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永丰县沙溪人。他出身寒微,幼年丧父,自小由母亲郑氏教他识字读书作文。23岁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平易自然的一代文风,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当之无愧的文坛宗师。今湖北随县是欧阳修少年时期寄居的地方,《随州志》中记载了欧阳修幼年时母亲用荻茎画地教他习字、他向城南李家……[详细] |
南昌清音流行于南昌、新建两县及宜春、上饶、吉安和景德镇等地。盛于清嘉庆初年。扬州清曲对其影响很大,又吸收了邻近省份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传入的小曲,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曲调趋于丰富。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又从赣剧和南昌采茶戏等戏曲剧种中吸收养料,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演唱多由女演员自击板鼓而歌,伴奏多为盲人,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月琴等。音乐上以小曲为主,文南词为辅,小曲曲牌有60多支,有以一曲多……[详细] |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第四批国家级)会昌匾额源于传统的祠堂建筑。祠堂内祖先牌位、某某堂号和祠堂内悬挂的功名匾、寿匾等匾额。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建县以来,会昌县就有悬挂匾额的习俗。会昌匾额凝聚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寓意深邃、作用独特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会昌客家民俗追根寻源、崇文重教、积极入世的文化特质。会昌匾额具有很强的民俗性,从规制到仪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在祠堂内挂匾……[详细] |
南丰傩面具雕刻(第三批省级)南丰傩面具雕刻产生于汉朝,发展于唐宋期,繁荣于明清期,雕刻艺术流传至今。南丰傩面具雕刻以古朴深厚,造型生动,手法细腻等特点著称。面具是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南丰而言,更是傩的象征,没有面具就不成为傩班。面具在驱傩仪式中是神祗的载体,在傩舞表演中则是角色的装扮。南丰傩面具雕刻为南丰跳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了极具重要的作用。南丰傩面具雕刻分为九个步骤:选材取料、烘干、初坯定形、……[详细] |
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第一批国家级)砚,具有实用和欣赏的双重价值,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婺源制砚历史从唐开元(713—741年)中叶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上婺源属安徽歙州(后改徽州)之辖地,歙砚石材产于婺源县龙尾山,古时“以州名物”,故婺源所产之砚称为“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制砚石材产于婺源县的龙尾山,故又称“龙尾砚”。歙……[详细] |
樟村板灯是江西省玉山县的一个文化遗产,樟村板灯的种类丰富多样,下面介绍主要的四种:状元灯,相传是樟村当年一名读书人赴京殿试中了状元,乡亲们为欢庆这一吉事,特请人制作了状元灯。据说,举了状元灯,能沾才气。子孙灯,指灯头后二桥板灯,寓意子孙满堂。唐末,战火四起,瘟疫横行,人丁稀缺,樟村百姓为求人丁旺,送瘟神,便制有子孙灯。酒瓶灯,谐音是“久平”。盛唐时期,天下太平,樟村百姓期望国家能长久太平,安居乐业……[详细] |
黎川舞白狮(第四批国家级)舞白狮是黎川县日峰镇下桥村一种民间灯彩,相传从元代流传至今,因下桥村座落在县城的西北方,故又称“西方白狮”。以前,黎川共流行白狮、黄狮、黑狮、红狮四种,以白狮为王。白狮制作精细,造型雄壮魁梧,动作舒展优美,刚柔相济,伴随着多变的打击乐,上下翻舞,大有气吞山河之势。黎川有喜庆必放炮竹、舞白狮的习俗。据87岁老艺人讲述,舞白狮早在晚清时就已在黎川盛行,大年初一狮子拜屋有“旺屋……[详细] |
湖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1项。2006年,“湖口青阳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湖口草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湖口豆豉”、“湖口糟鱼”同时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县政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建成。湖……[详细] |
民间故事的一种类型。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也叫天鹅姑娘、羽衣仙女、仙鹤女等。中国毛衣女故事的最早记录,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故事梗概是:豫章新喻县有个青年,看见田里有六、七个年轻的女子,他不知道她们是鸟变的。于是匍匐前去,拿到她们中间一个女子的毛衣,藏了起来。等他走到跟前时,别的姑娘都变成鸟飞走了,只有这个姑娘不能飞走。这个青年就把她带回去作了妻子。后来,毛衣女生了三个女儿。一次,她让女……[详细] |
安远县孔田镇,古称太平堡。宋乾道四年建东林寺。几经兴废,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于孔田镇上官村再次重建东林寺。东林寺是安远南片最大的寺庙,当时寺内和尚十多人,吹鼓手多人相配套。1952年,东林寺遭火烧毁,和尚四处流散,吹鼓手多为本地人,回家为婚丧喜事吹奏佛教音乐,受民乐的影响,后形成安远南乡民间大堂音乐,有10支曲牌,俗称“十大调”。据考,全国各地均无此乐。南乡民间大堂音乐始于孔田镇,以孔田镇……[详细] |
据传,鲤鱼灯起源于赣南地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后来,兴国移民迁居到吉安县固江棚下村,将鲤鱼灯也带到了棚下,并在原有基础上加工发展,演变成了吉安鲤鱼灯。鲤鱼灯组成表演的,是1只外表庄严、昂扬,内心十分慈爱的鳌鱼,9只活泼灵敏的金丝鲤鱼和1只天真、淘气的小虾。它们亲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咬着尾巴前进,为的是要到达幸福美好的境地——龙门。在前进征途中,它们有时迷失方向,有时遇上敌人乌贼的侵犯,但在鳌鱼……[详细] |
江西目连戏(第四批国家级)目连戏在南方诸省的流传,是与弋阳腔的传播同步进行的。江西目连戏分布全省各地,江西弋阳腔、青阳腔、东河戏、婺源徽剧高腔、木偶戏等剧种都会演目连戏,并与佛教和道教音乐均有关联,以弋阳诸腔目连为主体的江西目连戏是全国高腔目连之源头。江西目连戏一般在盂兰盆会搬演。乾隆七年江西巡抚陈宏谋《禁止赛会敛钱示》记:“每届中元令节,……在于省城内外店铺,逐户敛索钱文,聚众砌塔,并扎扮狰狞鬼……[详细] |
莲花打锡(第四批国家级)2000多年前,莲花就有锡制品。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村锡匠打造锡钱币。目前仍有50多名锡匠活跃在街头庙背等村。莲花打锡工具简单,工艺讲究。造型各异的锡器,仅靠剪子、矬子、锤子、量尺等简单工具,经溶、画、剪、打、锉、焊等工序,就落落大方的呈现了出来,这其中的功夫全在手上,故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说。莲花锡器精细匀称的锡花、弧线优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装饰,堪称民间手工一……[详细] |
德安潘公戏,习俗潘太公游春,是一种集歌舞、戏曲、杂耍、傀儡与假面杂扮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流布于江西北部德安县吴山、樟树两乡的十二个村庄。每逢正月初一到元宵,十二个村庄中的桂、胡、李、陶四大家族都要举行大型的花棚大会,白天祭祖游春,手端傀儡神像环村逐疫,送福千家,晚上聚集祖堂,演剧欢乐,庆贺新春。演出时,在太公祖堂内拉起一块蓝色布帐,称为花棚。棚上傀儡表演,棚下假面舞唱,棚上棚下全套节目十九个。一个节……[详细]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具有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南丰傩舞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据记载,汉初,长沙王吴芮传傩于南丰西乡一带。唐开元八年(720年),南丰县治迁今所,其时颁布的《大唐开元礼》,对南丰傩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宋代是南丰傩的发展时期,宋室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文化艺术,使南丰傩戏趋于成熟;明清两代,南丰傩进一步完善,清后期,受戏曲影响,”乡傩“进一步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