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犹九狮拜象(第三批省级)九狮拜象发源于江西省上犹县,是在龙灯、狮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民间灯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九狮拜象一般由9狮、1龙、1象、1麒麟、1牌灯和1座锣鼓彩亭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和其它重要节庆日进行表演。其表演形式有:开厅、暖厅、全村团龙、参圩。开厅:指新做的屋场开厅即蛇龙进了厅,先拜四方,而后团龙、吐珠、换油,接过主人的红包后出厅,其他狮、象等在外面迎候;暖……[详细] |
![]() | 石城肉丸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石城肉丸,是石城客家人做生日喜庆,红白筵宴款待宾客的礼仪方式,在客家人的传统宴席中,肉丸、鱼丸为二道享有盛名的主菜,也是传统特色菜。石城肉丸源于宋代,盛于明代,迄今有千百年和文化历史。石城肉丸是通过在特别制作的石质料钵中加工的,石城肉丸品种繁多,按主料、烹饪等方法分,有猪肉丸,鱼肉丸,羊肉丸,牛肉丸,煮肉丸,蒸肉丸,油烧肉丸以及肉饼,肉糕,狮子头、冬笋肉丸,肉拙子,鱼……[详细] |
![]() | 石城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脉中段西麓,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千余年的建县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石城肉丸及其石城筵宴习俗便是其中的一种代表客家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情深意浓的传统民俗。石城肉丸源于宋代,盛于明代,迄今有千百年的文化历史。据考证,宋代以来,庆典之盛宴,有计席之丁口,每丁六只肉丸也(多为每位客人每餐六只肉丸,三只鱼丸),如在席吃不掉的,则……[详细] |
![]() | 手端木偶戏(第二批省级)手端木偶戏在民间又俗称“端戏子”“蚊帐戏”,是流传在江西省信丰县的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用脚击打乐器伴奏,根据角色不同能模仿各种唱腔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手端木偶戏在赣南曾经流传较广,风格各有不同,但现在却极为罕见。手端木偶戏是传统表演艺术中最节俭、最显多才多艺的艺术表演形式。由于设备简单,人员精干而被称为“戏王”,又叫“小王班”。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人……[详细] |
![]() | 信丰瑞狮引龙(第四批省级)瑞狮引龙存于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乡李庄江头村,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90余年的历史。瑞狮引龙由五节龙和单人狮组成。龙为赣南常见的五人龙灯。瑞狮引龙的单人狮属南派狮舞,由一人表演,即狮子只有狮头及用布匹做成的狮身。是一种融合闹场、吉祥、喜庆、文化娱乐的民间岁时节令舞蹈。一般由12人组成。领牌人一名,也就是领队,持有“瑞狮引龙”的铭牌。铭牌的作用类似于……[详细] |
![]() | 信丰大阿子孙龙(第四批省级)“子孙龙”民俗主要分布在信丰县大阿镇,毗邻的部分村落也有分布。但以大阿镇最具代表性,故称为“大阿子孙龙”。子孙龙是一个以“灯彩龙”表演活动为主题的,穿插祈福、报喜、文化娱乐、团结和睦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大型民俗活动。因这个民俗是以倡导家族团结、家庭和睦,希望子孙兴旺发达为核心,故被当地人称为“子孙龙”。子孙龙以姓氏家族为单位,自发组织。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子……[详细] |
![]() | 三僚堪舆文化(第二批省级)据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唐僖宗年间,堪舆学界一代宗师、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号救贫仙师),因躲避战乱,携“宫庭密籍”,云游天下,被三僚村状如太极阴阳鱼图形的独特风水形胜所吸引,先后收曾文辿、廖金精两人为徒,三人结茅为庐,在此开基立业,传经布道。其后,曾、廖两姓弟子,白衣承诏,代不乏人,自唐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先后出了24位“国师”、72位“明师”,被授予钦天监灵台博士的……[详细] |
![]() |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兴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青山连绵,河网密布,“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馈赠我们丰富的山珍水产。中国有名的珍贵鱼种“金狮红鲤”即产在兴国。兴国红鲤体型大、全身红色,背部鲜艳美观,两则金黄,肉厚骨细,食味鲜美,营养丰富,即可食用、药用,也可观赏。兴国的草鱼同样产量丰富,肉质鲜美。“兴国鱼丝”即是以草鱼和鲤鱼为主要原料。兴国鱼丝有个别名—“与你相思”。很久很久以前,兴国县有……[详细] |
![]() | 兴国提线木偶(第三批省级)兴国提线木偶,是流传在兴国均村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中,都会有木偶戏演出。在庙会当中,一般先敬菩萨,再敲锣。然后,由五官,八仙出台闹场,再由东道主选择木偶戏的正本,开始演出。兴国“提线木偶”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起源,据说与汉高祖刘邦被困平城有关。其时,汉高祖刘邦被困平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美人……[详细] |
![]() |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第二批省级)瑞金手工艺术钢模雕刻技艺,源自福建连城四堡的平板雕刻技艺,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生产需求从最初平面印刷对雕版的需求演变为现代工业产品对立体艺术钢模的需求,平面雕版技艺从最初的平面文字雕版逐渐演变为平面图文雕版,最终结合传统木雕、石雕技艺进化为立体艺术钢模雕刻技艺。手工艺术钢模雕刻,是目前中外机械、电脑雕刻技术所无法替代的技艺,是全国模具行业罕见的手工雕刻技艺。雕……[详细] |
![]() | 萍乡莲花落(第三批省级)萍乡莲花落又叫打莲花,以节奏明快、语言生动诙谐、简便灵活,演唱形式独特而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萍乡市志、萍乡文化艺术志均记载:“萍乡莲花落始于宋,本为穷人行乞时所唱,在清乾隆后嘉庆末年(1821年前)出现专业艺人”。萍乡莲花落演唱时由一人主唱,众人帮腔,主唱人左手持莲花响板(一截约2寸宽的半边竹筒,串着4-5个铜钱),甩动莲花响板,发出“沙嗒、沙嗒”的响声,右手击鼓,敲出节奏,……[详细] |
![]() | 弋阳叠山绳龙灯(第四批省级)叠山绳龙灯是指流传在以弋阳县双港村为中心包括马岭、徐黄、外厂等周边自然村的一种祭拜社公庙的民俗仪式。村民以毛竹原料编制龙头、龙尾和七节龙身,各节之间用横麻搓绳连接,每节内空中绑扎浸油草纸作为光源。与别的地方龙灯相比,叠山绳龙灯外披红布,红布上没有绘饰鱼鳞纹,造型古朴,简洁,舞龙队员拉动绳子表演跳跃、翻转、盘旋等动作并配以弋阳腔唱和形式营造热闹气氛。叠山绳龙灯活动从正月初……[详细] |
![]() | 鄱阳瓦屑坝祭祖(第四批省级)鄱阳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莲湖乡(明代称立德乡)、鄱阳湖东北岸的吴家港边。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元末明初时,在“江西填湖广”的浪潮中,有二百一十余万江西移民从瓦屑坝出发,移民到湖广地区。六百余年来,数以万计的瓦屑坝移民后裔来根祖之乡---瓦屑坝祭祖,形成一种久经不息,长盛不衰的祭祖习俗,延续着中华民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缅怀先辈的特殊情结。瓦屑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详细] |
![]() | 鄱阳张王庙庙会(第四批省级)鄱阳张王庙庙会又称赛神会,始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清代兴盛,经民间口授心传延续至今。在每年正月初八日举行张王(张巡:公元709-757年)、柳母“出巡”和“省亲”(拜丈母娘年)仪式,十一月初五日举办庙会活动,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信息。唐代“安史之乱”后,朝廷颁诏大江南北建“双忠祠”,奉祭唐代靖忠王--张巡,从祀许远、南霁云、雷万春、姚訚等36位忠义将士。是年,颜……[详细] |
![]() | 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鄱阳草本灌芯糖是一种经手工技艺精制而成的传统食品,外形为圆柱形,长短可自由截取,形似香烟。外层为一层薄薄的麦芽糖皮,里层包着主要由:糯米、小麦、植物油、黑芝麻以及姜、陈皮、桂花、茴香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芯料,是一种古老传统低糖生态食品。鄱阳灌芯糖自西汉创制以来,在历代传承演变过程中,漫长时期的家家户户制作,制作艺人的不断创作改进和发展,工艺逐步趋于完善,并流传到鄱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