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特产

江西省民俗文化

  中元节江西人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日(亦有惯十五日的)。此日,土籍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旧时过七月半,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那日晚上在门外焚烧,及在路旁、河边烧香烛、泼水饭,以赐“野鬼”。此俗各依其祖沿习而行,互有差异。王家坊中元节祭祀活动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为纪念元朝将领张甫德先烈以及部下为民所想、与民同乐而……[详细]
  高安腐竹是高安传统的豆制食品,成品形状酷似竹条,故名腐竹。高安腐竹制作技艺是高安民间独有的传统手工艺。高安腐竹有“素中之荤”的美称,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口感独特,风味纯正。可煲可炒,食用方便,久煮不化,过餐不糊。吃起来虽韧却柔,软嫩可口,兼有止咳清痰,解毒养胃之功能,受人青睐。高安腐竹以高安优质大豆为原料,并用高安偏软的地下水,采用独有的制作工艺生产出来的成品,才是地道的“高安腐竹”。高安腐竹制……[详细]
  高安骨伤医术是高安传统医药的文化瑰宝,著名的邹氏骨伤医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高安骨伤医术伴随着高安字门拳武术发展演进了上千年。高安武术历史悠久,自古有之。较有名气的拳师多有一套跌打损伤的医术传承后世。高安邹氏骨伤医术的鼻祖邹耀宗在清朝末年拜民间拳师夏忠和著名道人曹复良学习武术和骨伤医术,后又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儿孙们。其中发展兴旺的有邹盛接、邹盛狮和邹振环三支传承体系,邹盛接和邹盛狮分别在南昌青云普和……[详细]
  高安字门拳是流行活跃在江西省高安市及周边县市的一种民间武术,是南拳的一种,又叫“八法拳”,民间多叫“打狮子”,每套拳术的手法和身法,都是用一个汉字来命名,所以叫字门拳。高安字门拳自古有之,民间传说是武当道师高安蓝坊人葛先师所传。民国期间设有官方专门武术机构和民间国术团体,拳术主要是‘字门拳’。1974年创办县武术班后,1984年成立县武术协会,各乡镇成立了武术分会。民间多半利用集镇物资交流日和春节……[详细]
  高安锣鼓戏是高安古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因演唱时不用管弦乐器伴奏,仅用锣鼓击节而得名。该剧种萌发于清康熙年间,由民间茶歌和灯彩衍变而来,吸收了大量高安瑞河戏的艺术精华,因其唱腔深厚悠扬,表演洒脱粗犷,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而深受群众喜爱,在历史的舞台上风靡了三百多年。该剧种萌发于清康熙年间,源于民间灯彩和采茶,故俗称“灯班”、“采茶班”,经历了单台戏、对子戏、三小戏、袍带戏四个发展阶段。在清光绪……[详细]
  上湖灯彩是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在民间自古流传下来的以纸扎灯为道具而载歌载舞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高安自古歌舞昌盛,灯彩盛行。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8年)《瑞州府志》和清同治《高安县志》以及后来的史料上,可以得知,高安灯彩种类繁多,有龙灯、狮子灯、跑马灯、蚌壳灯、茶灯、日月灯、鲤鱼灯、流星灯、猴子跳圈、麒麟灯、象灯、采莲船、板凳龙等,茶灯和板凳龙载歌载舞,其他灯彩只舞不唱,有的灯彩有人物有故事。每入夜……[详细]
  高安道情是高安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古老说唱形式。它源于民间艺乞。据老艺人相传,初为瞽者走街串村说唱谋生的渔鼓。清末时期,民间艺人渐弃渔鼓,改用箱琴、令尺和木鱼伴唱,并由行唱变为坐唱,称之为“坐堂戏”,演唱者主要是盲艺人。高安道情说唱时多为一人,仅以一把箱琴、一把令尺、一只木鱼伴奏,也可以多人组合演唱,分担角色,装男扮女,陈情叙事,说唱相间,杂以口技,插科打诨,并增加锣钹、鼓板、唢呐、竹笛等乐器,气氛……[详细]
  南昌萧峰萧史吹箫引凤故事传说的发生地萧峰,古为西山山脉第一高峰,位于新建县内。峰内现有凤台仙府废墟,即萧坛。源于该传说的成语“吹箫引凤”、“乘龙快婿”、“龙凤呈祥”,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此传说影响的民风民俗,并不仅仅局限于传说发生地新建县乃至更大范围江西省境内,从朝拜与游览的记载看,该传说无疑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蔓延在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全国各地与海外华人中。……[详细]
  新建得胜鼓是新建民间演奏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建地方民间音乐的重要组组成部分。其长期隐匿于新建民间,在历史上是以一种礼器出现,起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原名长寿鼓,寓樟树古老之意,当时,商议族中大事、喜事、节日祭祀活动、大旱祈雨、大涝御水都要演奏得胜鼓。因鼓声洪亮,后被军中仿制所用,起到“振奋士气”的功效,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湖大战十八年胜利后,便改名为得胜鼓。其制作独特、鼓点丰富、声势浩大……[详细]
  茶篮灯是江西赣南的客家人载歌载舞的一种舞蹈形式。客家人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最早的茶歌有”十二月采茶歌“。从正月顺次唱到十二月的叫”顺采茶“,从年尾十二月唱到年头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茶“。随着茶歌的传唱与发展,客家人加上采茶、摘茶的动作,借以当时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和舞狮形式,发展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茶篮灯的出现很快被客家人所接受,每逢年过节或茶山开市均以茶篮灯助兴而倍受欢迎……[详细]
  “齐客过年风俗”发源于罗家镇楼付村委会中的付村小组。“齐客过年风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中末期。据说付家自然村的祖先原先在河南中原黄河岸边居住,后期移居到青山湖区罗家镇。“齐客过年风俗”至今已传承40多代。“齐客过年风俗”的过程分两段:一是正月十一的祠堂会,二是正月十二祠堂前的行饭会。参加的人数约1000多人。“齐客过年风俗”充分展示了楼付村人的善良、纯朴、好客,而这种节日习俗又是在生产劳动中……[详细]
  南丰蜜桔栽培技艺(第一批省级) 南丰蜜桔源出乳桔,因南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雨量丰沛,土质松软,是南丰蜜桔栽培得以周而复始的理想地理条件。唐代以前,南丰已出产朱桔。唐宋以来,南丰蜜桔被历代朝廷列为贡品,故有“贡桔”之称。经过千年培育,虽出自乳桔,南丰蜜桔却具有新的性状,味更甜美,高糖低酸,香气浓郁,在桔中独具特色,因此称为“蜜桔””。作为一种优良的柑桔品种,南丰蜜桔长势强劲,树高3.5—……[详细]
  樟树剪纸——根据景点文化内涵创作,获得国家专利的“夏布剪纸”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视觉效果,中国结剪纸双面装裱属全国首创,用锦盒包装,配有手提袋,既有档次,又便于携带。剪纸《滕王阁》在2008年第43界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2008年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剪纸《双龙戏珠》在2008年首届中国(江西)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中荣获银奖。红色旅游剪纸系列:《红色江西剪纸纪念……[详细]
  石岗梅烛灯又叫板灯龙,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举行。其龙头造型独特,为1形,龙尾为莲花形,用各色纸张和竹篾编、扎、剪、贴精制而成,具有形象逼真,色彩华丽,制作精巧等特点;龙身为每节板凳串联而成,上面有三个灯笼,上大下小,用白色或红色纸张糊成,互相以一根木梢连接而成长龙。以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期盼新年新气象的到来,寄托着人民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石岗梅烛灯至今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石岗……[详细]
  走马灯又称“跑马灯”,有的地方称为“转灯”。是古代节庆活动的一种比较高雅别致的灯彩类型。常见于元旦、元宵、中秋等节日庆贺活动场所。此灯彩虽然历史悠久,但能够制作的工艺人为数不多。在江西新建县昌邑乡、联圩乡及鄱湖地区一带,“走马灯”虽谈不止盛行,但颇受民众喜爱和青睐。“新建走马灯”地域特色比较浓厚,其造型呈圆柱形,多棱多面,其表一般用白纸糊成,点燃灯笼内蜡烛或油灯,由于热气流的冲击产生动力,从而带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