技艺结合四堡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探索出一套具有浓郁四堡地方特色的锡器制作工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四堡乡枧头村人吴一龙因制作的锡器坚固耐用,美观大方,被誉为“能工巧匠,世所罕见”的打锡师傅,被明万历皇帝所赏识,赞誉为“……[详细] |
![]() | 铁枝木偶戏,元代从中原传入广东惠来、海丰、陆丰一带,以潮曲、潮话为戏剧语言,很快流行于闽南诏安、东山、云霄、平和等地。铁枝木偶戏在民间俗称“尫仔戏”,是我国现有的古老的木偶戏品种之一。铁枝木偶的装制非常精巧,它按照潮州纱灯人仔的制法,仿制戏曲行当人物,头部用浮洋泥塑人头,可以随时置换,服饰是戏曲行当服饰缩小的微型饰。铁枝木偶身高九寸,在一米八高的舞台上,由一人或两人坐着操作,现场击乐、伴奏、唱腔由……[详细] |
![]() | 梧塘黄氏纸扎流传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自清道光年间黄玉贤开始,传承至今已逾六代,有100多年的历史。纸扎在民间有扎作、糊纸、扎纸、像生、扎罩纸、彩糊等称谓,是融合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纸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狭义指丧俗纸扎,在莆田传统民间习俗中流行较广,主要用于祭祀及丧事活动中所制作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等焚烧的纸品,一般与民间丧事及祭祀活……[详细] |
![]() | 福鼎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是闽浙地区传统戏的一种。它源于宋末,流行于明清,民间称为“七条线”。其主要分布在福鼎白琳、贯岭等乡镇,表演地涵盖了本地各个乡镇的村落和闽东与浙南地区,常常在传统节日、民间节日和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福鼎提线木偶制作精致,肖形毕具,表演栩栩如生。其身段多在90至110厘米之间,木偶头戴金冠,身着五色龙、凤袍,脚穿各种皇家靴、云头靴、高靴、布底鞋……[详细] |
![]() | 东山岛大帽山贝丘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至少在5000年以前,东山岛的先民便已经制造与使用舟船,明清时期是东山造船业的全盛时期。东山造船,俗称“钉船”,指福建东山岛一种建造木质海船的传统手工技艺。造船匠人在悠久的造船发展史中,总结积累了船型、龙骨与船长、船长与船宽、船长与桅高等一整套独有的营造法则,并世代相传。船匠依靠这一套营造法,可在没有任何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建造各种木质海船。东山造船的主要程序……[详细] |
![]() | 东山的海柳雕工艺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海柳是一种珍贵的海底灌木,属海生植物铁树科。它以吸盘固定于海底礁石,树干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干粗枝密,叶片细长,质地坚韧耐腐,有“铁木”、“海底神木”之称,是雕刻工艺品的珍贵原料。因它形似树木,故有“海柳”之称。海柳有红柳、赤柳、乌柳、石柳、藤柳等品种,其中红柳和赤柳颜色鲜艳悦目,是海柳中的珍品。海柳雕的制作,是利用海柳奇特的自然形状和天然色泽,运用剪……[详细] |
![]() | 东山金木雕生产始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关帝庙时,由广东大埔县木雕匠人传入。当时的金木雕不仅广泛用于装饰庙宇殿阁中的梁柱、斗拱、神龛、屏风及各种佛、神像等,还作为香案、窗门、檐、床、柜、桌、椅的雕花装饰,被民间茶馆酒肆、豪屋富宅及婚嫁喜庆的妆套家具及器物等运用。东山金木雕工艺精细,品种多样,题材广泛,用材讲究,选用香樟木、楠木和纯黄金箔、福建漆料等上等地道材料制作而成,再涂漆上红、黄、绿、蓝、……[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