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古代最受尊崇的乐器,其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然而,在西学东渐的今天,虽说“高山流水”、“琴棋书画”乃尽人皆知,若细问“琴”为何物,则大多茫然。更鲜有人知道在齐鲁大地,曾经有一支古琴艺术流派奏响过不同凡响的灿……[详细]
  古河道狮子舞分布在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古河道村,辐射影响东营、潍坊、淄博等地市及胜利油田部分地区。“狮子舞”又叫“跑狮子”。小狮子由一人舞,大狮子由两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狮衣,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和金爪蹄靴。领狮人着古代黑缎武士装,手握旋转彩色绣球,配以“清堂鼓”鼓点,融入京剧“冲头”、“次鞭”、“四击头”等鼓点,逗引狮子演出。演出动作有小(单)挠痒、大(双)……[详细]
  踩寸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盛行于临淄。“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30厘米左右,寸子底部套着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寸子上走动时,宽而长的裤腿可以盖住寸子的木柱。有一种若隐若现、风姿绰约的视觉效果。踩寸子的动作和唱词都充满了乡土气息,使观众倍感轻松自在。表演以风趣幽默、积极向上为主调,唱词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将勤劳、善良、孝悌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寓教于乐,引导……[详细]
  高桥手绣诞生清乾隆14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沂水县志载:“沭水一带,凡男女相爱,女送男手绣,一者示意,二者显其女红娴熟”,此为手绣最早的记载。最初高桥手绣仅用于农家自绣自用,具有浓厚的情感意义,在当地以集体性传承为主。高桥手绣地域特色鲜明,作为鲁绣的经典代表,以“插花描云”的显著特征在炫彩有灵、情暖柴扉的文化传承中显得绵远悠长。刺绣的平面装饰性与布艺雕塑的三维立体感相结合,极具立体雕塑的厚……[详细]
  杂技,这枝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汉代以来,历经千年的演化变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洋溢着浓厚的民间气息。在一些史籍、文人笔记和章回小说中有着多处山东杂技的片断记叙。在山东发掘出土的汉墓文物中,也发现了大量刻有古代杂技表演场面的汉画像石(砖),山东聊城地区的东阿县,德州地区的宁津县一向就有“杂技之乡”的美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山东无愧为一个真正的杂技大省。在古代,杂技……[详细]
  民间舞蹈“虎斗牛”,诞生于陋巷,成长于乱世,成熟于新中国。起源于东营市利津县大北街村。经调查,山东省内没有与其名称、表演套路、伴奏方式相同的节目。已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并且已经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中,2007年8月,被东营市委、市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道光16年(1836年),利津县城北街20岁的王继先学会了用竹篾扎制老虎头的技艺。每到春节,扎两个大的虎头,用黄……[详细]
  亓氏酱香源,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更是莱芜人尽皆知的“山东名吃”“山东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亓氏酱香源制作食品种类繁多,有酱鸡、酱牛肉、酱猪肉、酱猪蹄、酱肠等十几个品种。其制作具有独特之处,讲究固汤、安食,选取新鲜材料,保证食材品质。亓氏酱香源历经百年传承,形成了一套具备传统文化特色的制作流程,现场体会传统生产的乐趣,完成生产过程,对其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2019年11月,《国家级……[详细]
  大码头镇小码头村“老汉摔跤”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素有“梅花一摔”之称,多次参加省、市、县演出并获奖,享有盛誉。早在清朝末年,河北一义和团姓王艺人,以表演“老汉摔跤”卖艺逃荒至小码头村,表演形式滑稽幽默,令人叹绝,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小码头村梅花拳传人王佃林结拜为兄弟,成为王佃林家的房客,姓王艺人将老汉摔跤技艺传授给王佃林后,他们两人在小码头村拉起了民间艺术队伍“王家班”……[详细]
  周村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周村芯子”是其中最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当逢年过节,由儿童装扮剧中人物站立在几个人高的细细的芯子上,由人抬着行走,招摇过市,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周村芯子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传说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三月十五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山奶奶回娘家,公推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山奶奶的面轴,快马加鞭,直奔向泰……[详细]
  阁子里芯子据传起源于明代,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最初的创始人为王从让。据传王从让是受“奉阁”和“献牲”祭祀启发,逐渐形成。在民间节庆中一经演出,引起轰动,遂相延而下。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艺人王本厚又做了大胆改进,并称为“芯子”。阁子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是利用铁质支架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儿童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绎各种故事。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玄妙、奇特、惊……[详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与瞎子0住在一起,0亲常年卧病在床。那一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母亲连续多日不进饮食,儿子非常着急,问母亲到底想吃什么,母亲深知家里贫穷的已经家徒四壁,而且多年躺在床上,增加了家里沉重的负担,这次主意已决,不吃不喝就等死。但儿子万分着急,巴不得母亲能吃下一点,哪怕是一点米汤来挽回他母亲的生命。母亲知道眼前是地冻河封,儿子无论如何也变不出鱼来给她吃的,就想搪塞一下,让儿子安心……[详细]
  端午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各地端午节的活动内容等等不一。为避邪迎吉祥保平安,在山东的中部、西南部,每到端午节这天,人们不仅吃粽子、扔粽子和吃鸡蛋,还在门口悬挂艾叶和粽子。这儿所挂的粽子并不是人们所吃的那一种,而是用丝线或七色线缠绕几何壳体而成的一种图案多样、色彩绚丽的手工艺品,当地人们称之为宁阳吉祥彩粽。历史渊源宁阳彩粽及送彩粽习俗在宁阳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详细]
  桃木雕刻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黄河口地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增长土地的地方,居民大多数是移民,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雕刻艺人,形成了独特的雕刻工艺。东营市垦利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始料记载元末明初开始有人居住,村庄多形成于明清两代。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到今民间还认为桃木制品可驱除鬼怪,辟邪。而桃则寓意长寿,……[详细]
  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详细]
  传说渊源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流传已久。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传说更多,最早见于文物例证的有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此外,宁阳境内的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为纪念大禹治水,在大汶河南岸创建的禹王庙,占地25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祥,庙内11株千年古柏,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