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串堂班(第三批省级)串堂,是一种民间民俗音乐艺术形式,早在北宋末年,就在万年一带广泛流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旧时,万年一带称文艺演出团体为“戏班子”,故而将这种走门串户的民间民俗音乐的组织称为“串堂班”。串堂班成员干练,道具设备简单,平时以走村串户为主,而且召之即来来之即唱唱完即走。农民私家娶亲嫁女、做屋上梁、老人祝寿,大多会请串堂班来家热闹一番。后来发展到老人去世也请串堂班来参与祭祀活动。……[详细] |
莲花哦嗬歌(第四批省级)“哦嗬歌”是一首五声音阶、落音(6)的调式山歌。音调刚劲,高昂激越。旋律生动优美,舒展开阔,饱含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节奏自由,易于表达歌曲内在意境。旋法一上一下,一高一低,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起唱时风味独特的甩腔,引人入胜,展现出歌曲的魅力。结束时一声高亢挺拔的“哦嗬……喂”号子声,彰显特色,余韵悠扬,回味无穷。歌词简洁精炼,朴实无华,有时触景生情,自编歌词,即兴演唱,活泼生……[详细] |
婺源乡村文化(第一批省级)婺源乡村文化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文化发轫于秦初,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徽派建筑,还包括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和徽菜等。涵盖了哲学、经学、史学、医学、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典型标本和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徽文化的集中体现。婺源县历史上曾隶属安徽1200余年,是徽州文……[详细] |
都昌打岔伞(第三批省级)传统舞蹈打岔伞流传于江西省都昌县大港镇、鸣山乡、蔡岭镇等地。据2003年《彭氏六修宗谱》首卷记载:“我彭氏由商迁赣以来,迄今已有九百六十一年矣”,彭氏二十一世殿元公的简介中,记有“子嗣承袭先人奇艺”(见《彭氏六修宗谱》第二十一世殿元公简介第14行)。老艺人彭积华(1919—1998年)曾介绍,宗谱里的“奇艺”就是指“打岔伞”。老艺人彭积华生前介绍:打岔伞源自一个传奇故事——……[详细] |
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第二批省级)景德镇传统制瓷包括柴窑烧成和手工成型两技艺。即人们所说的瓷业有“烧”“做”两大行。对于瓷器烧成,景德镇窑工有一句俗语:“一满二烧三熄火”。它概括了柴窑烧成技艺的三个方面,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的显著特征是利用传统瓷窑,使用木材燃料,完全凭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艺,掌握和操纵了复杂的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一个个……[详细] |
弋阳大禾米粿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弋阳大禾米粿(又名“弋阳年糕”)制作的历史久远,据咸丰元年版《弋阳县志》记载:“弋阳大禾谷米白长大”。1991年版记载:“弋阳大禾米粿制作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系选用优质纯正、洁白、质软的弋阳特产大禾米,经过三蒸二百锤加工而成,具有洁白如霜、透明似玉、油质发亮、韧性可口的特点”。弋阳人每逢新春来临之际,必有三事:杀猪、打粿、煎米糖。打粿就是打大禾米粿,……[详细] |
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成技艺(第三批省级)用带有各种色彩的釉料装饰的瓷器,简称色釉瓷。中国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色釉瓷釉面晶莹,绚丽多彩,色泽经久不变。颜色釉瓷源于中国商代的青黄釉彩瓷。汉末至晋初,发展使用青色釉装饰的瓷器。唐代创造了以黄、绿、紫装饰的三彩陶。宋代景德镇集钧、汝、官、哥、定等名窑技艺之大成,创造似白而青,可映现刻纹的影青釉瓷器。元代烧制成功以钴土矿配制的蓝釉和以铜为着色原料的“元钧……[详细] |
鄱阳渔鼓(第二批省级)说唱形态。鄱阳渔鼓的说唱形态分坐唱和走唱两种。“二下响”渔鼓为“坐唱”形式;“三下响”渔鼓,因其保留了旧时沿门乞讨的形态,所以既可“走唱”也可“坐唱”。无论坐唱与走唱,都不受时间与场地的限制,说唱时主要靠面部和眼神的表情,说表时可用右手适当比划,以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容的需要。新编渔鼓则对传统表现形态有所突破,加上了乐队伴奏,说唱者由一人增至数人,可载歌载舞,渔鼓筒由乐器转变成……[详细] |
义门陈(第二批省级)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被史学家称为“世界奇观”的“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德安县车桥镇。这里青山逶迤,博河环翠,以其山水钟灵毓秀之精气,孕育了一个象谜一般美丽而又神奇并被人们世代传颂的义门陈文化。一千多年前(公元832年),义门陈始祖宋敕“晋国公”陈旺因官置产于九江市(古称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至唐中和四年(884年)已是数代和谐同居五十余年不分家。……[详细] |
德安八景传说(第三批省级)《德安八景民间传说》广泛流传于德安县境内,其内容最早起源于尧舜时期,由“蒲塘落雁”“湴塘晓钟”“阳居仙迹”“义峰耸翠”“钓台渔唱”“南庄耕叟”“金带河流”“乌石清泉”等八个古景点相关的八个传说故事组成。景点主要分布在德安县蒲亭镇、丰林镇、宝塔乡、河东乡区域,明代邑绅周振编修《德安县志》时定为德安八景。《德安八景民间传说》分别传述的是大禹治水,大雁舍身相助;慧默撞钟,激励民……[详细] |
德安西河大戏(第三批省级)据考证,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朝道光末年(1850年)。因德安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当地百姓称其为“西河大戏”。西河大戏在唱弹腔戏的基础上融汇了汉调、宜黄腔、昆腔、青阳腔的精华,加之收纳当地方言土语的民间小曲小调,其唱腔存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柔和的特点;武打中融合民间拳术技巧,使动作节奏美感强,表演简朴、生动,刚健、身韵大方、得体;人物念百一般为中洲韵,夹杂本地方言……[详细] |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接近摄氏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高温烧成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之为“青花”。成熟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工在元代中后期创烧成功的。从那以后的数百年,青花瓷长盛不衰。传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皇帝的旨意,按宫中交与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详细] |
老爷庙的传说(第三批省级)《老爷庙的传说》广泛流传于长江、鄱阳湖水域的周边县。故事发生在元朝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康郎山大战中,朱元璋战败,向北退逃,至老爷庙水域时被阻,危难之际,得湖上一老翁驾一小船渡河救命。朱元璋转身赏银时老翁不见,变成一只巨龟(大头鼋)冲向陈友谅的战船,将其击败。朱元璋称帝后,赐封老爷庙为“定江王庙”,加封大头鼋为“显应元将军”。老爷庙前的水……[详细] |
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详细] |
九江采茶戏(第二批省级)九江采茶戏,俗称“茶灯戏”、“茶戏”,雏形始见于明末清初。明末时期,九江、瑞昌一带盛行的灯彩与传入九江境内的赣东铅山茶灯戏相结合,形成了赣北茶灯戏。乾隆年间,茶灯戏又与流行于赣北一带的黄梅采茶腔相结合,进入半班后,逐步形成了一个赣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着手编纂《戏曲志·江西卷时》,将其定名为“九江采茶戏”。《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146页,……[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