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第二批省级)宁都洛口南云竹篙火龙形成和保留在宁都洛口南云村。这里位于宁都北面的65公里处。南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在这里居住着因战乱而南迁的卢氏家族。为抗击瘟疫的侵蚀,他们创造了竹篙火龙这一象征力量和抗争的形式。瘟疫消失后,他们将这一活动形式保留了下来,并不断的改进,以资纪念和娱乐,于是形成了今天这样一项独特的、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式样。竹篙火龙活动,包括火龙虎的制作,火龙虎活动的……[详细] |
![]() |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第四批省级)宁都刘坑竹马灯舞,是一项非常独特的,为祭祀活动而兴起的舞蹈习俗。传承在江西宁都刘坑村。既87岁的传承人罗科海回忆,他们懂事起,听老辈说,项目是为禳神祈福,从现在本村委会的七里村小组请师傅来教授,七里师傅又说,是清朝中后其从宜黄学来的,而宜黄又是从四川灌口“清源祖师”那里传来的,相传有上千年历史。“文革”中断十年,1977年恢复。整场活动,以其中的武功舞台表演的“洗马拆……[详细] |
![]() |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第四批省级)大沽古教花灯,于清道光一十三年起源于大沽乡的古教村。据村人相传,是年村中发生大旱,农作物无以耕种,人畜饮水也很困难。随后,村子中人畜患病,全村处于岌岌可危之中。此时,外地来了一位刘姓青年,带领村人制作花灯,进行祭祀活动。灾情得到缓解之后,从此花灯便在这个村流传了下来。村人为了纪念这个为村子带文化的年青人,便用这个年青人教授的花灯,每年以纪念“青年祖师”的形式,纪念这位……[详细] |
![]() | 花棍舞(第二批省级)全南县陂头镇瑶山村,是江西省唯一的瑶族少数民族行政村,他们属“过山瑶”系,拥“盘王”为本族始祖,他们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一家一户各占一座山头搭棚而居,在祭祀中敬拜“陈、林、李”三姓女道士为神。据说他们的祖先在迁徙的途中,有一天,在一座未知名的深山老林中被野兽围困迷失了方向,正在族人绝望的时候,住在大山深处的“陈、林、李”三位女道士解救了他们。过山瑶民的祖先为了感谢答救之恩,从……[详细] |
![]() | 全南车马灯(第三批省级)车马灯戏是起源于全南县南迳镇马古塘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客家民俗风情表演,一般在新年至元宵节这段时间演出,民间俗称“打花鼓”。流传于全南县的南迳、大吉山、乌桕坝、中寨、大庄等乡镇。从当地老百姓中相传,车马灯是明朝年间从中原地带传入。车马灯的表演者为一生二旦二丑,故民间又称“三角班”、“采茶班”。生角戴纱帽、穿长袍、挂口须,旦角头饰绛珠、手拿花扇,丑角则车夫短装打扮,类似戏剧人物造……[详细] |
![]() | 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客家熏鸡起源于全南县大吉山镇田背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客家民俗手工技艺。流传于大吉山镇的田背、斜溪、乌桕坝、马安等村及周边乡镇。相传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连年的战火逼迫民众走上了饥饿的边缘。一天,一位村民把这唯一的0鸡杀了,把米糠放在锅底,鸡放在米糠上,一起烧着鸡,出乎意外的,鸡烧煨得特别好,香味四溢,口味别致的。后来,每到过年过节,他都着手烹制熏鸡以祭拜上天……[详细] |
![]() | 全南蓝巾帕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蓝巾帕是客家先民为了御寒防湿、更由于客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了一种便于拆洗的围裙“拦身帕”和同时在外出时可戴在头上御寒保暖的头巾,一物两用。在客家语系里面“身”读成xin,“身”“巾”谐音,加之拦身帕是以蓝色为主色调,久而久之就把戴在头上的头巾称为“蓝巾帕”(因冬天使用较频繁又称为冬头帕),当作围裙用的称为拦身帕、档身帕。蓝巾帕主要分布……[详细] |
![]() | 全南中寨香火龙(第三批省级)相传香火龙能驱邪避灾、除妖降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少年来中寨陈姓子民一直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不离不弃,每逢大年初一起,按当地习俗一连三晚舞龙。中寨香火龙扎龙工艺精湛、比例紧凑协调,插龙程序严谨、遵循先后有序、造型准确。舞龙更是训练有素、步调一致,活灵活现,配以打击乐节奏时而低沉婉转、款款而行、憨态可掬;时而高亢雄浑、排山倒海、虎啸龙吟犹如蛟龙入海!中寨自然村……[详细] |
![]() |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第四批国家级)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据史料记载:客家擂茶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点茶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以北,客家祖先南迁时把它带到赣南。因其历史悠久,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故而独树一帜。赣南客家擂茶的制作技艺很是独特。制作时,先将所配置好的材料,按比例放置擂钵内,用擂杵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频频舂捣、……[详细] |
![]() | 全南谭坊举人龙(第四批省级)全南谭坊举人龙作为县域内最独具特色传统舞龙表演项目,它起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据谭坊钟氏族谱记载,族人钟家珍于清康熙癸已年恩科中举第二十名,拣选知县奉礼部咨议授广东连州学正改补南昌府进贤学教谕。钟氏家族为庆贺钟家珍中举在传统舞龙的基础上创建舞七节龙,故后人称之为举人龙。举人龙自创建以来,以其精巧灵活著称,非常适合村边巷口、厅堂庙宇走家串户式的表演,作为一种家族……[详细] |
![]() | 客家古文(第四批国家级)客家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常用曲牌有二、三十只,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详细] |
![]() | 瑞金传统竹编工艺(第二批省级)瑞金传统竹编工艺制作技艺,是千年以来先民们以毛竹、竹蔸、竹叶等为原料,用来加工成各种栩栩如生的日用品、工艺品。瑞金传统竹编工艺制作技艺,以千年古镇象湖为中心,辐射主要墟市九堡、谢坊、武阳、壬田、日东、大柏等地。瑞金传统竹编工艺由最初的竹,经过破蔑、劈条、开片、分层、梳丝,及漂白、染色、上光,防霉蛀处理,使产品更逼真灵性。同时运用雕刻等手段,装点动物五官,成为艺术品。瑞……[详细] |
![]() | 定南客家服饰(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服饰”源于唐末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中原汉民经过先后五次的大迁徙,南迁来到定南,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带到这里,与当地原居民古越山人的文化元素不断交融之后,随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定南客家文化特色,具有客家吉祥文化理念,因此,具有穿戴实用价值的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文化形式,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客家女性的衣……[详细] |
![]() | 瑞金鱼圆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鱼圆是赣南一种传统美食,原产地在瑞金,享誉一千多年。传统的鱼圆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就由当时的鱼贩子首创而成,当地农谚曰:“先有鱼圆汤,后于瑞金县”,足见源远流长。瑞金鱼圆由初创时期的“鱼团”,经过市场的推销,工艺的改进,选料的独特,配料的精细,加工的严密,口感、色泽近乎完美的程度。1776年秋,乾隆皇帝下江南经浔阳(今江西九江),赖同庆被征调……[详细] |
![]() |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第一批省级)江西省上犹县是客家摇篮赣州的客家县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其中“客家门匾习俗”就是这里的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客家门匾习俗”是先人从中原带过来的匾额文化形式,经过客家人长期的使用、改进及内容上的充实,最终形成今天这种客家元素丰富、样式固定的形式,就是在民居大门的门额上绘制一幅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