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南定镇岳店村北二里许有一座长不到二里,高不足五米的小山丘,人们称金锁岭。金锁岭的来历虽无文字记载,但在民间却有两个传说。一说乐毅伐齐后被封为昌国君,封地在昌国城。伐齐的大本营在岳店。后来,人们为其修的乐毅庙,头枕东南方的诸山,脚蹬西北方向的涝淄河、猪龙河二水。传说乐毅是苍龙转世。依山傍水势大无比,故此能大破齐军。当田单即墨城大破燕军复齐以后,便将此岭取名金锁岭,寓意锁住乐毅这一苍龙,使其永不出世,……[详细]
  淄川区罗村镇东官庄村西南二里许,在漫泗河中游,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瀑布湾,当地人称跌破头湾。其南边岩石缝中有一组清泉,旱不枯,涝不溢,长年流水不断。此泉水清澈甘冽,当地人称为“明泉”,又叫“南京水”。民国三十年,日本鬼子制造的北大井透水惨案,周围二三十里地的水井及山泉全部干枯,漫泗河、猪龙河断流,唯独此泉水流如常,更加增添了其神秘的色彩。据传说,此泉是明朝仇尚书从南京带回来的一坛“南京水”而发源的。仇……[详细]
  跑马灯是沂水县诸葛镇新民官庄村的传统特色文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初年,新民官庄村的先贤们就创造了跑马灯艺术,并在周边村庄小有名气。尽管那时的马灯题材模糊,对剧中的角色是谁说法不一,但她却是每年春节我村最亮的看点。到了清朝末年,新民官庄村跑马灯骨干、戏曲爱好者崔明贤到界湖镇开明士绅袁钿举办的京剧班学习。当时的界湖,不但京剧响誉全国,而且南辰马灯也跑得有声有色。聪明好学的崔明贤,学好京剧……[详细]
  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中医正骨疗法,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泰孟氏正骨始创于清朝嘉庆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成为我国具有影响力的祖传正骨北派系之一。孟氏正骨传承300多年来,不仅肢具、夹板等辅助工具是自制而成,药物也是独门自制,选药严谨,整个过程采用传统工艺熬制。其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不断改进的配方,方药中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疗为指导。如今,其制剂已开……[详细]
  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一种独特的手工技艺。它以名贵红木、天然漆和金银丝为主要原料,将传统的雕刻、嵌银、木工技艺有机地融为一体,经精工雕刻、镶嵌而成。潍坊嵌银漆器的作品造型古朴典雅、珍重高贵,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嵌银艺术采用中国画的白描形式,有山水、花鸟、古装人物和汉代青铜器花纹,其作品洒脱简练、秀美飘逸、流光溢彩。潍坊嵌银漆器有一套完整复杂的制作工艺:选材、坯胎制作、……[详细]
  曹州堆绣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定陶流传已有400多年历史。主要以佛像、神话人物、仕女、花鸟、吉祥图等为表现对象。用丝、麻、棉、毛等织品为质材,经过剪、贴、裹、堆、染等主要工序堆成的纯手工艺品。其特点是色彩绚丽、对比分明、质感饱满、做工考究、具有很强的鉴赏性、工艺性。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艺术。从技法上又分为“剪堆”和“刺绣”两种。曹州堆绣主要以剪堆为主。堆绣制作时,艺人……[详细]
  惠民泥塑一般指河南张泥塑,当地称为“娃娃张”,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惠民县城西南约15里的皂户李乡沙河南岸的河南张村及其周边地区。河南张泥塑相传源于清代初年,当时有许多外地移民迁来此地安家落户,有的农户为谋生计,便利用当地的泥土做起了泥塑。经过长期的发展,河南张泥塑从最初的人、佛、兽等数个品种衍生为后来的几百个品种。有的还在泥塑内装上哨子,使之成为音响玩具;或是在泥塑内安装弹簧和引线,使之成为活动玩具。……[详细]
  威海赤山是赤山明神传说的发祥地,有关赤山明神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在荣成、文登、威海一带的民间广为流传,乃至在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影响。赤山明神亦称赤山神,相传明神本相出于赤山红门洞。赤山明神威镇四海,法力无边,守护乡土,福佑大千,功德无量,乃华夏北方庇佑之神。“始皇并六国,于嬴政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年)东巡成山,以求长生不老之药。途大病,李斯遽祈明神,旋无恙。”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新罗(今韩……[详细]
  又名“三弦书”,俗称“瞎汉腔”,临沂地区称为“脚打鼓”,系盲人说唱的一种鼓曲形式。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临沂,以及济宁、菏泽、聊城部分地方。艺人中影响最大的是“阎门”。临沂、兖州一带为“东阎门”,济宁一带是“中阎门”,郓城、巨野至聊城一带为“西阎门”。传说历史悠久,但现无确证。经常上演的有《古城会》、《唐王探病》、《夫妻争灯》等段儿书,《龙凤镯》、《卷箔记》、《陈三两爬堂》、《王二姐思夫》等中篇节目。……[详细]
  东岳泰山-长寿桥的传说泰山黑龙潭上,有一桥飞架东西,似龙潭横生一道浓眉,与游人传情;如山涧跃出一条彩虹,为龙潭增姿加色。桥身朱红,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鸟瞰龙潭胜景,纵观西溪豁达之秀色,确是美不胜收。这便是引人注目的长寿桥。长寿桥,是一九二四年张宗昌督鲁时,兖州镇守张培荣所建,不过不是为了方便百姓。据说张培荣怕老婆怕得出了名,尽管在兵士面前威风凛凛,在老婆面前却是俯道贴耳,百依百顺,对他来……[详细]
  花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宋时已有记载,明清益盛,遍及全国。流行山东境内的称为“山东花鼓”,亦称“花鼓丁香”、“花鼓腔”、“打花鼓”、“花鼓秧歌”等。花鼓在流传中,与各地俗曲小调结合,发展成为许多新兴地方剧种,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山东花鼓有南、北、东3路之分。为主的“南路”流行在鲁中鲁西南广大地区,并在菏泽、济宁地区发展成为“两夹弦”、“四平调”两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北路”流行于聊城、德州、惠民……[详细]
  俚曲,也称“小曲”。是清代初叶流传于山东淄川一带,联缀曲牌述演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其影响并不广远,幸清康熙时文学家蒲松龄著有俚曲十四种传世,得窥其风貌,即《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后改称《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各2册)等。此外,80年代初,又有《张古董借妻》、……[详细]
  简称岭调,又名沟岭调、玲玲调,系由[寄生草]演化而成,属于流行山东中、南部俗曲的一种。最早见于清道光年间历城华广生所辑《白雪遗音》,共24首。曲词多为长短句,篇幅长短不一,似乎并非单一固定曲调。但1956年从济宁盲艺人盛司氏处抄录岭调曲词40余段,1985年又从济宁盲艺人杨金魁处抄录《白猿偷桃》,其音乐结构都是七句腔为主。开头为“帽”,每句后加“岔”,有的“岔”后还加[剪靛花]、[银纽丝]、[叠断……[详细]
  平调,也称南北小曲,系明清以来沿运河汇集济宁一带的俗曲演唱形式。曲牌有数百支,约可归纳为三大类:一类是明清以来较古朴的长曲,如[满江红]、[大金钱]、[玉蛾郎]、[倒推船]等;一类是活泼优美的长短句,其中两句体的有[汉口垛]、[爬山虎]、[清江引]等,三句体的有[剪靛花]、[上河调]、[罗江怨]等,四句体的有[凤阳歌]、[叠断桥]、[莲花落]等;一类是流行于城乡民众中的俚俗小调,如[送情郎]、[叹……[详细]
  临清自明代以来,是各种俗曲小令的集中地。明人谢肇《五杂俎》中,就有“京师中之小唱半属临清”之说。它最早盛行于歌馆青楼,故称“窑调”。漕运衰败,歌馆凋零,但小曲却得以在民众中广为流传。1920年,临清陈玉山开落子馆,嫌“窑调”称谓不雅,改称“丝调”。1949年,因其皆为流行临清一带时兴小曲,定名“临清时调”。时调皆为单曲反复演唱形式。曲目有《七月七》、《尼姑思凡》、《四秃荒唐》、《十杯酒》、《夏景……[详细]