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特产

江西省民俗文化

  九江封缸酒酿制技艺(第四批省级)九江陈年封缸酒是以优质糯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酿制而成。九江陈年封缸酒时称“绿醅酒”,它起源于唐朝元和年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九江司马时与江州好友刘时九饮酒赋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作了其历史注释。千百年来,“绿醅酒”一直在民间坊酿造,流传至今。九江陈年封缸酒属甜黄酒,酒精度小于13度,大于11度。系选用优质糯米为原料,以纯根霉曲糖化……[详细]
  崇仁相山板凳龙(第三批省级)崇仁相山板凳龙,又称“桥灯”,崇仁县相山镇林头村的一种传统舞蹈,据祖谱考证,清乾隆时期已盛行。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为打龙灯,灯会由族长主持,各房每年轮流主办。崇仁相山板凳龙与其它桥灯所不同,灯笼呈方形,取天圆地方之意。舞板凳龙是当地为庆祝元宵节的一项民俗活动,彰显团结与人丁兴旺。据村里八十多岁的老者江白河和方德顺讲述,他们很小的时候曾听他们的父辈讲过,清朝时村里就举行过……[详细]
  宁都中村傩戏(第一批省级)宁都中村傩戏,保留在宁都黄石中村村。这里是古代中原通往中越的咽喉之地。中村傩戏已有700多年的传承历史。其表演形式原始热烈火爆。既有原始粗犷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音乐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宁都中村傩戏在宁都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当地村民每逢过年过节,用来祈福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动作原始优美而著名。中村傩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表演当中包括禳……[详细]
  章贡区民间高跷(第二批省级)高跷又叫踩高跷,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是章贡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踩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群体街头表演节目。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民间流行。……[详细]
  章贡区客家竹雕(第三批省级)竹雕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南宋时,竹雕艺人詹成所雕的竹鸟笼,“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详细]
  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赣州是客家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章贡区作为赣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赣州客家菜主要代表性地区,历史上餐饮业就很发达,唐、宋设有驿站、伙店,清末民国时期发展很快。赣州市章贡区客家菜源远流长,它源于中原,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与赣州当地土著文化交融的结果,还有着在借鉴中创新的时代特征。史料证明,春秋战国时为赣州饮食文化的萌芽期,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原饮食习惯与百……[详细]
  挑积(第二批省级)寻乌地处赣南边陲,位于江西最南端,俗称“江西南大门”。又云:“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流入广东,供香港饮用水的东江,其发源地就在寻乌。寻乌地处偏僻山区,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老悠久的民间传统医术-挑积,就在这里无间断地连续传承至今。他们一直秉承“治病救人、方便百姓”的祖训,用古朴的草药疗法为百姓的健康服务,口碑很好,影响较大。此医术已传入赣、粤、闽周边各地。清咸……[详细]
  临川篾编技艺(第三批省级)临川篾编技艺是源自民间竹编技术的民间手工技艺。它集传统的的竹编技术和工艺美术为一体,制作工艺复杂,编织技术要求高,因画面多以吉祥的文字或图案为主,深受群众喜爱;且篾编作品以独特的竹编用具为载体,以独特的手法编织文字图画,是非常珍贵的工艺美术品。临川篾编技艺作品的画面以吉祥的文字(如;福、禄、寿、禧等)和传说故事(如桃园结义、八仙过海、老子对弈、蟠桃献寿等)为内容,色调以竹……[详细]
  抚州话文(第四批省级)《临川话文》又叫(抚州道情),民间曲艺一类的艺术表演形式,临川人们管它叫做“打嘭嘭”,唱话文”,因艺人演唱时拍击话筒发出“嘭嘭”声而得名,它是单人坐唱形式,既可演唱民间小曲小调,又可演唱整本,甚至连台大戏,它流传于临川二十六个乡镇、场的大街小巷、村村落落。《临川话文》始于明代以前,最初是盲人作为乞讨、算命用以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群众称之为“瞎子过街”“花郎爬街”,到清康熙年间……[详细]
  罗汉灯(第二批省级)罗汉灯是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灯彩活动,融傩舞、杂耍、武术于一体,配以打击乐伴奏,以力与美的叠加造型,表达繁衍生息、祈福辟邪的主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难度很大,颇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罗汉灯源自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70年代以前在东乡县广为流传,90年代后,其余各乡镇表演团队相继自然解体,现仅在小璜镇孙家圳流传。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由罗汉头组织,孙家圳各……[详细]
  东乡车马灯(第三批省级)东乡县五桥村车马灯是集舞蹈、小戏为一体的民间灯彩艺术,以三国关云长与张飞率兵深夜从曹军成功救出刘备两夫人凯旋回营路上,受到刘备与赵云亲自迎接时众官兵载歌载舞、喜庆逗乐的民间传故事为背景;融跑马、舞蹈、小戏等为一体,同时配合打击乐吹奏乐的表演形式,表达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团体精神。车马灯分工严格、合作柔和,对演员素质……[详细]
  东乡跳马灯(第四批省级)江西省东乡县浯溪村的跳马灯源于明朝时期,明代永乐年间蔚为壮观,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在历代人们的表演、传承中,该灯戏不断汲取劳动人们的智慧以及民间艺术的多种元素,使其艺术魅力经久不哀,审美价值不断提升,形成了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灯舞。跳马灯主题是指古代劳动人民在春节时为祈求新年的平安幸福,增添吉祥如意的气氛为目的,以跳马为主,说唱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来反……[详细]
  装故事(第二批省级)“装故事”是流传于乐安县湖坪乡一带的一项民俗活动,规模盛大,气氛热烈。据湖坪汉上王氏景烈族谱记载,“北宋年间(970年),开基祖王延年从山西太原迁居乐安湖坪,即将装故事带入,明万历年间开始盛行,每年中秋节必举行活动,世代延续,盛况不衰”。湖坪“装故事”传统活动时间是农历八月初九至十五。一个月前,村中王氏七房的主事人分别在本房各家精心挑选数十名健康活泼、面貌清秀的1—5周岁男女儿……[详细]
  兴国篆刻(第四批省级)兴国篆刻,是流传在兴国地域刊刻技术的总称。它以石材、竹木等为主要原料,以刻刀为主要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技术。在兴国广为流传,至今至少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兴国篆刻在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上,有着明显的风格倾向,前期主要是为刻板印刷而作,后期多为艺术或实用1。和其他地方的篆刻一样。具有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了镌刻中自由的艺……[详细]
  乐安打船歌习俗(第四批省级)乐安打船歌习俗是流行于乐安县西南部牛田、万崇等乡镇一带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乌江南畔的水南村,据水南村史记载,打船歌习俗系该村张姓始祖世延公于唐开元年间传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过去,由于乐安地处山区,陆地交通不便,内外交流运输主要靠境内的一条主河流——牛田河(又称乌江、恩江)展开。历史上一年一度的“交皇粮”,以及靠撑船放排出外谋生的,涉及千家万户。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